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郎出门了没”。
平时这个时间应当要去衙门的。
“三郎君方才带着青石上衙门去了,瞧离开时那样子,估计要忙到晚上了”。
老太太打定了主意,欲先行暗访,她试图扮作寻常的老妇人,去看一眼这郦家到底如何。
然而面对衣柜中的衣物时,却陷入了为难。
里头看似最平凡的衣衫,那质地、那纹样,哪怕是最不起眼的一件,拿出来也是普通人家难以企及的。让她一时之间难以选出合适的行头,最后想到了去年做的一件衣裳。
“快,快把我去年那套衣裳拿出来”。
“好嘞”。
“你说我扮的像不像”。
丫环仔细看看,摇头否定,“还是不像老百姓,不过应该糊弄的过去”。
潘楼街热闹非凡,到处都是做吃食生意的,更是飘着各种诱人的香味。
“馋了?你们这些还年轻的就是有胃口,叫我现在呐,什么都勾不起了”。
“也罢,等会也放你轻松轻松,自己玩去吧。”
“老夫人,我可不敢留您一个人,还是跟着吧”。
万一出了事,她可脱不了干系。
四福斋内,桌椅陈设无不透着典雅之气,都是大娘三娘的好主意,郦娘子也时常感慨多亏几个女儿才能让四福斋有了如今的好生意。
茶点新奇独特,价格公道亲民。加之这里还有个探花郎,名声早就在汴京传开。平日里,慕名特意前来者络绎不绝,只是名声再大也不会有人日日来,总有那么几日生意淡些。
郦娘子如往常般热情地招揽着过往的客人,她那清亮的嗓音和爽朗的笑声仿佛有一种无形的魅力。但凡有人路过店前,总会在她热忱的招呼下,不由自主地被吸引进来,坐下品上一杯香茗,感受片刻的宁静与惬意。
只是今日客人略少了些,才叫她亲自出门来,日子过的舒心,对待客人也更耐心了,偶有一两个故意找茬的也都算了,不收茶钱叫他走了,换成以前定然要比比谁更横。
“这就是四福斋了,前面门口那位就是郦娘子。”
“瞧着很是能干”。
“老夫人,进来喝口茶吧”。
老太太先在一旁下了车,再走到店门口,听见郦娘子吆喝方才看了一眼招牌,假装是被她揽来的客人。
郦娘子瞧见那老太太虽然衣着算不上华丽贵气,然而身边有丫鬟相随,整体看上去气质不凡,大概也是出身于大户人家的。
她将店里打量了一番,发现店面虽然不大,不过好在干净整洁,而且茶品的种类也很丰富。
瞧了一眼招牌,点了些平日不曾听过的尝尝鲜。
她心想,这地方倒是和其他茶楼不同,别致的很。
店里的客人大多都是文人,他们聚在一起谈论诗赋、探究道义,倒是透着一种风雅。
郦娘子见上午也没多少生意可做了,便想着省些力气,就在老太太身旁一个空位坐下了。
“老夫人,怎么样?我们家的茶味道还不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