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老天感受到了苗贤妃的一片爱子之情,这太子册立的颇为不顺利。
先是四月份,中原连降暴雨,黄河首先开始泛滥。
黄河与宇宙洪荒同在,却因前代过多采伐的原因,早已经不是那条泽被天下,温柔的母亲河了。
景佑元年,被人称作百年大痪,就是因为黄河这条大龙甩了一下‘尾巴’。
那年春,黄河于京东横陇溃堤,浊流顺地势而下,水淹大名府,再折向北流,肆虐十余州地,注入大海。朝廷虽抢修数月,但仍不能驯服大河,只能任其改道。
至此,黄河彻底进入暴走期,两年一小溃,三年一大溃。从大名府至入海口千余里河道,更是变幻无常,肆虐河北、京东两路之地。
赵祯让河防折腾的是欲死欲仙,要是哪年黄龙没出来搞点事儿,史官都要记下“是年河宁”这种充满庆幸的句子。
而今年的情况却不容乐观,不仅是开封连日积水,居民不便出门,各支流也都有泛滥的趋势。
五月初九,黄河于大名府胡商口段溃堤。
次日,消息传到开封,赵祯急令各州上报灾情,以筹应对之法。等各州把详细灾情报上来之后,即使经历过景佑年大灾的大宋君臣也彻底懵了!
依奏报所言,胡商段河道溃处二里有余,浊浪夺岸而出,弥漫天际,吞噬京东西路,河北东西两路数十州县,一路向北肆虐。
朝廷上下都忙成狗,赈灾地赈灾,凑钱的凑钱,在文彦博的带领下,各级官员都捐献出两个月的俸禄,连后宫也开始响应曹皇后号召,节衣缩食,拿脂粉钱补贴灾民,救活一个是一个。
然而随着大水的祸患增大,不知道怎么得就有人开始影影绰绰地传言,说是他这个皇太子不当立,所以才会天降大祸。
赵祯听说之后那个气啊,老子就这么一个儿子,东宫不给他,给你啊?
然而还没等他发飙,属于皇城内部的延祚宫,也就是东宫,失火了。
赵祯:。。。。。。
这下整个朝堂陷入了一种难言的诡异,仿佛以前天天吆喝“早立国本,稳固社稷”的不是这一伙人。到了秋末,赈灾地事七七八八了,还真有台谏官员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委婉的说二皇子尚幼,可缓立。
这儿子将要被册立,苗贤妃难过;可他储位如此不稳,苗贤妃心里就更不踏实了,古往今来被议储的皇子,万一没有身登大宝,有几个是好下场的。
张美人素来和徽柔过不去,难免见面时总是讥讽甚至诅咒,徽柔每每气不过定要和她吵一架,回来后委屈的难受,可是怕生母和弟弟担心,就只跟怀吉哭。怀吉细心温柔地安慰她。
这个时候,后世大名鼎鼎的王荆公,现任的鄞县知县王安石出场了,他回京述职正赶上这场热闹,立即上疏,言道皇太子当立,提出了著名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理论,认为自然灾害不能阻碍国家大典。
赵祯看后大喜,立即将人升迁为昭文馆侍读。与他后来一生的老对手司马光一样,兼任詹事府少詹事。
同年11月,赵祯与大庆殿举办盛典,昭告天地祖宗,立皇次子赵昕为皇太子,赐居宫外之报本宫,又称东府。
这一年很快就在各种大佬往太子脑袋里疯狂灌输知识中过完了,别人怎么样赵昕暂时不知道,他觉得自己都快神经失常了。
范仲淹为太子太师,韩琦、富弼、曾公亮、文彦博都来兼职为皇太子讲经义,司马光和王安石负责史学方面,这些人那个抓出来也是一代大家,可就是.......三观不和好嘛?连讲一件简单的王昭君和亲事件,司马光王安石两人就嘴上打起了官司,最后各自赋诗一首让皇太子点评——皇太子才九岁呢。他只能说“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和“明妃挥泪辞汉主,汉主伤心知奈何。宫门铜环双兽面,回首何时复来见。”都写的比他那小诗文好。皇太子发现,在他这小小东宫之内,新旧党争激烈已经呈现端倪,如果所料不错,这些人是真心想通过自己的学问,影响国家的未来——皇太子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