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的计划失手,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张皇后一回蓬莱殿便传召内务府总管李辅国
何灵依又名灵儿娘娘,李总管来了
李辅国(宦官)老奴李辅国给皇后娘娘请安
张氏(太子妃、皇后)李总管近日高升了被陛下封为元帅府行军司马,大权在握,我还没来得及恭喜你呢
李辅国(宦官)不敢不敢,那可是陛下的隆恩哪
张氏(太子妃、皇后)李总管现在啊是贵人多忙,要不是我请也没空往我蓬莱殿走动了,昔日小皇子在的时候我这蓬莱殿可真热闹,你再看看现在谁还来呀
李辅国(宦官)娘娘您这是在骂老奴啊,这不老奴早就准备好了,好些娘娘喜爱的东西早就想给您送过来了,只是总找不到合适的时机呀
李辅国小心地陪着说笑谨慎地接着话,惊得一身冷汗,不知道这皇后心里又在盘算着什么
张氏(太子妃、皇后)都下去吧,李总管还是那么会说话,本宫知道李总管是个知恩图报的人
张氏(太子妃、皇后)谁让本宫那么了解李总管呢
张氏(太子妃、皇后)李总管那些好的坏的,还有那些连陛下都不知道的
李辅国(宦官)娘娘您这话可就严重了,老奴怎么会不知道老奴能有今日还不全都仰仗娘娘您对老奴的爱护、提携嘛,日后还望娘娘对老奴继续地多多照顾、多多提携呀
李辅国(宦官)至于娘娘您说这蓬莱殿冷清,娘娘只需为陛下再添一皇子又何必担忧呢
张氏(太子妃、皇后)我怎么添小皇子
李辅国(宦官)啊?
张氏(太子妃、皇后)陛下现在已经不是春秋鼎盛了,这些年你看这后宫谁还添过新皇子
李辅国(宦官)娘娘您忘了娘娘可是这后宫之主啊,陛下膝下有这么多的皇子,哪一个不是皇后娘娘您的孩子
张氏(太子妃、皇后)你的意思?
李辅国(宦官)不知娘娘对二皇子李係感觉如何呀
张氏(太子妃、皇后)李係?
李辅国(宦官)二皇子李係生性聪慧、文武兼备,其生母孙宫人位低其早亡,据老奴所知二皇子早有争储之心哪,若能得皇后娘娘的青睐加以扶持,将来必感恩戴德、报以忠心哪
史思明归降朝廷的的基础就是佋儿可以成为皇太子,可这次兴奋地返回长安才发现一切都已大变样
史思明怎么了这是
张氏(太子妃、皇后)思明,我们的佋儿没有了
史思明什么,佋儿没有了,你为什么不马上通知我
张氏(太子妃、皇后)我为什么要通知你,你还真是凉薄,不管怎么说佋儿可是你的亲身骨肉,通知你?通知你做什么,通知你好让你有机会反悔不再归唐了?
史思明娘娘,我要提醒你我们俩合作的基础是建立在我儿子能当上皇上的条件之上的,现在我儿子没了,那这个基础也就没了
张氏(太子妃、皇后)可惜你没有退路了你能怎么办?陛下已经答应我将他的二皇子李係过给我做儿子,你只能还跟我做盟友
史思明好啊,原来娘娘这算盘打得好啊,这样一来你就可以接着做你的皇太后,那我怎么办呢
张氏(太子妃、皇后)你可以继续做你的大将军,手握重兵的第一大将军做你的摄政王,大唐的江山我一样可以给你,和从前又有何区别呢
史思明娘娘这算盘打得可真是噼里啪啦响啊,不过这番话倒真是让我有点动心了,但是我要提醒我自己面对这么一个有智慧的美人,我可别被算进去了
张氏(太子妃、皇后)史将军是对自己没有信心吧
史思明信心当然是有,只不过我们第1步要做什么呢
张氏(太子妃、皇后)扳倒李俶
史思明扳倒李俶倒是可以成为我们的第1步,好,我会想尽办法让李俶成为陛下的眼中钉
庆功宴上
李亨(太子、皇上)史爱卿
史思明臣在
李亨(太子、皇上)朕早就听闻史大人才思过人、勇猛无比,如今你能弃暗投明、归顺大唐实乃是民心所向,朕答应过让你做归义王
李亨(太子、皇上)从今往后你要为我大唐的朝廷尽心尽力呀
史思明陛下不计前嫌收臣于麾下,臣必不负皇恩,必将为我大唐盛世竭尽全力也算是偿还战乱带给国家和百姓的伤害,至少将来让百姓在提起臣的时候能够像提起广平王那般充满敬仰和爱戴
借着宴会兴致,史思明对李俶展开攻击
李亨(太子、皇上)史大人的意思是说广平王在百姓中颇受敬仰和爱戴
史思明那,那是自然哪,这安庆绪宣布投降的时候百姓们都说这安贼是向勇猛无比的广平王广平王投了降了,他们还说广平王是君主之相,乃是大唐的真龙啊
史思明陛下能培养出这么优秀的皇子来,全天下的百姓都要感谢陛下
肃宗本来疑心就重没听出这一番绵里藏针,反而对李俶产生了顾虑,同席的凌薇听出史思明的言外之意大胆进言
宗政凌薇(李俶正妃)史大人此言差矣,无论是殿下做了什么都是遵循陛下的旨意而办事,百姓之间的称颂自然也就是对陛下的称颂了,广平王不过是受了陛下的荫泽而已
宗政凌薇(李俶正妃)
宗政凌薇(李俶正妃)
史思明这位是
宗政凌薇(李俶正妃)我乃广平王正妃,贸然指出史大人的不当之处,还望史大人不要将其放在心上
史思明原来是广平王殿下的嫡妻啊
宗政凌薇(李俶正妃)正是
史思明不知身后是
宗政凌薇(李俶正妃)后面乃是殿下的王妃
沈珍珠(广平王妃)妾身广平王妃见过史将军
史思明奇了真的是奇了
李亨(太子、皇上)何奇之有啊
史思明启禀陛下,臣不敢说啊
李亨(太子、皇上)说,恕你无罪
史思明这,这广平王妃长得跟安庆绪的夫人一模一样啊
宗政凌薇(李俶正妃)(OS)这史思明完全是冲着当初珍珠嫁给安庆绪之事而来的
李俶(广平王)史大人,珍珠是我爱妃,想必史大人认错了吧
宗政凌薇(李俶正妃)是啊,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想必当年史大人一定是认错了吧
史思明不会的,我怎么会认错呢,当初在长安安庆绪举行大婚的时候很多人都去了,大家都看到了
宗政凌薇(李俶正妃)既然是举行大婚的时候,想必史大人喝了很多酒,酒后眼花了吧
史思明广平王殿下、正妃娘娘你们若是不信的话没关系,你可以(看向身后的薛嵩)当时负责护卫的薛嵩薛将军,他当时也在场他可什么都看到了,是不是啊薛将军
薛将军史大人,下官眼拙下官什么都没看到
史思明你这……你呀
宗政凌薇(李俶正妃)想必薛将军那日站的不是很远,所以没看清那人是不是现在这位的广平王妃是吗
薛将军是,是
李泌史大人您舟车劳顿,陛下特意赏赐的珍馐,若是不好好品尝岂不是负了陛下的心意,来,老夫先干为敬
史思明李大人说得是啊,那臣等就共同举杯,共祝陛下洪福齐天,大唐永世兴旺
宗政凌薇(李俶正妃)(小声的)殿下,过了这个酒席之后陛下肯定会对史思明的话耿耿于怀,肯定会再次传召你我,到时候做好准备
李俶(广平王)明白
果然如凌薇所说下了酒席,肃宗对史思明的话耿耿于怀,他认为沈珍珠的流言蜚语太多有损皇家清誉,加上朝中许多人上奏称广平王在军中结党营私、意图不轨,于是肃宗深夜召传李俶和自己
李俶(广平王)父皇
宗政凌薇(李俶正妃)父皇
李俶(广平王)不知父皇深夜召儿臣与凌薇前来所谓何事
李亨(太子、皇上)朕打算重新替你选一门婚事
李俶(广平王)儿臣与珍珠情真意切,并无再纳妃之意
李亨(太子、皇上)凌薇你是俶儿的嫡妻,你觉得呢
宗政凌薇(李俶正妃)回父皇,儿媳与殿下的意见一致
李亨(太子、皇上)自古以来皇家婚事皆以江山社稷为重,唯有如凌薇这般能够辅佐君主、稳固朝纲者方为纳妃之选,儿女私情岂可成为衡量标准?至于那沈珍珠,诸多流言蜚语早已玷污了皇家清誉,实难堪大任。
李亨(太子、皇上)不适合做广平王妃
宗政凌薇(李俶正妃)父皇,儿媳以为每个人心中皆有一把衡量是非的尺子,若是我朝皇室轻信民间流言蜚语,岂非正中那些心怀叵测之人的下怀?
李亨(太子、皇上)此事朕会考虑,你们真的以为朕就是一个昏君吗
李俶(广平王)儿臣不敢
宗政凌薇(李俶正妃)儿媳不敢,(OS)你如何不是一个昏君,李俶的弟弟李倓被张氏诬陷王死,你仅凭张氏的几句话就给李倓定罪,这怎么不算是一个昏君,连前因后果都没调查清楚就定罪
李俶(广平王)父皇金口玉言已封珍珠为一品镇国夫人,这就相当于皇室早已承认珍珠的王妃身份,难道父皇要因区区留言就朝令夕改
李亨(太子、皇上)改也好不改也好,不利于国家社稷、不利于我大唐的就得改,你是不是也想做朕的主,现在翅膀硬了,你看看这些是什么,这些个奏疏全都是参你的
李亨(太子、皇上)你与军中大将暗中结营你想干什么,你以为朕压不住你吗
向来对李俶疼爱有加可看到广平王胆敢违抗自己的意志,本来就承受极大政治压力的肃宗大发雷霆,气得将奏书摔在广平王面前
李俶(广平王)儿臣不敢,儿臣对父皇一片忠心,结党营私之事乃是子虚乌有,还望父皇明察
李亨(太子、皇上)朕不认为这完全是空穴来风
宗政凌薇(李俶正妃)父皇,若是有人告殿下结党营私,那就先请那个人先拿出证据来,若是没有证据如何能信
宗政凌薇(李俶正妃)难道那些人是要效仿杨国忠吗?靠这背后的打小报告而得意洋洋
宗政凌薇(李俶正妃)父皇,儿媳并非放肆只是实口实说、实事求是,若是那些人真有证据怎么不在朝堂之上光明正大的禀告给陛下
李亨(太子、皇上)李俶,你知道朕接连失去两个皇子,不要逼着朕不念及骨肉亲情
李俶(广平王)父皇,儿臣如有二心愿接受一切责罚
李亨(太子、皇上)那为何在纳妃的事情上你总和朕对着干
李俶(广平王)儿臣不是与父皇作对,儿臣已与珍珠情真意切不能完全不顾珍珠的感受,还望父皇成全
李亨(太子、皇上)你,你还要我成全,一个女人你都休不得有什么出息
他希望看到李俶的顺从好证明这个皇子仍然忠心耿耿,可这样违抗自己的意志,不仅看不到忠诚还让他看到了李俶的软弱,在政治面前重视感情是多么可怕的缺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