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太子丹与蒙恬还未踏入咸阳,便看到了十里相迎的嬴政。玄衣深沉,十岁的脸庞上已寻不到多少稚气。那双深邃的眼眸看向太子丹,眼睛一亮。
嬴政(幼年)丹师辛苦,可有受伤?剧辛授首,易水可安否?
太子丹(幼年)我无事。溃军也已逃回东岸,剧辛首级悬于易水关隘。燕王喜短期内,当不敢再启衅端。
他她敏锐地察觉到,短短数日,这位少年秦王的气场,又凝实了几分。
……
赵姬之事,是嬴政亲自揭开。
嬴政(幼年)太后居于甘泉,多有不便。
嬴政(幼年)雍城旧宫清幽,宜于静养。李斯。
李斯臣在。
李斯趋前。
李斯拟诏:太后移驾雍城旧宫颐养天年。一应供奉如仪,择忠厚宫人随侍。
嬴政的目光转向蒙恬。
嬴政(幼年)蒙恬。
蒙恬末将在!
嬴政(幼年)着你领卫尉精兵一部,即刻接管雍城旧宫防务。非寡人手谕,任何人不得惊扰太后清修。宫中旧人,凡与嫪毐、吕逆有牵连者,悉数清查,或遣或拘,报寡人定夺。
这样既斩断了赵姬所有可能的政治触角,也杜绝了旧势力借其生事的可能。
太子丹静立一旁,只在嬴政看向他时,才平静补充一句
太子丹(幼年)蒙将军行事,当以太后‘安康’为首要,亦需谨慎,勿留人口实。
这是提醒蒙恬注意软禁的分寸,避免被扣上不孝的帽子。嬴政微微颔首,表示认可。决策是嬴政做的,太子丹只在关键细节上提供一些建议。
权力中枢的调整,嬴政展现出惊人的主见。
嬴政(幼年)蓝田大营及卫尉军将领缺额,国尉可有举荐?
嬴政直接询问主管军事的国尉。
国尉早有准备,呈上名单,多为军中宿将或宗室子弟。
嬴政目光扫过,未置可否,却看向蒙恬
嬴政(幼年)蒙恬,易水之战,临危不乱,护主有功。擢升尔为卫尉丞,即日上任,整肃宫防,清除吕逆余毒。国尉,你以为如何?
国尉心中一凛,秦王这是要提拔少壮亲信,直接掌控宫禁核心!他不敢违逆,躬身道:“大王明鉴,蒙将军少年英杰,确为良选。”
嬴政(幼年)嗯。
嬴政(幼年)郎官侍从寡人左右,需得忠勇聪慧之良家子。此事,交由廷尉李斯与卫尉丞蒙恬共办。李斯掌遴选之律,蒙恬核其忠勇根基。所选之人,最终名录,呈寡人亲阅。
他将选拔权一分为二,让李斯与蒙恬相互制衡,最终裁决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李斯与蒙恬同时领命
李斯臣遵旨!
蒙恬末将遵旨!
李斯眼中闪过一丝凝重。这位年幼的君王,深谙制衡之道。
太子丹此时才开口
太子丹(幼年)李大人总领监察,审理吕党余案,功不可没。然法乃国之重器,过刚易折。吕逆伏诛,人心思定。余案处置,当以明正典刑、罚当其罪为要旨。株连过广,酷刑过甚,恐伤国本,亦损大王仁德之名。望大人慎之。
这并非命令,而是基于秦国整体利益的提醒。他深知李斯手段,此语既是敲打,也是为嬴政可能的干预留有余地。
嬴政适时接话,看向李斯
嬴政(幼年)丹师之言,亦是寡人之意。李斯,吕党案后续,凡涉三族之外者,罪证确凿者依律严惩,余者可酌情以流、徒、赎金、修渠等刑代死。务必做到‘罪刑相称,不枉不纵’,将案卷及处置方案,每三日呈报寡人一次。
他直接设定了框架和监督机制,将主动权抓回自己手里。李斯心头一震,深深俯首。
李斯臣谨遵王命!必秉公持正,不负大王所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