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寒看着她发红的眼眶,轻轻点头。
尽管营地领导再三表示可以给科研团队安排"优待",木小狸却坚持要和战士们同吃同住
清晨5:30,她跟着巡逻队出发,背着十几斤的装备在泥泞山路跋涉;
中午12:00,她和战士们一起啃压缩饼干,就着雨水煮的野菜汤也丝毫没有怨言;
晚上8:00,她蹲在漏雨的器材室里,记录设备在潮湿环境下的数据异常。
最让战士们震撼的是某个暴雨夜
监控系统突然瘫痪,木小狸二话不说,套上雨衣就冲出去检修。
她在狂风暴雨中爬上了瞭望塔,浑身湿透地抱着主机箱回来,然后跪在地上用吹风机一点点烘干电路板。
"好了!"她抹了把脸上的雨水,按下重启键。
屏幕亮起的瞬间,整个监控室爆发出欢呼。
李连长看着这个浑身泥水却笑容灿烂的小姑娘,突然红了眼眶:"木院士,你其实不用……"
木小狸摆摆手:"别叫我院士,叫我小狸就行,听起来老老的。"
她指着恢复正常的屏幕:"这套老系统至少还能撑三个月,等我回去就把新设备发过来!"
在实地测试中,木小狸不断修正着系统参数
湿度补偿算法:针对雨季90%的湿度重新编程;
防误报机制:学会区分野象群和非法越境者的震动频率;
最绝的是:她发现战士们用"土法子"——在铁丝网上挂易拉罐当警报器,竟然比电子传感器更好用!
"这才是真正的实战智慧!"她兴奋地记录着,甚至把易拉罐改装成了智能声波触发器。
某天深夜,林寒发现木小狸打着手电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
凑近一看,竟是张全营地改造方案
从防潮电路设计,到太阳能热水器,甚至还有用边境特有植物提炼驱蚊剂的流程图。
林寒轻声问:"这些不在科研任务里吧?"
木小狸头也不抬:"但战士们需要啊。"
起初,边防官兵们对这个"京城来的小丫头"充满怀疑
老兵王虎曾私下嘀咕:"又是来走过场的吧?拍几张照片就回去领功。"
新兵小李更直接:"她那细胳膊细腿,能扛得住边境一天?"
新兵小张:“15岁的院士,我做梦都不敢这么想”
但一周后,这些质疑烟消云散
当木小狸用三天不眠不休修复了通讯基站;
当她教会战士们用手机APP远程监控边界;
当她偷偷把自己的"超声波驱蚊器"拆解,教电工班批量制作简易版……
王虎主动帮她扛设备:"木院士,您歇会儿!"
小李成了她的小跟班:"小狸老师!这个电路图我看懂了!"
最感人的是某个清晨,木小狸发现宿舍门口放着一双手工编织的草鞋,里面夹着纸条:
"听说北京人在雨林里穿不惯胶鞋,试试这个。——炊事班老赵"
然而,祥和背后暗流涌动
"报告!三号区发现可疑电波!"
通讯兵突然的警报让所有人绷紧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