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小乐(六弟)大家好,我是乐小乐
乐小乐(六弟)今年5岁了!
乐小乐(六弟)我的爸爸是全市首富
乐小乐(六弟)我是爸爸唯一的儿子
乐小乐(六弟)可我还有四个哥哥
乐小乐(六弟)大哥哥:墨客
乐小乐(六弟)OS:这名真奇怪
乐小乐(六弟)二哥:墨宝
乐小乐(六弟)OS:有一个奇奇怪怪的名
乐小乐(六弟)三哥:夜墨
乐小乐(六弟)四哥:夜落离
年龄:
墨客(二哥)12
墨宝(三哥)12
乐小乐(六弟)5
关系
乐翊――亲生父子――乐小乐
乐翊――领养――墨客,墨宝,夜墨,夜落离
墨客――亲生兄弟――墨宝
夜墨――亲生兄弟――夜落离
墨客,墨宝,夜墨,夜落离――哥哥(不是亲的)――乐小乐
身份
乐翊(father)Father(爸爸)
墨客(二哥)Big bother(大哥)
墨宝(三哥)Second bother(二哥)
夜墨(四哥)Third bother(三哥)
夜落离(五哥)Fourth bother(四哥)
乐小乐(六弟)Lots of love(团宠)
CP
乐翊(father)CP:暂无
墨客(二哥)Cp:乐小乐
墨宝(三哥)Cp:乐小乐
夜墨(四哥)Cp:乐小乐
夜落离(五哥)Cp乐小乐
乐小乐(六弟)Cp:暂时保密
请其余人说出为何爱乐小乐
乐翊(father)理所当然
墨客(二哥)理所当然(才怪)
墨宝(三哥)同上
夜墨(四哥)同上
夜落离(五哥)同上
乐姓,最早源出子姓,西周末年,字乐父,他的孙子以祖父的字为氏,称为乐氏。 [1]源于姬姓的出自春秋末期晋国大夫乐王鲋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1]乐氏是一个古老、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七十九位,人口约二十五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5%左右。乐氏一族在河南南阳郡、河内郡发展成望族,世称南阳望、河内望。[1]中文名乐姓类别中国姓氏源流一源于子姓源流二源于姬姓源流三出自西周末期官吏乐正相关视频更多
4.9万播放|01:05乐姓是读le还是yue
张朔博士说
2.2万播放|00:44姓乐的快来看,乐姓的起源,你知道吗?
好运的古拉克
3.2万播放|02:29中国姓氏乐姓起源
罗广志OIL
相关星图
乐姓历史名人共8个词条
6493阅读
乐綝乐綝(195~257年),字号不详,阳平郡卫国县(今河南省清丰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右将军乐进的儿子。果毅坚毅,袭封广昌亭侯,累迁扬州刺史。甘露二年,为叛乱的征东大将军诸葛诞所杀,追赠卫尉。
乐雷发乐雷发(1210年2月11日-1271年11月16日),字声远,号雪矶,汉族,湖南宁远人。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1253年,理宗皇帝下旨召乐雷发廷试,他对答如流,条对切直,赐为特科状元,授翰林馆职。因秉性耿直、不畏权贵、议论时政的时候,不附幸臣,受到排斥,不得重用,自觉报国无门,毅然辞官归隐九嶷山。乐雷发毕生最大的建树在于诗歌创作,入选《宋百家诗存》、《南宋群贤小集》。留存于世的诗有140余首,其体裁包括七古、五古、七律、五律、七绝、五绝。很多诗,都显出了强烈的民本意识,都洋溢着很深的家国情怀、浓厚的屈原《离骚》遗风,与周敦颐首创的理学渊源,他的民本思想,是舜帝精神的延续与传承。代表作有《雪矶丛稿》、《状元策》、《乌乌歌》、《舂陵道中望九疑》、《九疑紫霞洞歌》、《象岩铭》。
乐婉乐婉,生卒年不详,南宋歌姬,杭州人。为施酒监所悦,施曾有词相赠别,乐乃和之。即今传世的《卜算子·答施》 ,收录于《花草粹编》卷二自《古今词话》。查看更多
《百家姓》中所含姓氏共504个词条
28.2万阅读
赵姓赵姓,宋代《百家姓》排名第一,而在2006年新百家姓排名第八位。发祥地在今山西省,曾是晋国六卿之一。周穆王时的造父是汉族赵姓之始祖,截至2014年总人口大约有2670万,赵姓在北方地区是常见的姓氏之一。赵姓著名郡望有天水、涿郡、下邳、南阳、金城、颍川、敦煌、酒泉、扶风、新安、平原等11个。堂号除了与郡望名相同外,主要有半部、琴鹤、孝思、萃涣、敬彝、创基等。
钱姓钱姓,中华姓氏之一,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为第2位。钱姓可以追溯至黄帝七世孙彭祖。这位史传寿高880岁的寿星真名叫篯铿,后被尧赏识,受封于大彭,成为彭姓的祖先。而彭祖之子篯孚,在西周都城,任钱府(掌管钱财的官署)上士(官名),篯孚就以“钱”为姓,所以彭姓与钱姓本为一家,民间至今也有“彭钱不分家”的说法。由于西周建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篯孚必在京为官,所以钱姓也是发源于陕西一带。先秦时钱姓表现不明朗。秦汉时期,钱姓在江苏徐州一带静静地发展起来,三国时,钱姓已经遍布了江苏、浙江和安徽。晋朝时江西成为钱姓的另一重要的基地。唐朝之前,钱姓已经分布到中原和长江南北。钱姓发展的鼎盛时期是在唐宋之际,钱镠在临安称帝,即在今浙江杭州建立了吴越国,传五主,割据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达86年,钱镠的子孙分封到各地,子孙很快在江浙地区繁衍。不久钱姓进入了闽粤地区,清初涉足台湾。2013年钱姓人口约有249万,排在全国第93位。钱姓人口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上海、安徽、湖北、云南等省市。
孙姓孙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据史书记载,主要源自姬姓、芈姓及改姓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春秋时期卫国的孙乙是姬姓孙氏的得姓始祖,截至2012年,孙姓在中国姓氏按人口排序中,名义排行第12位,名义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5%。在中国历史上,孙权(妫姓孙氏)曾建立三国时期的吴国,此外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曾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查看更多
容易被读错的姓氏共10个词条
1.1万阅读
区姓氏读音:ōu
查姓氏读音:zhā
繁姓氏读音:pó查看更多
历史发展传统文化姓氏名望TA说参考资料
历史发展姓氏读音乐姓一般读作“yuè”音,南方一些方言的乐字读音异于北方语音,在当地方言中近似普通话“lè”音,因而在普通话中读“lè”。[1]姓氏起源源于子姓出自西周末年宋国国君宋戴公的儿子公子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1]
宋戴公据史籍《姓纂》上的记载:“宋微子之后,戴公生公子衎,字乐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另外,在史籍《姓氏急就篇》中也有同样的记载:“乐氏之先,与戴同姓;戴公生乐父衎,是称乐氏。”[1]乐氏,曾在中国早期历史上神气万分,出现在近三千年前的春秋初期,是宋国王族的后裔,发源于河南省商丘市。在周宣王姬静执政时期,宋国国君为宋戴公子撝,他有个儿子叫子衎,字乐父。子衎生子倾父泽,倾父泽又生子夷父须,夷父须,叫子夷父,字须,他以祖父子衎之字“乐父”命姓,称乐氏,其后裔在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就是乐羊和乐毅,世代相传至今,史称乐氏正宗。[1]该支乐氏族人皆尊奉夷父须为得姓始祖,是为灵寿乐氏,或称平山乐氏,正确读音作yuè(ㄩㄝˋ)。[1]出自西周末年宋国君主宋戴公四世孙乐莒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姓氏急就篇》、《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记载:“春秋时宋戴公四世孙乐莒,夷父须族弟,任大司寇之职。”子乐莒在担任大司寇后,即职掌刑狱、纠察等事。乐莒的后裔子孙以先祖为荣,便以祖上名字命姓,称为乐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乐氏皆尊奉乐莒为得姓始祖,史称商丘乐氏,与夷父须后裔的乐氏一族同宗同源,正确读音作yuè(ㄩㄝˋ)。[1]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末期晋国大夫乐王鲋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左传》中记载:“晋大夫乐王鲋。”乐王鲋,姬姓,字叔鱼,是春秋后期的晋国大夫,甚受晋平公姬彪的宠信,为晋平公二位宠臣之一,另一位宠臣是程郑。在史籍《古文观止》中记载:“栾盈出奔楚。宣子杀羊舌虎,囚叔向。人谓叔向曰:‘子罹于罪,其为不知智乎?’叔向曰:‘与其死亡若何?诗曰: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知也。’乐王鲋见叔向曰:‘吾为子请。’叔向弗应,出不拜。其人皆咎叔向。叔向曰:‘必祁大夫。’室老闻之曰:‘乐王鲋言于君无不行,求赦吾子,吾子不许;祁大夫所不能也,而曰必由之。何也?’叔向曰:‘乐王鲋从君者也,何能行?祁大夫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其独遗我乎?诗曰: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夫子,觉者也。’晋侯问叔向之罪于乐王鲋。对曰:‘不弃其亲,其有焉。’于是祁奚老矣,闻之,乘驲而见宣子,曰:‘《诗》曰:惠我无疆,子孙保之。《书》曰:圣有谟勋,明征定保。夫谋而鲜过,惠训不倦者,叔向有焉,社稷之固也。犹将十世宥之,以劝能者。今壹不免其身,以弃社稷,不亦惑乎?鲧殛而禹兴;伊尹放大甲而相之,卒无怨色;管蔡为戮,周王右王。若之何其以虎也弃社稷?子为善,谁敢不勉,多杀何为?’宣子悦,与之乘,以言诸公而免之。不见叔向而归,叔向亦不告免焉而朝。”
乐姓
共2张合并图册在乐王鲋的后裔子孙,皆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乐王氏,后大多省文简化为单姓乐氏、王氏者。该支乐氏的正确读音作yuè(ㄩㄝˋ)。[1]源于官位出自西周初期官吏乐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西周时期,有负责演奏典乐的大司乐、有具体演奏音乐的乐人、有负责礼乐的大乐正、有管理乐人的小乐正,这些官吏和专业职务人员,统称为“乐正”。小乐正为大乐正的副理,大乐正为普通乐官之长,不但掌管普通乐人,还负责整个王朝的礼教之事。在典籍《礼记·王制》中记载:“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隶属于春官府司管辖。到了隋朝时期,开始也在太常寺中设置了太乐署、清商署,设置各种乐师。后来隋炀帝杨广也将其改称为乐正,普通乐师的官秩即为从九品下,相当于如今的科员待遇。在唐朝时期,不但沿袭了隋朝的制度,乐正还掌管邦国祭祀的礼乐演奏,分为大乐、鼓吹两个分署。在宋朝时期,在太常寺设置三名乐正,长官全国的礼乐典制。到了金国时期,大乐正隶属于太常寺太乐署,官秩提高到从九品,相当于主任科员,或县局级官员。
乐姓在历朝历代乐正们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或职业称号为姓氏者,称乐正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乐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乐氏的正确读音作yuè(ㄩㄝˋ)。[1]出自西周时期官吏乐师,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乐师,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隶属于春官府司管辖,实际上也就是上述第一个渊源中“大乐正”的辅佐官,亦称副乐长,别称小乐正,还兼有负责教授王族贵胄礼乐的职责。在典籍《周礼·春官》中记载:“乐师,掌国乐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在乐师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乐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乐氏的正确读音作yuè(ㄩㄝˋ)。[1]出自春秋时期官吏乐官,属于以官职称谓或职业称号为氏。在古代时期,历朝历代皆有专职负责演奏音乐的小官员,属于“工”类,即具有专业技能的官,通常被称为乐官,别称就是伶官,与乐正、乐师不统的是,他们实际上是普通乐人,但享受的待遇相当高级。在乐官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或职业称号为姓氏者,称乐氏、或称伶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乐氏的正确读音作yuè(ㄩㄝˋ)。出自西汉时期官吏乐府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西汉初期,汉惠帝刘盈设置有乐府,称其长官为乐府令。到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时常由乐府令带领乐师们到都城郊区祀礼演奏。乐府令,后来被汉武帝称为“协律都尉”,掌管宫廷、巡行、祭祀时的音乐演奏,并负责采集民歌,配管弦以入乐。汉武帝时期,大汉帝国疆土万里,乐府令指挥下属采集了许多历史悠久的民乐、诗歌,并编辑整理为汉廷宫乐,使许多历史民歌得以保存,后世历朝历代将此期间采辑的民乐、诗歌叫作“乐府”,为中华民族音乐之典,数任乐府令皆功不可没。例如,历传数千载而经久不息的著名汉廷典乐“汉宫秋月”,就是乐府令们汲取了西域大漠凄美风格的琵琶曲,经采辑而流传下来的古老乐曲,后由著名的音乐家刘天华依古谱改编为二胡、古筝曲的。
乐姓在乐府令、协律都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乐氏。该支乐氏的正确读音作yuè(ㄩㄝˋ)。[1]出自西汉时期官吏乐卿,属于以官爵称谓为氏。乐卿,不是演奏音乐的官位,而是爵位。在汉武帝执政时期,为赏赐有军功而设置了许多功爵,其中即有“乐卿”之爵,为第八等军功之爵。在史籍《汉书·食货志》中记载:“乐卿者,武功爵第八等也。”在乐卿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爵称号为姓氏者,称乐氏,世代相传至今。不过,到了唐朝时期,人们又称太常寺卿为“乐卿”。太常寺,实际上就是礼乐之司,因此有此称谓。因此在唐朝的太常寺卿的后裔子孙中,亦有以先祖的官称为姓氏者,称乐氏。该支乐氏的正确读音作yuè(ㄩㄝˋ)。[2]源于地名出自汉朝初期夜郎国乐王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该支乐氏,出自汉朝初期夜郎国乐王邑,即今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乐旺镇。据史籍《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这一记载和司马迁其他有关夜郎的记述,被史学家们普遍认为是有关黔西南地区夜郎国年代最早、可信度最强的关键性历史证据。在史籍《史记》和《前汉书》、《后汉书》中,均载了楚国大将熊庄在攻克了夜郎国并远至今云南境内“以兵威定属楚”之后,“欲旧报。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还,以其众王滇。”这便是《史记·秦本纪》中所载的“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这里所说的“楚黔中”,郡治就在今湖南省沅陵县,与新晃同属于今怀化市。之后,夜郎国向贵州大山深处迁搬,因黔西南地区崇山峻岭叠嶂,楚国放弃继续攻击,夜郎国得以在黔西南地区继续发展。自此后至公元前百年的近二百年间,由于西南“夷地”相对地为中原王朝所无暇顾及(庄能以其众王滇便是明证),夜郎部族随着其自身的壮大及与一些小部族联盟,活动的范围便愈来愈广。但所至之处或停留不久或留下一部分又分头继续迁徙,并非有目的地扩大疆土,因而如今也很难划定它的活动范围,以致今日除了湖南与贵州外,还有云南、四川、广西都有县市称是夜郎故地。如今可以肯定的是,当时并没有一个疆域很广的大夜郎国。即使在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刘彻绶予夜郎国王印时,朝廷也只是“厚赠缯帛”而并无赐赏封地,地方行政权力都掌握在汉朝廷所任命的地方行政长官手中,与西汉王朝初郡国制并行的“国”完全是两回事。
乐姓
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礼陂镇下寺坊姑岭村乐王邑,即为夜郎国当年重要的镇邑之一,今称金州。其地之民在“夜郎自大”之后归属大汉王朝,其民仿汉制,有以地为姓氏者,称乐王氏,后多改为单姓乐氏、王氏,且多为苗族同胞。该支乐氏的正确读音作yuè(ㄩㄝˋ)。[1]避难改姓出自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之族人,属于避难改姓为氏。今湖南省宁远县麻池塘村有一支乐氏族人。这座麻池塘村始建于南宋后期,村民皆为乐氏,人口有三千余,自称“河南南阳郡乐氏门宗”。据该支乐氏在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修编的《乐氏宗谱》记载,乐氏的先人祖居河南南阳,原本姓“岳”而非姓“乐”,是南宋初期抗金名将岳飞的族人。南宋高宗赵构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岳飞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所害,其后族人受“株连”之累,遂改岳氏为同音的乐氏,然后分为三股逃往南方谋生。其中,一部分族人迁逃到了江西地区;一部分族人迁逃到了广西一带;另一部分族人迁逃到了广东韶关,继而转往宁远九疑山地区安身,后传至第四世乐雷发,以教书为生。到了南宋宝佑元年(公元1253年),乐雷发所教授的学生姚勉一举高中状元。在朝堂上,姚勉上书宋理宗赵昀,称其师乐雷发才学过人,超过管(管仲)、诸(诸葛亮),宜以大事委任之,并自愿将功名让给乐雷发。宋理宗大奇,特旨召试“学术、才智、选举、教养”八事,乐雷发“条对切直”,写下了著名的“庭对八策”,为宋理宗所“嘉纳”,赐以特科第一人,封赏田八百亩,敕建状元楼一座。该支乐氏传至第六世乐疑山,受到奸人李孟久的迫害,遂自九疑山逃到潭田一带避难,随身携带有乐氏家谱、田契、宋理宗赏赐良田八百亩的诏书以及其祖父乐雷发的著作、诗稿。乐疑山见潭田前崖如屏障呈福,后山似游龙戏水,于是定居下来,并娶邻村挂兰谢氏为妻,过起清高自由的生活了。
乐姓此后,经过七百多年的生息繁衍和发展,如今的潭田村已是一个拥有三千多人的大村。该支乐氏的正确读音作yuè(ㄩㄝˋ)。[1]少数民族源于蒙古人改为汉族姓氏,属于汉化改姓。清末民初,内蒙古奥敦格日乐部的一些蒙古人,取了汉姓乐,这部分乐姓不念yuè,而念lè。该支乐氏以金国时期的代州经略使奥敦·丑和尚为始祖,本属于女真人,蒙古灭金国之后,他们被裹挟进蒙古,逐渐被同化为蒙古人。局部地区乐氏这个姓氏群体中,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即:汉族中乐氏的正确读音皆作yuè(ㄩㄝˋ),不可读作lè(ㄌㄜˋ);而蒙古族乐氏的正确读音皆作lè(ㄌㄜˋ),无人读作yuè(ㄩㄝˋ)。因此,人们谐称为“乐yuè(ㄩㄝˋ)乐lè(ㄌㄜˋ)一起走,同字异音分汉蒙”。[1]得姓始祖乐父衎(子衎、公子衎)、夷父须(子夷父)、乐莒(子乐莒)、乐王鲋(姬叔鱼)、乐毅。乐氏源于春秋时期的宋国,跟后世以宋为姓的人,算起来是血脉相同。当时的宋国,是由殷商纣王的长兄微子所建,此地原来是封给武庚的,可武庚在周成王时叛变,后来被讨平,周成王就把包括河南省商丘市以东到江苏省铜山县以西的一大片地方,封给了微子,并且封他为封建制度中地位最高的宋公,以奉商汤之祀。后来,宋戴公之子公子衎的后代,又以王父字为氏,于是就出现了“乐”这个姓氏。位尊而高的宋国,后来是于公元前二八六年被齐、魏、楚三国所灭,则推算起来,中国的乐姓最少也已经有了2200年以上的历史,说他们是“源远流长”,毫不为过。故乐氏后人奉公子衎为乐姓的得姓始祖。[1]各支始祖乐彦章:江西南阳堂永丰大霸乐氏始祖。乐甫、乐处厚:宋季自东阳迁居苏州,三传至处厚,徙居晋陵,又三传至武功,赘于无锡县延祥乡赵庄。是为江苏无锡乐氏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