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之后,陈老师对他们的监督明显加强了。集训时经常突然出现在他们身边,讨论时也会特意加入指导,仿佛在刻意避免他们独处。
全国赛前一周,学校组织了一次模拟测试。这次测试格外重要,将决定最终的参赛名单。
考试进行到一半时,林初夏突然感到一阵头晕。眼前的试题变得模糊,手心冒出冷汗。她强撑着想要继续,但视线越来越模糊...
再次醒来时,她发现自己躺在医务室的床上,江辰和陈老师都守在旁边。
“你晕倒了,”校医温和地说,“低血糖加上过度疲劳。需要好好休息。”
陈老师表情严肃:“全国赛前出现这种情况很令人担心。林初夏,你的身体状况能支撑比赛吗?”
林初夏急切地想坐起来:“我可以的,只是最近...”
“她最近每天只睡四小时,”江辰突然插话,“除了集训,还在自学大学物理内容,想要在创新环节做出突破。”
陈老师皱眉:“为什么这么拼命?”
林初夏低下头:“我不想拖后腿...”
“你不是拖后腿的人,”江辰语气坚定,“你是我们团队的核心。”
最终,陈老师同意让林初夏继续参赛,但要求她调整作息,保证充足休息。
那天晚上,林初夏收到江辰的短信:“明天开始,每天陪我晨跑?锻炼身体,也能讨论实验方案。”
于是每天的清晨,校园里多了两个奔跑的身影。他们在晨光中讨论物理问题,在喘息间隙分享柠檬糖,在无人的操场上看日出。
全国赛的日子终于到来。这次赛场设在首都,需要乘坐高铁前往。一路上,队员们既兴奋又紧张。
“听说今年有国际奥赛的教练来做评委,”张薇忧心忡忡,“要求特别高。”
江辰倒是很淡定:“越是高水平的评委,越能认可真正的创新。”
到达北京后,他们先到赛场熟悉环境。实验室的设备先进得超乎想象,让所有人都感到震撼。
“这里的仪器我们都没用过,”一个队员担心地说,“操作不熟练怎么办?”
江辰检查设备后却露出兴奋的表情:“这些仪器更能实现我们的创意。初夏,记得我们讨论过的那个设想吗?现在可以实现了。”
比赛当天,气氛比省级赛更加紧张。来自全国各地的精英齐聚一堂,每个人都带着背水一战的决心。
理论部分难度极大,许多题目涉及大学甚至研究生级别的知识。林初夏做到后半程时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最后一道大题关于量子计算,她完全无从下手。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就在她准备放弃时,忽然想起和江辰晨跑时讨论过的一个概念。灵感闪现,她尝试用那个思路推导,竟然真的找到了突破口。
交卷时,她长舒一口气,对上江辰投来的目光,两人默契地笑了笑。
下午的实验环节更加艰难。创新实验要求完全原创,许多队伍手忙脚乱,连基本思路都理不清。
林初夏和江辰却很快进入状态——那些清晨的讨论和夜晚的研究这时发挥了作用。
“用量子纠缠的概念,但通过光学实验展示,”林初夏提议,“就用我们练习过的那个模型。”
江辰点头:“但需要改进装置,增加互动性。”
他们分工合作,一个组装设备,一个编写程序。整个过程行云流水,甚至提前完成。
评委们在他们展位前停留了很久,问了许多深入的问题。两人对答如流,配合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