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同人小说 > 小说法宝不限章节
本书标签: 小说同人  不限正文章节  克苏鲁神话     

《 中道妙法莲华经》

小说法宝不限章节

无题海空经 道教书名 《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经》简称《海空经》,一名《七宝庄严》。道教书名。“一乘”即大乘,意为在诸法中,此乃普济众生最上乘法。所谓“海空智藏”,谓“其身如海,其心若空,理包物外,是为智藏”。十卷,分为十品。经文以问答体采道释二家之说,反复论证海空真义及受持此经之法,认为修真者能达到无为空寂之境,即为“一乘海空智藏”。大抵约成书于唐初。收人《道藏》第20—22册。 中文名 海空经 别名 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经

无题海空经简介 《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经》简称《海空经》,一名《七宝庄严》。道教书名。“一乘”即大乘,意为在诸法中,此乃普济众生最上乘法。所谓“海空智藏”,谓“其身如海,其心若空,理包物外,是为智藏”。十卷,分为十品。经文以问答体采道释二家之说,反复论证海空真义及受持此经之法,认为修真者能达到无为空寂之境,即为“一乘海空智藏”。其大旨主虚静无为,而所用术语及文体多仿佛典。大抵约成书于唐初。收人《道藏》第20—22册[1]。 海空经内容 《海空经》共有十卷二百六十三叶,是一部相当大规模的经典。它由卷一《序品》、卷二《哀叹品》、卷三《法相品》、卷四《普说品》、卷五《问病品》、卷六《持戒品》、卷七《平等品》、卷八《供献品》、卷九《舍受品》、卷十《普记品》构成,计10卷10品。 如果先交代《云岌七签》所引的文章与《海空经》作比较的结果的话,那么,卷三十九所引的《说 戒喻》是从卷六《持戒品》、卷九十三所引的《道性论》是从卷二《哀叹品》、同卷 《三相论》是从卷一《序品》、卷九十五所引的《道性因缘》是从卷二《哀叹品》、同卷《本性淳善》是从卷一《序品》、《有为无为法 》是从卷三《法相品》、《观四大相》是从卷十《普记品》、《色身烦恼》是从卷五《问病品》、《极喻》是从卷二《哀叹品》、《病说》是从卷九《舍受品》中各自节录出来的。也就说是,10卷10品之中,是除去卷四、七、八以外,从其他7卷7品中节录出来的,因此,可以推断该论的核心部分几乎都被收录在其中。 北宋初成立的《云笈七签》中,有被视为摘录了道教教理之精髓的一卷,其中可以看到很来自《海空经》的引用。《海空经》在道教教理上的重要位置,由此可知。本文以对《海空经》与佛典的关系作过考察的镰田茂雄先生的先驱性研究业绩为引导,对本经的成立年代、所依据的佛典、其主要思想进行了重新考察。考察结果认为:l、本经成立于659年至670年前半之间;2、主要依据的佛典是《大般涅盘经》,也有依据《维摩经》、《摄大乘论》、《像法决疑经》的部分,但《华严经》和《金刚般若经》等,并未作为直接依据的对象。具体要点如下:(1)卷一《序品》,在其开头部分的叙述方法上虽然感到有似于《维摩经》的文体,但它是改换什么佛典,目前未尚未确认。 (2)卷二《衰叹品》,从卷头至十一叶是改换《涅盘经》卷二十七《狮子吼菩萨品》而成的,占全卷的二十七分之十一" (3)卷三《法相品》依据什么典籍,目前尚未确认。 (4)卷四《普说品》的偈是把真谛译《摄大乘论》的本文和其所引的《阿毗达磨大乘经》、《阿毗达磨经》、《解深密经》改换而成的。 (5)卷五《问病品》之中,从一叶至八叶似乎是《涅盘经·现病品》的改换,十五叶到二十二叶似乎是《涅盘经·高贵德王菩萨品》的改换" (6)卷六《持戒品》一叶至十三叶似乎是《涅盘经·圣行品》的改换" (7)卷七《平等品》一叶至五叶是《涅盘经·梵行品》的改换" (8)卷八《供献品》一叶至十三叶以及十七叶是《涅盘经·纯陀品》的改换,十八叶和十九叶是《涅盘经·衰叹品》的改换" (9)卷九《舍受品》二叶至九叶,是《维摩经·不可思议品》的改换,十七叶至二十叶是《维摩经·佛道品》的改换" (10)至卷十《普记品》,目前尚未确认其所据佛典。[1] 参考资料 1.《海空智藏经》管窥(上)──主要思想和所据佛典. .知网 . 2016-09-26

无题列子 道家学派经典著作 冲虚真经 一般指本词条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6个义项 《列子》又名《冲虚真经》[1],相传战国列御寇所著[8],后被尊为《冲虚真经》,其学说被古人誉为常胜之道。 《列子》是中国古代先秦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子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汉书·艺文志》道家类录《列子》八篇,班固曰:列子“名圄寇,先庄子,庄子称之”。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八篇,每一篇均由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5] 唐天宝元年,唐玄宗下旨设“玄学博士”,诏告《列子》为《冲虚真经》,北宋加封为“至德”,号曰《冲虚至德真经》。列为道教的重要经典之一。 作品名称 列子 作品别名 《冲虚真经》、《冲虚至德真经》、《冲虚经》 作者 列御寇 创作年代 战国时期 类别 哲学

无题作品简介 《列子》又名《冲虚经》,属于道家的一部经典著作。其思想主旨近于老庄,追求了一种冲虚自然的境界。在《冲虚经》的种种名言及寓言故事里,都体现了道家对精神自由的心驰神往,而它宏阔的视野、精当的议论和优美的文笔又使人领略到子学著述隽秀、凝炼而警拔的散文之美。 列子 《列子》的每篇文字,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反映睿智和哲理,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只要我们逐篇阅读,细细体会,就能获得教益。 《列子》一书是中国古代先秦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其思想与道家十分接近,后来被道教奉为经典。唐高宗乾封二年(公元667年)李治尊奉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李隆基立玄学博士,指定《老子》《列子》《庄子》《文子》为必读之书,时号四玄。天宝四年(公元745年)追封列御寇为冲虚真人,《列子》一书为《冲虚真经》。到了宋代,真宗赵恒在“冲虚”二字后面又加“至德”二字,书名又成了《冲虚至德真经》。徽宗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赵佶诏立《内经》《道德经》《列子》《庄子》博士。[2]  《列子》内容形式多为民间传说、寓言故事和神话等,都带有足以警世的教训,包含深刻的哲学思想,也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以《天瑞》、《力命》、《杨朱》三者为最。主旨为万物产生于无形,并变化不居,任何事物都不一定是完美的,包括天地及圣人,人要掌握并利用自然界的规律。现存《列子》的注本有晋代张湛注的《冲虚至德真经》八卷。[5]全书共载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等134章,如《黄帝篇》有十九个,《周穆王篇》有十一个,《说符篇》有三十个。基本上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是战国早期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

无题注疏 《列子》一书作为先秦经典著作,历代研究者不断,历代列子注疏已经多达百十余部注本。有《统略》,《指归》,《释文》,《音义》,《章句》,《笺释》、《注》、《解》。惜这些列子学著作大多没有流传下来,留存至今的版本多流散世界各地图书馆或被个人收藏。注疏: 晋 《列子注》张湛撰,张湛借鉴佛教思想以发展玄学理论。在《列子注》中,张湛援引"无常",对佛教的抽象思辨方法和深邃哲理进行了吸收和转化;对世间人生现象的存在进行考察,以世间的"无常"论本体的"有"、"无";试图融通玄佛。 [6] 自元代起,便有人将殷、陈《列子释文》混入张湛注中,不知者多将《释文》亦认作张湛注,明顾春校订世德堂本《列子》即为其代表。而近代出土的敦煌本列子古注本节抄至少可证明,今本《列子》书经文中有张湛注文羼入。 唐 《冲虚经解》卢重玄撰,学者向以张湛比况注庄之郭象,以卢重玄比况注庄之成玄英。 (清,秦恩复一生立志于校勘复原卢重玄《冲虚经解》书,于南北藏书家访求卢《注》十余年,终得书八卷完本。对保存华夏道家思想。贡献极大) 《列子释文》殷敬顺撰 (殷敬顺为《列子》做释文,以音解字。宋人陈景元为之补释,但殷、陈二家之作,今已相混为一书,无法区别。) 《列子治要》魏征撰宋 《冲虚至德真经义解》宋徽宗撰 《冲虚至德真经解》江遹撰 《冲虚至德真经注》范致虚撰 《冲虚真经评点》刘辰翁撰 金 《冲虚至德真经四解》高守元撰(其集张湛、卢重玄、宋徽宗、范致虚四家《列子》注,存张湛注原貌,卢重玄、范致虚二注赖该书流传,宋徽宗注赖该书存全貌。 贡献极大) 元 至清朝民国时期还流传有元代吴澄《列子解》可惜至今还未传于世。 近代 杨伯峻《列子集释》 药默生《先秦诸子文选·列子选注》 张松辉 《新译冲虚至德真经》 陈广忠《列子 珍藏本》 高晨阳 《冲虚经》 方勇《子藏·道家部·列子卷》

无题目录 天瑞第一 黄帝第二 周穆王第三 仲尼第四 汤问第五 力命第六 杨朱第七 说符第八 名家评说 刘勰在《文心雕龙》说“列御寇之书,气伟而采奇。” 柳宗元在其《辩列子》一文中谓《列子》:“虽不概于孔子道,然其虚泊寥阔,居乱世,远于利,祸不得逮于身,而其心不穷,《易》之“遁世无闷”者,其近是欤?余故取焉。其文辞类庄子,而尤质厚少伪作,好文者可废耶?” 陈景元《列子冲虚至德真经释文序》赞扬“辞旨纵横,若木叶干壳,乘风东西,飘飘乎天地之间,无所不至。” 宋.陆九渊《常胜之道曰柔》“御冠之学,得之于老氏者也。老氏驾善胜之说于不争,而御寇托常胜之道于柔,其致一也。是虽圣学之异端,君子所不取,然其为学,固有见乎无死之说,而其为术,又有得于翕张取予之妙。殆未可以浅见窥也。其道之流于说者,为苏张之纵横,流于法者,为申韩之刑名;流于兵者,为孙吴之攻战。……今苞苴竿牍之智,弊精神乎蹇浅者,其于苏张申韩之伦,无论为役,而欲肆其雄臆,以妄议老氏御寇之学,多见其不知量也。”洪迈《容斋续笔》“《列子》书事简劲宏妙,多出《庄子》之右。” 【黄氏日抄】:列子才颖逸而性冲澹,生乱离而思寂寞,默察造化消息之运,于是乎轻死生,轻视人间死生之常于是乎遗世事。 明代屠隆在其《文论》中评价说:“《庄》、《列》之文,播弄恣肆,鼓舞六合,如列缺乘踽焉,光 怪变幻,能使人骨惊神悚,亦天下之奇作也。” 蒲松龄在《蒲松龄集》《聊斋文集》卷二《庄列选略小引》中说:“千古奇文,至庄、列止矣。世有恶其道而并废其言 者愚,有因其文之可爱而探之于冥冥者则大愚。盖其立教,祖述杨、老,仲尼之徒,所不敢信,而要其文 洋恣 肆,诚足沾溉后学。”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列子》:“然考《尔雅》疏引《尸子·广泽篇》曰:“墨子贵兼,孔子贵公,皇子贵衷,田子贵均,列子贵虚,料子贵别囿,其学之相非也数世矣,而已皆弇于私也。天、帝、皇、后、辟、公、弘、廓、宏、溥、介、纯、夏、幠、冢、晊、昄,皆大也,十有余名而实一也。若使兼、公、虚、衷、平易、别囿一实也,则无相非也”云云。是当时实有列子,非庄周之寓名。又《穆天子传》出于晋太康中,为汉魏人之所未睹。而此书第三卷《周穆王篇》所叙驾八骏,造父为御,至巨搜,登昆仑,见西王母于瑶池事,一一与传相合。此非刘向之时所能伪造,可信确为秦以前书。

无题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诸子之为书,其持之有故而言之成理者,必有得于道体之一端,而后乃能态肆其说,以成一家之言也……《老子》说本阴阳,《庄》《列》寓言假象,《易》教也。邹衍侈言天地,关尹推衍五行,《书》教也。管、商法制,义存政典,《礼》教也。中、韩刑名,皆归赏罚,《春秋》教也。” 刘熙载《艺概·文概》口:“《列子》实为《庄子》所宗本,其辞之淑诡,时或甚于《庄子》,惟其气不似《庄子》放纵耳。”“《庄》《列》俱有曲致;而《庄》尤缥缈奇变,乃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也。” 刘咸炘《刘咸炘论目录学》认为:“书中有伪,而书固不尽伪也,倘因一节而概疑全体,则过矣。”“一事而两说、三说兼存……良由所见异词,所闻异词,所传闻异词,浅学之徒少所见,多所怪,生二千载后而欲画一二千载以前之人之事,甚非多闻阙疑之意。”认为先秦两汉诸书中事伪而书则非伪。

无题成书经历 高似孙注意到了前人所举《列子》书的种种疑点, 如高氏举证“是书与《庄子》合者十七章, 其间尤有浅近迂僻者, 特出于后人会粹而成之耳”;并对《列子》书中“西方之人有圣者焉, 不言而自信, 不化而自行”之文字提出疑问:“此故有及于佛, 而世犹疑之” ;还指出是书中“天毒之国纪于《山海》, 竺乾之师闻于柱史”的文字, “此杨文公之文也”。黄震还指出:“西域之名, 始于汉武, 列子预言西域, 其说尤更可疑。“[3] 一般人认为《列子》的原著在西汉以后便已散失,唐代柳宗元已经怀疑此书的来源,姚际恒《古今伪书考》首先认定《列子》是伪书,现存的《列子》已经不是原著,而是晋人凑杂道家的思想而写成的,叶大庆、钱大昕、姚鼐、钮树玉、章炳麟等人都以为此书为伪。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更指出释氏轮回之说出于《列子》,非常可笑。马叙伦《列子伪书考》说:“盖《列子》晚出而早亡,魏晋以来好事之徒聚敛《管子》、《晏子》、《论语》、《山海经》、《墨子》、《庄子》、《尸佼》、《韩非子》、《吕氏春秋》、《韩诗外传》、《淮南》、《说苑》、《新序》、《新论》之言,附益晚说,假为向序以见重。”。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提出《列子》受佛教思想影响,可知是魏晋时代的伪书,但也指出《列子》全书“窜取佛说,声色不动”,“能脱胎换骨,不粘皮带骨”。[5] 作为《列子》最早的整理者和注释者,张湛对《列子》的流传和文本情况是比较了解的。张湛告诉我们,《列子》一书不是先秦古籍。在张湛看来,《列子》一书的内容颇多佛学思想,这意味着《列子》的文本肯定有一些与佛经有关。章炳麟《菿汉昌言》卷四“湛谓与佛经相参,实则有取于佛经尔”。对此,季羡林撰《〈列子〉与佛典——对于〈列子〉成书时代和著者的一个推测》为《列子》的断代问题提供了论证。季先生发现《列子·汤问》篇和竺法护译的《生经》都有关于“机关木人”的记述。在经过细致的文本比对和考察探讨之后,他指出:“《列子》既然抄袭了太康六年译出的《生经》,这部书的纂成一定不会早于太康六年(285年)。”《列子》的《周穆王》篇乃摄取汲冢书《穆天子传》而成,连“机关木人”也被套装在“穆王西巡狩”的叙述中。《穆天子传》的流传在束皙等人的整理本完成以后,即太康二年至太康六年之间(281年—285年)。由此可以断定,《列子》一书应当始创于太康六年后永嘉五年前这26年之间(285年—311年)。愚公移山故故事则来自《佛说力士移山经》,《生经》的译者竺法护也是《移山经》的译者。如此看来,《列子》的始创者曾经比较系统地阅读了法护译经。[7]

无题作品 列子著作为[4](包括他的弟子参加编写),有旧本二十篇,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校订而成八篇之数,《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有“刘向说列子八篇。名御寇,先庄子,庄子称之” 句,应该是刘向、刘歆父子,或同时代其他人整理的八篇。 书内有大量先秦寓言、神话传说、养生故事等,书中旨意本于黄、老,归同于老、庄。 书中记载了许多寓言和神话传说,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书中还有大量的养生与古代气功的论述,亦值得研究。我们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吸取其精华为当今社会主义的和谐风习与全民健康起推动和促进作用。 《列子》是有必要认真阅读的。 《列子》里面的先秦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中不乏有教益的作品。如《列子学射》(《列子·说符》)、《纪昌学射》(《列子·汤问》)和《薛谭学讴》(《列子·汤问》)三个故事分别告诉我们:在学习上,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真正的本领是从勤学苦练中得来的;知识技能是没有尽头的,不能只学到一点就满足了。又如《承蜩犹掇》(《列子·黄帝》)告诉我们,曲背老人捕蝉的如神技艺源于他的勤学苦练;还有情节更离奇的《妻不识夫》(《列子·汤问》)说明一个人是可以移心易性的。还有《两小儿辩日》(《列子·汤问》)告诉我们要从多个角度看问题,不能以偏概全。 列御寇,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列子一向低调,有所谓“子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可见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说的“和光同尘”的境界,故而列子在历史上的事迹也很少。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其余篇章均已失传。汉朝时刘向所整理之《列子》为集合公私所藏二十篇校订而成八篇之数,全书共载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等134章,如《黄帝篇》有十九个,《周穆王篇》有十一个,《说符篇》有三十个。基本上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

无题太上洞玄灵宝天尊说救苦拔罪妙经 道经 太上洞玄灵宝救苦妙经 一般指本词条 《太上洞玄灵宝天尊说救苦拔罪妙经》是一部道经,用于安神定心。 中文名 太上洞玄灵宝天尊说救苦拔罪妙经 定义 道经 语种 中文 作用 安神定心

无题作品原文 尔时,救苦天尊, 遍满十方界,常以威神力,救拔诸众生,得离于迷途, 众生不知觉,如盲见日月,我本太无中,拔领无边际, 庆云开生门,祥烟塞死户,初发玄元始,以通祥感机, 救一切罪,度一切厄, 渺渺超仙源,荡荡自然清,皆承大道力,以伏诸魔精, 空中何灼灼,名曰泥丸仙,紫云覆黄老,是名三宝君, 还将上天炁,以制九天魂,救苦诸妙神,善见救苦时, 天上混无分,天炁归一身,皆成自然人,自然有别体。 本在空洞中,空洞迹非迹,遍体皆虚空。 第一委炁立,第二顺炁生,第三成万法,第四生光明, 天上三十六,地下三十六,太玄无边际,妙哉大洞经。 皈命太上尊,能消一切罪。 东方玉宝皇上天尊,南方玄真万福天尊, 西方太妙至极天尊,北方玄上玉辰天尊, 东北方度仙上圣天尊,东南方好生度命天尊, 西南方太灵虚皇天尊,西北方无量太华天尊, 上方玉虚明皇天尊,下方真皇洞神天尊。 道言: 十方诸天尊,其数如沙尘,化形十方界,普济度天人, 委炁聚功德,同声救罪人,罪人实可哀,我今说妙经, 念诵无休息,归身不暂停,天堂享大福,地狱无苦声, 火翳成清署,剑树化为骞,上登朱陵府,下入开光门, 超度三界难,迳上元始天,于是飞天神王,无鞅数众, 瞻仰尊颜而作颂曰: 天尊说经教,接引于浮生,勤修学无为,悟真道自成, 不迷亦不荒,无我亦无名,朗诵罪福句,万遍心垢清。 尔时,飞天神王,及诸天仙众,说是诵毕,稽首天尊,奉辞而退。

无题太上中道妙法莲花经   尔时,元始天尊欲往诸天,为诸天人说无极妙法莲华经。会中有一真人名曰流霞,上白天尊曰:我从往昔以来,久乃成道,未闻斯经。今乃元君说此妙经,心生欢喜,昼夜思唯,颇有众生多受苦恼,不闻妙经,何名妙法。我当告诸天众,共劝众生修善男女,各令传变,乃至一卷七卷及千万卷,其福无量无数,乃有功德。我当流布,无令忘失。卉木丛林,大海山岳,尚有枯竭,而此功德,无有限量,无有休息,随劫更生。为度众生,不入幽冥。   尔时,天尊欢喜:善哉,善哉。乃有如是千万亿岁,无复烦恼。   即时,诸天仙众各礼谢太上,欢喜涌跃,恭敬岭叹,稽首而退。各於一面,受教奉行。   太上中道妙法莲华经卷之五竟   1卯:疑作「卵」。  太上中道妙法莲华经卷之六   报应品第十   尔时,元始天尊说:往古时诸仙下化,诸魔鬼神褊满天下,食啖人民,聚集秽污,徧满山川。诸仙修炼皆被所恼,腥膻气盛,遂告诸天:百千圣众久修十善,咸有神通,为吾剪除天下鬼魔,免食人民。   尔时,会中有一真人,名曰太一,稽首白言:今正是时,久有此意,未曾上白天尊。愿赐无碍斩邪之剑,无为之水,剪妖神咒。   於是,天尊即说咒曰:   我持无碍咒,百鬼尽消磨,远化他方外,个个脑门破,如粉碎砂石。莫恼诸仙子,莫食诸众生,闻吾一咒语,速避远他方。海外无藏处,除非地狱间,永为业鬼精,不得闻妙经。元君勑下鬼,不得恼众生,如不依我教,头破作千分,永不闻妙经。   是时,诸鬼等即各现身,瞻礼真人:愿赐慈悲,愿听我语。我为诸鬼,所因非造。乃往古时,或为生人,多不信心,轻慢三宝,恣行贪欲;常行积恶,好杀众生,食肉啖血,欺慢十善;恶口两舌,诽谤圣真,轻辱尊像,偷窃供养。先尝众味,令堕鬼趣,经千劫中,未得轮迥生於人道。今遇真人,受元君勑,我等观诸鬼神,舍无间业。愿告真人,为我等故,说此妙法莲华经,即随修仙学道,同入上真。唯愿真人上白元君。   化鬼人道品第十二   尔时,元君勑诸鬼王:吾闻汝等造业,常在人间秽污仙坛,食啖腥膻。吾令真人剪除诸鬼,远藏他方。令诸鬼舍邪归正,随吾学道。得悟真人,见圣人位,习无碍惠,当度群迷,除伏恶魔,用神通力绕围天下,山林旷野,嵓谷深邃,灵坛宫观,护持诸仙学道之子。汝等鬼王,既受吾勑,归神仙道,求学长生。   是时,元君以偈赞曰:群魔归正道,降伏诸邪鬼,纵得长生乐,逍遥任自然。助道千万劫,恒居海上仙,夜朝华清殿,朝游五岳峰,袪邪过东海,收烟净世界。秉火耀虚灵,移山动小功,喷气浑洞谷,掩月到蓬宫。   是时,诸鬼王等稽首长跪,上白天尊曰:我等自从为鬼以来,管制天下诸恶邪神,无令侵害人民,护诸童子。天众为我说法,名曰妙法莲华。夫学道修真之子,我当助教;如有天下人民所获染病,我当卫护。诸仙道士转此妙经,病者必得安痊快乐,魔鬼不敢来侵,恶邪远离,瘴气收威,毒药解散。我常助行如此经咒,勿使人民受诸苦恼,令得安稳,尽悟神仙,学其大道,达悟通玄。顶礼而退。   太上中道妙法莲华经卷之六竟   太上中道妙法莲华经卷之七   成道归真品第十三   尔时,元始天尊眉放五色异光,照见下方世界无极众生、无极神鬼、无极妖邪、无极善果、无极不善、无极造恶、无极苦恼、无极悭贪、无极嫉妬、无极邪淫、无极妄语、无极恶口、无极两舌、无极谋害,诸恶疾病递相雠对,无有休息,甚可哀悯。我今种种变化之道,诸无极上品妙法莲华经,令得一切邪魔鬼王弃除恶毒,尽舍邪心,随吾学道,归真入圣,我当摄化。   是时,天尊从始青天中与诸天真、诸天神仙,皆来集会,听说妙法莲华经。   时有诸鬼王等,尽舍邪源,归真学道,异口同音共赞。诸鬼等即说偈曰:   瞪目觑海枯,今得正真子;   移山拔树能,今为大力真;   嗔岚掣雷光,今为流霞仙;   截邪除妖恶,今为紫耀真;   扶衰捍厄功,今为阿斯仙。   今受元君勑,诸仙注仙簿;   今受元君勑,羽驾朝众真;   今受元君勑,凌空散之云;   今受元君勑,化现妙道章;   今受元君勑,紫文得元谈。   今受元君勑,耀众日月分;   今受元君勑,下助国王昌;   今受元君勑,灵山住醮坛;   今受元君勑,仙驾伴居山;   今受元君勑,行法救黎民。   今受元君勑,使魔离地方;   今受元君勑,众真会群仙;   今受元君勑,禁章醮杏坛;   不堕千万勑,永固达仙源。   大道无着品第十四尔时,元始天尊告诸大众:我从往古时,无所欲,无所系滞,乃得成圣。今诸修仙学道群仙,但得逍遥,为荡除其五欲,居山居廓,共谈妙道五千之文,救彼黎民重病,危厄痛苦。被人埋名钉字於灵坛社庙,为害困苦。但请法士道士,于家至诚转此妙经,一卷二卷乃至七卷,自然咒诅消散,百病俱除,非横无侵,家讼远离。若善信男女,香花灯烛,排点地轮,表散珍宝,皆诸天众真,咸来护卫。具陈上善,勿生轻慢、诽谤凌辱,行敬信心;或昼夜停烛,或尽日供养。我从无始以来,未闻此经,名曰妙法莲华经,未有能持。若人转诵此经,病者安痊,悉除鬼祸。令诸仙道士广行流布,救度人民。若人毁诽,世世失真,贫穷下贱,因苦孤独,恶病常侵;妖邪克害,殃缘九祖,祸及见存。   是时,诸天仙圣及诸鬼神,闻此妙法,咸皆欢喜,踊跃作礼,信受奉行。大道一切真仙,稽首天尊,辞谢而退。   太上中道妙法莲华经卷之七竟   太上中道妙法莲华经卷之八   天地物像品第十五   尔时,元始天尊在大罗天上七宝林中,普会诸天仙众、大圣真人,演诸妙法。时有普德妙行真人从座而起,整顿冠裳,扣头着地,作礼拜跪;端简前进,上白天尊。言曰:前蒙演说法莲经颂,静聪1受持,未曾得悟。  臣今重白天尊:我等真人,昼夜周旋,往返十方无量世界,教化众生。未知天地高低,江河深浅,日月星辰,大小运度。惟愿天尊慈悲,为我等真人解说是因,令我等大众心皆得闻。   尔时,天尊告曰:汝等真人,吾今为汝分别解说。汝宜谛聪,善思念之。所问大深二十亿万里;次有香润泽,亦深二十亿万里;次有金银、瑠璃、砗磲、码瑙、珊瑚、琥珀、诸珍妙宝,深四十亿万里;次有金粟砂,深八十亿万里;次有金刚石矿,探一十亿万里;次有银粟砂,深百亿万里;次有银刚石矿,深二百亿万里。下有无极大风,载其大地,地不倾摇。是天地之数、江河深浅,皆已知之。   天下所有一切万物,皆用於大地,山林树木、江河淮济、大海小海、坑圳泉池、沟涧溪谷、井沼川源、桑丛林木、诸品草药、种种香嗅、色类青黄赤白黑#2等,皆是大地生长。土石山、里山、大铁围山、小铁围山、弥楼山及金刚山、须弥山,如是一切诸妙宝山,碧落火山,诸山中山玉,四宝涌生,高出一切。诸妙宝山,皆因大地涌出珍宝等物而合成。须弥山,四宝涌成,高出一切。世间山河等为四方,南名瑠璃,西名玻、北名码碯,东名黄金。光焰照耀四方天下,众共於胜,谓名四天。须弥山者,是四大天王护世,镇遏四方,依止而住。何等为须弥山?南有无量七宝宫殿,去地面万里;中有天王,名曰毗留勒叉,身长二十五里,寿命八万七千岁,衣食自然;其中亦有男女,身长二十五里,亦衣食自然。阎浮提内一切众生,有能受持三皈九戒,孝敬父母,供养师长,奉祀三尊无有违犯者,得生其中。须弥山西有无量七宝宫殿,去地百万里;中有天王,名曰毗楼博叉,身长二十五里,寿命八万七千岁,衣食自然。阎浮提内一切众生,若能受持三皈五戒,孝敬父母,供养师长,奉祀三尊无有违犯者,得生其中。须弥山北,亦有无量七宝宫殿,去地百万里;中有天王,名曰毗沙门,身长二十五里,寿命八万七千岁,衣食自然;其中亦有男女,身长二十五里,亦衣食自然。阎浮提内一切众生,有能受持三皈五戒,孝敬父母,供养师长,奉祀三尊无有违犯者,得生其中。须弥山东,亦有无量七宝宫殿,去地百万里;中有天王,名曰提头赖咤,身长二十五里;及诸男女,寿命多少,人身长短及诸衣食,皆悉同等。阎浮提内一切众生,能修善行,奉持三皈五戒,孝敬父母,供养师长,奉祀三尊无有违犯者,得生其中。   转轮圣王所住之处,亦有无量七宝宫殿,去地二百万里。尔时,转轮圣王及一切群臣眷属,皆身长二十三里,寿命二十五万岁,衣食自然。转轮圣王及诸王子,一切皆乘七宝大举,游四天下,教化一切众生。有能奉持三皈五戒,修行十善,不犯诸恶,受持读诵妙法莲华经,随心所愿,得生其中。亦有无量七宝宫殿,男女身长二十五里,寿命二十五万岁,衣食自然,无所乏少。

无题须弥山上,名仞#3利天,此天第一,寿命一#4。其中天人,身长二十五里?一切皆受,无量快乐,衣食自然。阎浮提内诸众生众,有能奉持三皈五戒十善,勤行精修,供养诸仙,受持诵念妙法莲华经,昼夜一心,护持经戒,清净俱足,无违失者,尽其寿命,随意所愿,得生其中。其第二天,寿命二劫,衣食自然。其中亦有男女,身长二十五里。受持五戒十善,得生其中。其第三天,寿命四劫,衣食自然。其中亦有男女,身长二十五里。受持五戒十善,得生其中。其第四天,寿命八劫,衣食自然。其中亦有男女,身长二十五里。受持五戒十善,得生其中。其第五天,寿命一十六劫,衣食自然。其中亦有男女,身长二十里。受持五戒十善,得生其中。其第六天,寿命三十劫,衣食自然。其中亦有男女,身长二十里。受持五戒十善,得生其中。其第七天,寿命六十四劫,衣食自然。其中亦有男女,身长二十里。受持五戒十善,得生其中。其第八天,寿命一百二十八劫,衣食自然。其中亦有男女,身长二十里。受持五戒十善,得生其中。其第九天,寿命二百五十六劫,衣食自然。其中亦有男女,身长二十里。受持五戒十善,得生其中。其第十天,寿命五百一十二劫,衣食自然。其中亦有男女,身长二十里。受持五戒十善,得生其中。其第十一天,寿命一千二十四劫,衣食自然。其中亦有男女,身长二十里。受持五戒十善,得生其中。其第十二天,寿命二千四十八劫,衣食自然。其中亦有男女,身长二十里。受持五戒十善,得生其中。其第十三天,寿命四千九十六劫,衣食自然。其中亦有男女,身长二十里。受持五戒十善,得生其中。其第十四天,寿命八千一百九十二劫,衣食自然。其中亦有男女,身长二十里。受持五戒十善,得生其中。其第十五天,寿命一万劫,衣食自然。其中亦有男女,身长二十里。受持五戒十善,得生其中。其第十六天,寿命二万劫,衣食自然。其中亦有男女,身长二十里。受持五戒十善,得生其中。其第十七天,寿命四万劫,衣食自然。其中亦有男女,身长二十里。受持五戒十善,得生其中。其第十八天,寿命八万劫,衣食自然。其中亦有男女,身长二十里。受持五戒十善,得生其中。其第十九天,寿命一十六万劫,衣食自然。其中亦有男女,身长二十里。受持五戒十善,得生其中。其第二十天,寿命三十二万劫,衣食自然。其中亦有男女,身长二十里。受持五戒十善,得生其中。其第中天人,神通自在,身心清净,无有障碍,如诸真人同等无异。其第二十一天,至有顶三十二天,於中无有别异,惟诸天尊至有顶三十二天,於中无有别异,惟诸天尊真人居之,不可思议。   又其天地相去百万亿由旬,日月去地八十亿万里。须弥山高下广三百六十万里,阎浮地里广三百三十万里。西瞿耶尼广四百一十八万里,北郁单越广六百六十四万里,东弗于逮广五百三十二万里。金刚山及大铁围山,并高二百万里,小铁围山高一百二十万里。大海广五千里,深三千里;小海广一千五百里,深一千里;大江广八十里,深四十里;小江广四十里,深二十里;孟津广三里,深一里半。又诸日月皆围一千七百里,大星围一百二十里,小星围八十里,火轮水轮并围一千七百里。   天下四时,冬天极寒,夏天极热,春秋调理。何以故?日行三道,冬行北道,夏行南道,春秋行中道。黄金、水晶为日,白银、琉璃为月,及诸星宿,悉皆白银。随身大小,以为居住,皆受快乐,自在无得。黄金、水银为日者,夏天之时,水晶尽退,黄金正现,火轮助之。其须弥山有百亿万金刚,皆共助热。夏行南道,火山之上,是故天下悉皆大热。冬天之时,去其火轮,黄金尽退,水晶正现,水轮助之。冬行北道,水山之上,是故天下悉皆大寒。   月在天中,昭一耀天下,一月之中,而有晦明。所以者何?白银、琉璃为月,琉璃隐而白银现,天下皆明;过十五日,渐从而转,至三十日,白银隐而琉璃现,天下皆暗。   尔时,天尊告妙行真人曰:天下一切,四方众生,各有差别。汝今善听,当为汝说。西瞿耶尼一切众生,身长一十里,寿命一千岁,皆受无量自在快乐。不由父母胎产,悉皆莲花化生,衣食自然着体,随身长大。若饮食时,有大宝钵器,所谓金银、琉璃、砗磲、码碯、珊瑚、琥珀,诸珍妙宝,如是之钵,随其时节自然而现。百味天厨,充满其中,馨香芳馥,食之甘味,气力调和,身体端严,聪明智惠,高才明达,神通功德,不可思议。北郁单越一切众生,身长二十里,寿命一千岁。虽有男女,亦无淫佚,男从父腋而生,女从母腋而化。须衣食自然而现,气力充实,身体安宁,无有苦病,不可思议。东弗于逮一切众生,身长九里,寿命五百岁。虽有耕耘,即无王赋,不罹盗贼水火、苦病困穷。何以故?阎浮提内一切众生,身形短折,寿命逼促,多受忧悲,烦恼患难。长命者寿及百岁,短命者胎伤中夭。既得受生,常加冻馁。盖以父母长育,自恃强壮,勤身营务以自给济;性足悭贪,不能自明,轻慢教典,罔负圣真,因是果报。西瞿耶尼、北郁单越、东弗于逮,诸众生等,身受快乐,年算增延,此乃勤行精进,供养师长,持经清净,功行具足,因是果报,

上一章 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 小说法宝不限章节最新章节 下一章 元始天王欢乐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