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蕊姬愣在原地,顺着嬿婉的话往里想,接着便怪笑起来,“我知道了,我知道了,我知道是谁了!”
“是太后!是太后······”
白蕊姬神智癫狂地呢喃自语着,“太后素来热衷权柄,最初把我送到皇上跟前,叫我搅乱后宫,就是因为孝贤皇后掌握着后宫大权,素无差错,太后自觉无用武之地,什么俭朴衣饰不够华贵,说到底只是小误,只有出了大差错,譬如皇嗣殒命这类惊天大错,她才好趁势申饬皇后,再顺势夺取后宫权柄。”
“我腹中的孩儿没能动摇皇后的权柄,那就再算上一个仪嫔······”
“太后素来忌讳景仁宫乌拉那拉氏,怎么会看着娴贵妃不厌烦?”
“中宫位重,不能轻动,孝贤皇后又不喜娴贵妃,那引导一二,把娴贵妃送去冷宫也是好的,不然怎么会追到冷宫去,想要责罚被废为庶人的娴贵妃?只是没成罢了。”
“没了娴贵妃,宫里孝贤皇后又渐渐独大,太后自然看不顺眼,寻个机会,再把娴贵妃放出来,引导娴贵妃,让她认为是孝贤皇后和慧贤皇贵妃害她,她们斗得激烈,宫里水越浑,太后就越有理由插手大权······”
海兰越听越心惊,这是要给孝贤皇后和慧贤皇贵妃翻案了?这怎么成?高声道:“玫嫔,没根没据的,你怎么能如此冤枉太后?!”
皇帝把眼神转向海兰,冷声道:“闭嘴!贱妇,这没你说话的份儿!”
皇帝现在怀疑海兰跟太后也有什么是他不知道的。
白蕊姬的话,虽然荒诞离奇了一些,可她是太后的人,对太后的了解绝不浅薄,那这话就有几分可信度。
琅嬅掌握着宫权,如懿有乌拉那拉氏暗线,能同时误导两方,除了太后,还有谁有这个能量?
太后对权柄的渴慕,他也是知道的。
皇帝暗忖,当初朱砂一案,大约幕后之人就是太后,渴慕权柄,加上厌恶如懿,和中宫不能轻易动摇,所以在第一波朱砂案查问之中,凶手才会是如懿,他因此疑心琅嬅,琅嬅权柄减弱,太后趁机拿到部分权柄。
可是如懿毕竟是冤枉的,自然要想法子查出真相,从冷宫出来,而此时琅嬅又渐渐拿回中宫大权,惹得太后不乐,于是,太后再度出手,用愉答应这个好姐妹向如懿诉说,引导如懿是琅嬅害她。
恰好愉答应怀有皇嗣,如懿便用乌拉那拉氏的人手,让江与彬给愉答应下了朱砂,如懿都进了冷宫,朱砂案还能重现,那她自然是冤枉的,既是蒙冤,那么便该放出冷宫。
而他也确实有意放如懿出来,只是想寻个好时机,可如懿么,她心急,所以又用了砒霜,来攀诬琅嬅。
只是如懿没有想到,他派了毓瑚看顾她,她自用砒霜一事,被他知道的一清二楚。
念着如懿确实蒙冤和旧日的情分,他依旧放出了如懿。
果然如太后所料,如懿一出冷宫,便和琅嬅斗了起来,屡屡挑衅。
皇帝看了一眼白蕊姬和海兰,她们两个,太后从始至终都没放在眼里,只是用来冲锋陷阵的炮灰罢了,她们聚拢在如懿身边,给琅嬅使绊子,太后只怕求之不得。
而他,只是半路养子罢了,又不是亲子,他的孩子,也不是太后的亲孙儿,害起来自然理所当然,也不心疼了。
只是太后也没有料到,这两个她根本不放在眼里的棋子,竟是如此胆大妄为,如此歹毒,竟然真的能谋害了晞月、永琮和琅嬅。
不对,皇帝闭了闭眼,或许太后料到了,也或许,这也是太后催化的结果。
没了晞月和琅嬅,太后还更高兴,毕竟晞月的阿玛上表先帝,令端淑长公主远嫁,琅嬅捏着她渴慕的权柄,又因科尔沁求取嫡公主,与她争得不可开交,同时也能折了他身边忠心羽翼,为了心里更大的野望暗暗图谋。
太后这个在皇阿玛宫里与景仁宫乌拉那拉氏厮杀的女人果真不简单,居于幕后,从始至终,玩弄着所有人。
皇帝心中冷笑,不简单又怎样?太后既然显露了行迹,那就好办了!
还有她那点野望,没了他的好六弟果亲王,野望也只能是野望!
今日不必再审了,弘历坐直了身子,预备对这两个胆大包天、无君无父、心狠手辣的女人宣判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