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和司机通过短信预约了时间地点,带着叶罗丽战士们提早五分钟去约定的地点等待。
而司机告诉于晓的车牌号也在那一刻出现在他们的眼前。
巧了,司机也提早了五分钟到。
他们陆续上车,司机非常热情,主动和于晓攀谈:“这么快就交到这么多好朋友了?那可真是太好了。”
于晓为司机口中的熟络感到有些许讶异:“不好意思,但是您认识我?”
不应该啊,于晓分明记得自己是很少和别人交往的。
如果延续曾经的经历,于晓敢肯定,这不是自己认识的人。
却没想到司机哈哈一笑:“是你不认识我,我们可都是认识你的,你可是我们社区的大名人。”
于晓心里面有点数了,她从小到大经常获得各类奖项,而且读的是社区学校,社区里面的人认识是正常的。
他们两个人一个坐主驾驶,一个坐副驾驶,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聊起来。
其实到后面主要是司机在说,于晓时不时应和两声。
在这样的气氛下,司机越说越高兴,在叶罗丽战士们面前一个劲的夸奖于晓:“你们是不知道啊,自从于晓开始上小学,我们国光小学校门口上面挂的横幅,她的名字就没换过。”
的确,很多学校都会在学生获奖的时候挂上恭喜某某同学荣获什么什么奖项的横幅,于晓也不例外。
不过司机的这话就多少有点夸张,于晓从小参加各项比赛的频率确实比较密集,但是学校挂这类横幅,通常也就挂个十天半个月就收下来,无缝衔接还是做不到的。
是到后面,大家发现于晓得奖频次相对而言还挺高,又没有明文规定横幅要挂多久,所以才会等到学校出现下一个奖状的时候再去更换旧横幅,省的老是爬上爬下。
只不过这个得奖的人十有八九是于晓而已,
毕竟文科类竞赛通常而言比较少,而理科的各级竞赛通常都是于晓一个人包圆。
好吧,其实后期确实是几乎没从横幅上下来过。
司机通过后视镜,满意地看到叶罗丽战士们因为惊讶而瞪大的眼睛,不由得更加得意:“虽然于晓以前比较沉默,不过近期开朗……”
他突然意识到什么,浑身一个激灵。
怎么就是管不住这张嘴呢?聊天就聊天,就不知道过过脑子。
正当他有些尴尬地想要转移话题的时候,于晓却很坦然接下去说:“近期的确开朗了不少,也参加了不少社区的活动。”
她大大方方笑着,语气当中听不出来任何勉强,轻松道:“以前都没有发现,这些社区活动确实很有意义,我也不能总是钻在课本里面当书虫吧。”
司机心里面微微叹了口气,这孩子也太懂事了。
如果真的不在意的话,也没有必要特地换了一个离家那么远的学校,哪怕每天早起赶公交车也不愿意继续在走个五分钟就能到的社区学校里面读书。
但是司机也没有表现出什么奇怪的举动,而是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继续聊天。只是这一次的情绪明显含蓄不少,开口也慎重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