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莫林都这么说了,就也连忙顺着话题说:“行,那这事就翻篇了。我们也正经一点,听听其他人的答案,看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就这样像提前说好了一样,我们都安静了起来,开始看其他人发言。老师听了我的回答,看着班里还是这么多人举手,陷入了沉思很快又看着我们。
笑着对我们说:“如果和课代表刚刚回答,答案一样的话就可以把手放下来了,我们听一下其他人不同的想法。”
语文老师的话音还没有落下,班里有一部分人就放下了手,看到这场景不由自主的笑了。
语文老师看着,一下少了很多人举手,瞬间刚刚皱着的眉头展开了。微笑着说:“一下子好多了,刚好避开了相似的答案,现在咱们听一听不同的想法。”
随便点了一个举手的人,让他站起来回答问题。
一抬头看站起来的人是于都,心里不由得赞叹道:老师啊!点名这一块,可是算被你玩明白了。
这道题对于都来说,就等于1+1这么简单的问题,点他起来就等于是在说正确答案。毕竟平常的语文课,每次点于都回答问题,准确的都非常高,几乎没有错的时候。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班里没人举手的时候,就叫于都来回答问题。平时也不怎么举手,更多的时候都是看,班级氛围不好的时候,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
即使他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我们心里也知道他会,所以老师也没有强求他什么。
而且每当于都回答问题,还有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底下的同学,大家都会闭上嘴,认真的听于都讲。
努力营造很好的氛围,可能刚开始的时候没那么明显,不过越到后面越能体会到。每当阅读回答问题的时候,即使是班里再跳腾的同学,也会闭下嘴来等于都讲完再说。
因为于都真的很优秀,而且他本身就是很好的人。
每次都会主动,缓解班级中尴尬的氛围,也不会刻意的去炫耀自己。不过,他的每次解围我们都看在眼里,所以才会赢得全班人的尊重。
于都听到老师叫他回答问题,也是非常自信的站起来,看着我们讲自己的答案。
他是这么说:“我们的问题是:文章题目中窃字的含义。一般遇到这种问题,其实它是有格式可以套的。
至于这种题的格式是什么?我在这里就给大家讲一下,以后如果遇到这种题,就可以套这种方式去做了。
如果大家觉得有用的话,那就可以拿出纸和笔记一下,有直接能记住的同学,那就听我讲一下。
这种题正确的格式是:可以写出三个答案。
第一个就是翻译,它本身的含义。
第二个就是把它放到文章里,去看它在文章中的意思写下来。
第三个就是看它这个字的用法,一般让你分析的这个字,它本身的词意在这里不是很恰当,变成了另一种含义,让你分析一下作者为什么这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