恩怨他善而又善,所为者皆善。“一切符合自然的东西教值得敬重”。
恩怨我们被迫放弃自己习惯之日便是活着不再为了生活之时。
分明多年以后,这一幕在他心里才有了另外的解读,他才恍惚明白,那一刻的母亲,眼中除了暴怒,其实还有伤心,以及跟他一样,不知如何是好的无措和惶恐。只不过这样弱势的情绪,有的人用眼泪来表达,有的人,天生只会用这么惨烈的方式来掩饰。但这并不是说,前者就值得人怜惜,后者就活该被人唾骂。
分明如果你想让某人笑,那么你需要给他一个笑的理由,比如讲个笑话。要是你催促他笑,或让他催促自己笑,那他无论如何是不可能真正笑起来的。
恩怨有人问我:"为什么草木无心,也能自然地生长、开花、结果,有心的人反而不能那么无忧地过日子?"我反问道:"你非草木,怎么知道草木是无心的呢?你说人有心,人的心又在哪里呢?假若草木真是无心,人如果达到无心的境界,当然可以无忧地过日子。"
恩怨其实所谓悲愁,无非是过去之人不可追、现在之心不可安、将来之事不可知,这是万古之愁,不会变的。
分明自然的本性就是喜乐,和自然的东西在一起,我们感到放松和喜乐。当你注视着天空,你会感到放松,当你和树木、河流在一起,你会感到放松,甚至和一只狗在一起,你也会感到放松。但是和一个人在一起,你就时常会感到紧张和压抑,因为人是一种不自然的东西,一种扭曲和做作的东西,所以别人的在场总是让我们感到一种说不出来的压抑。和不自然的东西在一起,我们也必须以一种不自然的状态去和它对应,这种扭曲对心神是巨大的损耗。
分明寂寞地走在大街上,心中不知是喜还是悲。倒像是放下了一块石头,觉得轻了,又觉得空了。
恩怨国君死后,后人用一个字或者两个字来概括出他一生的功过是非,这个东西就叫谥号。除了秦始皇觉得子议父,臣议君,这种做法不能取,从而废弃谥法之外,从周朝开始一直到清朝,都在用这个谥号制度。所以几乎哪个朝代都有文帝、武帝。
恩怨谥号一般分成这么三类:表扬型、批评型、同情型。多半都是表扬型,文、武、德、景,这都是表扬型。批评型就像纣、炀,如隋炀帝。同情型的谥号一般就是给那种两岁继位,三岁退位,或者三岁继位,四岁被杀的皇帝,这种情况一般叫殇:短折不成曰殇。或者像晋怀帝那种:慈仁短折曰怀。
恩怨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塬朝的开国皇帝都被描述成一个“胸含宇宙,知人善用,决机乘胜,气势盈溢,冷静擅谋,旷世之才,一生戎马,勤政爱民,仁孝重情,故天下归心”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