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28年,历经武英殿生擒鳌拜收权。
平定三藩之乱,铲除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等割据势力,巩固中央集权。
收复台湾,大败沙俄,年仅35岁的爱新觉罗·玄烨已大权独揽。
朱笔御批,一纸诏书可定生死。
朝堂之上,群臣俯首,莫敢不从。
明末清初战乱,导致黄河、淮河、运河交汇处(今江苏淮安)水患频发,威胁漕运与民生。
再加之清初江南反清情绪强烈,三藩之乱后经济凋敝,此况更甚。
为治理水患漕运,拉拢江南士绅,安稳民心,康熙在深思熟虑后,终于决定第二次南巡。
轻车简从,仅三百余人,于北京出发,取道山东,召问巡抚灾情,减免次年税。
一路向南,于南京祭明孝陵,又于扬州下浙江巡绍兴,祭奠完大禹陵后便抵达了苏州,驻跸织造府。
出巡途中,帝惩治贪官污吏,治理水患,竟使百姓涕然不舍,多颂其贤德。
苏州是此行的最后一站,南巡顺利,康熙心甚悦,也有了游玩赏景的兴致。
“梁九功。”
“奴才在,爷,可有何吩咐?”垂首侯于门外的梁九功闻声,快步入内伺候。
“早闻虎丘之名,既到了苏州,又怎可不一览呢?”康熙批完折子,搁下笔,吩咐道:“你且吩咐下去,随行人员不必多,轻车简从即可,也不必声张。这人一多啊,反倒失了趣。”
“奴才记下了,这就去办。”
一行不过二三十人,穿过热闹的市肆民居,从胥门出城至山塘河,乘船水路西行七里,便到了虎丘山外围。
然,这春日的天气实在多变。
明明出门时还是午后的晴空万里,这会儿,便乌云蔽日,狂风大作。
梁九功:“爷,瞧着是要下大雨了。”
康熙:“遣人去前头瞧瞧,可有避雨修整之所。”
虽说虎丘山上便有山庄,但这种天气,雨通常是说下就下,若是上山途中,大雨倾盆,那山路怕是难行。
少时,侍卫来报:“禀爷,此地偏僻少有人家,倒是发现那头山坳处有一废弃的驿馆。不过奴才去时,发现那已有人落脚避雨,可要奴才遣人去清场?”
“无妨,今日微服出访,再者大雨将至,既是先到者,又哪有强占的理?”
康熙朝身后招招手,“顾问行,你且去同那主事之人谈谈。”
……
康熙年间,苏州素有“富汪、贵宋”之说,汪氏为苏州富民之首,而宋氏则以文采科举闻名,标志性人物宋德宜,初清大臣,官至刑部、兵部、吏部尚书。
灼华此次附身的宋嫤沅,便是宋氏之女,宋德宜的孙女。
宋嫤沅18岁与杭州陆氏子弟成婚,奈何23岁时,夫君便因一场时疫逝世。
成婚五年丧夫,宋嫤沅本就心痛难抑,加之婆母怨怪,苛刻磋磨,一时想不开,便上吊自杀了。
灼华穿过来后,直接修书一封,告知了父亲自己的境遇。
宋氏家风极好,长辈待子女也慈爱宽容。
得知家里的姑娘被如此苛待,皆愤愤不已。
甚至于当时已是带病之身,又公务繁忙的祖父宋德宜也特意随她的父亲叔伯,一同赶到杭州,将她同嫁妆与一纸和离书一起带回苏州。
或许有些时代确实对女性苛刻,但也不乏爱重家中姑娘的人家。
宋嫤沅的父亲,少时便已中举人,但奈何志在山水,便再未入场科举。
娶妻汪氏婉月,其自幼随父学习经商,性子也不同寻常女子那般循规蹈矩。
宋嫤沅幼时便常随父母,远行游览名山胜川。
将女儿接回家后,恐人言可畏,怕她听了受不了,便又带一家人远行至蜀地,一路游山玩水,遍览名胜古迹。
作者:补充内容,故事开始的时间节点是康熙28年,此时他35岁,也就是说,除了夺嫡的九子,后面的皇子都被蝴蝶掉了。以推动剧情为主,有些事件不太符合史实,半真半假吧,勿上纲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