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的每一天,都像在高速吸收着一种名为“未来”的养分。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课堂,而我所在的公司,更是这个课堂里最前沿的角落。接触最新的教育理念、学习数据驱动的运营模式、参与AI+教育的产品设计……我如饥似渴地学习着,感觉自己像一块干涸已久的海绵,终于被投进了澎湃的海洋。
视野被极大地拓宽,同时也越发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局限。在这个精英汇聚、快节奏迭代的行业里,能力和经验是敲门砖,但要想真正走得远、扎得深,系统性的理论支撑和一块更有分量的学历招牌,同样不可或缺。我过去的教学成绩是亮点,但本科学历在众多海归、硕士、博士中,确实显得单薄了些。
一个念头逐渐清晰、坚定——我要考研。
不是在安逸中寻求镀金,而是在拼搏中为自己赋能。我需要更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根基,需要更宏观的行业视野,也需要那张纸来匹配我日益增长的能力和野心,在这座信奉“优秀是常态”的城市里,赢得更多的话语权和选择权。
目标锁定了几所上海顶尖高校的在职教育硕士项目。难度不小,需要一边应对高强度的工作,一边捡起放下多年的课本。
我把这个决定告诉了邓菲和杜星辰。
邓菲在电话那头尖叫:“宝贝!你太棒了!卷起来!这才是我认识的莫北!需要啥资料姐帮你找,周末我来给你送吃的,你就安心当你的做题家!”
杜星辰的反应则更为沉稳,但眼中的赞许清晰可见:“很好的决定。上海的平台确实能提供最好的资源,这个机会值得抓住。”他顿了顿,语气里带着一种过来人的了然,“会很辛苦,但绝对值得。”
几天后,他发来一个长长的文件,里面详细罗列了他当年备考在职研的时间规划、复习资料清单、各个科目的复习心得,甚至还有几个他觉得很实用的线上学习APP和公众号。
“别怕,”他在微信里说,“工作后考研的人很多,大家都是在挤时间。关键是效率和方法。有什么不懂的,或者觉得坚持不下去了,随时找我。”
他的分享务实又详尽,没有空泛的鼓励,全是切中要害的干货。这份毫无保留的支持,像一份沉甸甸的礼物,给了我莫大的底气。我知道,这条路有人走过,并且成功过,而我,并非孤身一人。
买回厚厚的备考资料,在出租屋的小书桌上垒起一座小山。下班后的夜晚和周末的闲暇,被单词、理论、真题填满。常常是拖着加班后的疲惫身躯回到家,灌下一杯浓咖啡,便又强行把自己按在书桌前。
过程枯燥甚至痛苦,放弃的念头偶尔也会闪过。但每当这时,我就会想起学校里的不公,想起初到上海时对着菜单的咂舌,想起公司里那些优秀到发光的同事,想起杜星辰分享文件时那句“绝对值得”。
想要匹配得上更好的未来,就必须经历此刻的淬炼。
台灯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与窗外上海的璀璨霓虹仿佛是两个世界。但我知道,我正在用这种方式,更深地融入这座城市跳动的脉搏,用自己的努力,去够取那片更广阔的天空。
步履不停,学无止境。这一次,我为自己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