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天稳定的在七色光西餐厅里演奏着,工作时间每天都是晚上7:30演奏到 9:00。
这个时候已经到了冬天,临近 12月底的武汉长江大桥上寒风凛凛,走在大桥上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这天晴天照旧提前下午2:00多就出发啦,因为是星期六,学校没有课。
于是晴天就决定早点出发,走路去武汉汉口的武汉新民众乐园三楼的七色光西餐厅。
走着走着,不知道走了多久,晴天边散步,一边看着长江的风景,过往的船只在冬天里显得更加的孤单而萧条。
晴天从司门口爬上长江大桥,首先看到的是黄鹤楼,穿过长江大桥,下了引桥以后就是古琴台,汉阳古琴台,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吧,这一路可谓都是美景。
首先黄鹤楼大家并不陌生吧。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地处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为武汉市地标建筑;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历代屡加重修,现存建筑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重建于1985年;因唐代诗人崔颢登楼所题《黄鹤楼》一诗而名扬四海。自古有“天下绝景”之美誉,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为“武汉三大名胜”,与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是“武汉十大景”之首、“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世称"天下江山第一楼"。
历史上黄鹤楼被修建过许多次。
直到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武昌引桥占用黄鹤楼故址。
1975年12月27日,根据武汉市革委会文化局提交的《关于重建黄鹤楼选址的意见》,中共武汉市委决定将黄鹤楼按清代同治年间楼式重建。
1976年6月3日,中共武汉市委批准成立武汉市黄鹤楼筹建领导小组,下设武汉市革委会重建黄鹤楼筹建办公室。
最早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吴大帝孙权修筑夏口城,于城西南角黄鹄矶建军事楼一座,用于瞭望守戍,即黄鹤楼。
南朝宋大明六年(462年),文学家鲍照首作《登黄鹄矶》诗于黄鹤楼;泰始五年(469年),
祖冲之撰成志怪小说《述异记》讲述有江陵人荀环在黄鹤楼遇见仙人驾鹤并与之交谈的故事,为黄鹤楼称谓最早出现的文字记载。
最后一次,是在 2018年2月20日,黄鹤楼公园管理处启动景观改造工程,补修黄鹤楼。
黄鹤楼主楼为四边套八边形体、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从第一层开始,整体建筑以向上收缩为主,增强了建筑牢固稳定性;楼通高51.4米,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飞檐五层,攒尖楼顶,顶覆金色琉璃瓦,由72根圆柱支撑,楼上有60个翘角向外伸展;楼外有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建筑环绕,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