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中国历史古代篇章
本书标签: 历史  中国历史  架空历史 

隋末农民起义 上

中国历史古代篇章

隋末农民起义

背景

大业五年(609年),长白山(今山东章丘东北)有“狂寇”数万。六年,北方的雁门(今山西代县)和东都洛阳,先后发生暴动。虽不久都被镇压,但却是全国性农民起义的先兆。黄河南北一带,在营建东都、修缮长城、开凿大运河的过程中,遭受的祸害最为严重。大业七年,炀帝下令进攻高句丽,在全国征兵百余万人向涿郡(今北京)集中,又强征上百万的民夫转运粮械。车牛往者不返,士卒死亡过半,耕稼失时,田畴多荒,给人民带来巨大灾祸,这一带农民纷纷起义反抗。 大业七年(611年),邹平(今山东邹平北)民王薄聚集农民据长白山起义,自称“知世郎”,作《毋向辽东浪死歌》反对辽东之役,以发动民众。逃避征役的广大农民纷纷参加到王薄起义军中。随后,平原(今山东陵县)刘霸道、鄃县(今山东夏津)张金称、漳南(今河北故城东)孙安祖和窦建德、渤海(今山东滨州市阳信西南)高士达、韦城(今河南滑县东南)翟让、章丘(今山东章丘西北)杜伏威等相继起兵。其余反隋小股武装不可胜数。这一年起义军主要起于今山东、河北、河南间,聚保山林川泽,主力则是逃避征役的贫苦农民。

炀帝无视人民的愤怒与反抗,大业八年悍然发兵攻打高丽,促使起义进一步发展。这一年,见诸史籍记载的新的起义军有二十一支,其中,山东十四支,江淮四支,河南、关中和河西各一支。起义的地区扩大,重点仍在河北、山东。起义的群众基础也扩大了,大多数是贫苦农民,也有牧子(身份不自由的牧民)和下层僧侣。

在起义迅速扩大的同时,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分裂。大业九年,炀帝发动第二次对高丽战争,大贵族杨素之子礼部尚书杨玄感,乘炀帝在辽东之机,联合一批贵族子弟起兵黎阳(今河南浚县北),进逼东都。炀帝与玄感之间的厮杀,抵消了统治阶级的实力,义军乘机发展。到大业十年第三次对高丽战争时,义军处处皆是,道路隔绝,官军已经无法按期集中。

过程

长白山起义

大业七年(611年),炀帝下令出兵高句丽,并征调大批兵士、粮饷和建造大量的军船,河北、山东是出征军队集结地。当时的山东灾荒严重,百姓无家可归,因此纷纷起反抗。当山东邹平人王薄首先聚众起义,起义军占领了长白山(今山东章丘东北),王自称是“知世郎”,他还作了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以号召人民抵制出征高句丽的战争,吸引了很多农民参与起义。但是没多久,王薄的起义就被官军镇压下去了,但各地大大小小农民起义相继出现,席卷全国。

《无向辽东浪死歌》 隋·王薄

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绵背裆。

长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

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瓦岗起义

瓦岗军是三支农民起义军中最强的一支,大业七年(611年),翟让聚众在瓦岗寨(今河南滑县南)起义,举兵反隋,山东、河南两地农民纷纷参加,单雄信、徐世绩、李密、王伯当都率众投奔瓦岗寨,队伍迅速壮大。大业十二年(616年),李密向翟让建议:“先取荥阳,休兵馆谷,待士马肥充,然后与人争利。”荥阳是隋朝重要军事据点,翟让亲自率兵攻下荥阳门户金堤关及周围属县,同年10月,隋炀帝派2万隋军主力前来镇压。瓦岗军采取诱敌深入、伏兵袭击的战术,把隋军全部歼灭。河南道“讨捕大使”张须陀突围不成也丧了命。农民起义军取得了荥阳大捷,威震河南。

大业七年(611年),翟让领导农民在瓦岗寨(今河南滑县南)起义反隋,山东、 河南的贫苦农民纷纷参加,单雄信、徐世绩、李密、王伯当等人都率众投奔瓦岗起义军,使起义队伍迅速壮大。大业十二年(616年),翟让接受李密建议,亲自率兵攻下荥阳的门户金堤关及周围的县,又在附近的大海寺设伏,歼灭了2万前来镇压瓦岗军的隋军主力。大业十三年(617年),隋朝洛阳留守杨侗派刘长恭、裴仁基等带兵围剿起义军,隋军列阵十里,来势汹汹,翟让分军10队,与之对峙,并亲自率领将士强攻隋营,隋军大乱,全线溃败。刘长恭逃回东都洛阳,裴仁基投降。是年二月,翟让认为李密有领导才能,把瓦岗军的领导权交给了李密,李密为任统军元帅,翟让为上柱国、司徒、东郡公,设三司六卫,建立了瓦岗军农民政权——“魏”。在隋朝即将被农民起义军推翻的关键时刻,瓦岗军内部矛盾激化,十一月,李密设计杀害了翟让等重要农民军将领,导致瓦岗军将卒离心,战斗力遭到极大消弱。大业十四年(618年)六月,李密率军投降了隋朝皇泰帝杨侗,后又降唐,后来又因起兵反唐被杀,从此葬送了这支农民军。

河北义军

大业七年(611年),窦建德领导农民在高鸡泊(今河北故城县西南)起义反隋,起义军迅速发展到万余人。大业十二年(616年)十二月,涿郡(今河北涿州市)守将郭洵率军进犯起义军,窦建德率七千义军乘敌不备,突袭敌军,杀敌军无数,缴获马匹数千, 隋将郭洵被杀,取得了大胜。大业十三年(617年)正月,窦建德在乐寿(今河北献县)称长乐王,建立了农民政权。杨广派薛世雄率军围剿起义军,两军在乐寿的七里井交战,起义军佯败诱敌至设伏处,突然折回,伏兵齐起,夹击隋军,隋军大败,薛世雄逃回涿郡。大业十四年(618年)五月,窦建德称夏王,但在隋朝灭亡以后,逐渐背农民战争的根本目标。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窦建德起义军与李世民率领的唐军在虎牢关(今河南荥阳西 北)交战,被李世民打败,窦建德被俘,后来在长安(今陕西西安) 被杀。武德六年(623年),唐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击败了窦建德部将刘黑闼,河北起义失败。

大业十一年以后,隋统治阶级开始把大部分军队用于镇压农民起义军。炀帝还命令在郡县城郭、驿站、村庄的周围修筑城堡,强迫农民到城堡里居住,以隔断义军与民众的联系。统治者对起义军和一般农民进行了疯狂的大屠杀。隋将樊子盖镇压起义军时,将汾水以北村庄全部烧光,俘虏的起义军全部被屠杀。王世充打败江南刘元进起义军时,把诱降来的三万人也全部屠杀。

江淮义军

大业九年(613年), 杜伏威、辅公祏在齐郡(今山东)组织起义,随后南下到江淮南广大地区发展,力量不断壮大。大业十二年(616年) 七月,起义军进逼江都(今江苏扬州市),与隋将陈棱率领的援兵相遇对峙,杜伏威率兵强攻隋军,激战中,杜伏威的前额被敌箭射中,但他带箭冲入敌阵,杀得隋军大乱。随后,起义军攻下高邮、历阳,建立农民政权,杜伏威任总管,辅公祏任长史。隋炀帝在江都被杀后,起义军内部发生了分化。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七月,杜伏威投降了李渊。次年,辅公祏起兵反唐,建立政权,控制了苏、皖部分地区,以丹阳为中心展开反唐斗争。唐朝急派大军镇压,辅公祏领导起义军在当涂与唐军对峙了10个月。终因寡不敌众,丹阳失守。辅公祏被俘就义。

迅速发展

统治者的残酷镇压迫使更多的农民起来反抗,到大业十二年,先后在全国各地兴起的起义军大小不下百余支,义众达数百万。起义军攻陷许多郡县,消灭大量隋兵。隋炀帝调杨义臣率辽东还兵镇压河北起义军,自率禁军到江都,镇压南下江淮的起义军。在和隋军主力作战的过程中,起义军败而复聚,由分散走向集中,逐步形成了瓦岗军、河北夏军和江淮吴军三支主力。 瓦岗军的创始人是翟让。大业十二年,曾参预杨玄感反隋的贵族李密也来参加瓦岗军。他说服附近小股起义军聚集到瓦岗军周围。瓦岗军攻破要塞金堤关,打下荥阳(今河南郑州)诸县。炀帝以张须陀为荥阳通守,率兵两万前来镇压。李密说服翟让还击。翟让率兵列阵以待,李密统骁勇常何等游骑千人埋伏于荥阳大海寺北,大败隋军,阵斩张须陀。这是起义军在河南境内的第一次大胜仗,为起义军在中原地区的胜利发展奠定了基础。大业十三年二月,瓦岗军攻破兴洛(后改洛口)仓,开仓赈济饥民。留守东都的越王侗急派刘长恭和裴仁基分兵两路,准备在兴洛仓合击瓦岗军。瓦岗军先击溃了刘长恭所率的两万五千步骑,不久又招降了裴仁基。翟让推李密为瓦岗军首领,号魏公。赵魏以南(今河北中部及南部)、江淮以北的各路起义军皆归瓦岗军,众至数十万,几乎控制了河南全境。瓦岗军成为河北、山东各路起义军的盟主。四月,瓦岗军围迫东都,将二十余万隋军困于孤城。

星火燎原

在河北地区,大业十二年,张金称、高士达先后被隋军镇压,窦建德收合两部余众,军势复振,很快发展到十余万人。隋在河北地方上的武装力量基本上已被消灭,起义军兵锋所至,隋朝官吏“稍以城降之”。次年正月,窦建德在乐寿县(今河北献县)郊建立政权,自称长乐王,署置百官,改元丁丑。

在江淮一带,大业十二年七月,炀帝至江都(今江苏扬州)时,李子通据海陵(今江苏泰州),左才相在淮北,杜伏威屯六合,从三面威胁江都。炀帝遣陈棱率宿卫精兵八千进行讨伐,互有胜负。次年正月,又遣陈棱征讨江淮一带起义军中力量最强大的杜伏威。隋军大败,起义军乘胜攻破高邮(今江苏高邮北),占历阳(今安徽和县),杜伏威自称总管,以辅公祏为长史,很快控制了淮南各县,江淮间小股反隋武装多来归附,形成了江淮间巨大的起义力量。

从大业十三年三、四月瓦岗军围逼东都开始,以瓦岗军为中坚,以窦建德、杜伏威为两翼的农民起义军,对隋王朝进行了摧毁性的打击。六月,瓦岗军大败隋军,东都危急。七月,炀帝抽调“江淮劲卒”和“燕地精兵”奔赴东都,涿郡留守薛世雄统率燕地精兵三万南下攻瓦岗军,兵至河间(今属河北),营于七里井,准备会合河间诸县兵先行镇压窦建德起义军。窦建德指挥部队从各城中撤出,向南转移,然后乘薛世雄不加防备,选精兵数千人为伏兵,亲率敢死之士两百八十人夜袭。三万隋军溃散。薛世雄带数十骑逃回涿郡。窦建德起义军又重新控制了河北的大部分地区。 八月,瓦岗军占领黎阳仓,开仓赈济饥民,扩大起义队伍数十万人。炀帝又命江都通守王世充统率洛阳附近诸郡兵与东都留守兵共十余万人,在洛水两岸同瓦岗军展开激战。王世充屡战屡败,有些隋将投降李密。这时洛阳城内缺粮,饿死的人很多。河北、山东、河南和江淮流域都被起义军占领,隋的军事力量也大部被起义军消灭,隋王朝直接控制的地方越来越狭小。形势对瓦岗军非常有利。但由于瓦岗军内部矛盾日益加深,李密始终不肯改变在洛阳城下与隋军主力长期鏖战的错误战略,所以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

在农民起义军从各条战线向隋王朝发起全面进攻的同时,朔方(今内蒙古白城子)梁师都、马邑(今山西朔州市)刘武周、金城(今甘肃兰州)薛举等地主官僚也纷纷起兵,割据地方。大业十三年五月,隋太原留守李渊也从太原起兵,七月,趁隋军与瓦岗军大战之机,进入关中。十一月,攻克长安。大业十四年三月,在江都的隋禁军将领利用关中士兵思归的情绪,推宇文化及为主,发动兵变,缢弑隋炀帝,领兵西归。五月,李渊在长安即皇帝位,建立唐朝。留守东都的隋越王侗也在洛阳即皇帝位,改元皇泰,史称皇泰主。

炀帝崩后,天下大乱,阶级关系发生很大变化。杜伏威上表于洛阳小朝廷,皇泰主拜伏威为东道大总管,封楚王。李密也在宇文化及大军压境的情况下,为了避免腹背受敌,向皇泰主称臣。李密大破宇文化及的军队,但自己的兵力损失也很大,于九月被实际控制东都的王世充乘虚打败,投降李渊。只有窦建德的夏政权在河北仍保持独立。武德四年三月,唐兵进攻洛阳王世充,窦建德亲自统兵十余万援助王世充,和唐军相持于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一带。谋士凌敬建议全军渡河,攻占河阳,越过太行山,进军汾水流域,威胁关中,迫唐军从洛阳撤退。建德不听。五月初,李世民袭击得手,夏军溃散,建德被俘。之后,建德留守洺州诸将士或散尽,或降唐。七月,窦建德于长安被杀。夏亡。

窦建德被唐军镇压后,余部在刘黑闼领导下,复于武德四年、五年两次起义于河北,六年被消灭。杜伏威于武德二年降唐,五年入朝长安,以辅公祏留守。唐以杜伏威为太子太保,仍兼行台尚书令,留长安。六年,这支义军又在辅公祏领导下起义反唐,次年三月被消灭。

结果

在有利形势下,瓦岗军却出现了内争,在军事上也因久顿洛阳坚城之下而失去了发展机会,李密怀疑翟让要夺权,竟谋害了翟让。后来他又重用隋朝降官降将,不爱惜士卒,致使部众逐渐离心。宇文化及率军10余万人北上到了河南地区时,原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了唐朝;隋朝的残余势力杨侗也在洛阳称帝(史称皇泰主)。此时,李密不能利用杨侗与宇文化及之间的矛盾,反为杨侗所利用。当杨侗派人招降李密时,李密为了避免两面受敌,竟接受了杨侗的官封,调集精兵专击宇文化及军。后来瓦岗军与宇文化及军大战于童山(今中国中部河南省浚县西南)下。这次作战,瓦岗军虽取胜,但实力大为削弱。窃取了洛阳军政大权的王世充乘机进攻,瓦岗军在不利情况下与之决战,结果败于偃师(今属河南)。李密率余部投降李渊。不久,又离唐以图再举,为唐朝大将盛彦师所杀。

瓦岗军失败后, 农民战争仍在延续。 唐朝武德二年(619年)春,窦建德攻破聊城(今山东省聊城东北),擒杀了宇文化及,接着又攻下许多州县。但他曾派使者去洛阳朝见皇泰主杨侗。后来唐朝的秦王李世民率军攻打洛阳的王世充,王向窦建德求救。窦担心唐灭王后将危及自己,就率军10余万人前往援救,被李世民军打败了。此时全国大部地区已为唐军所有,至此,隋末以来农民起义战争基本结束。

后续

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以后,即开始对各方的异己势力展开斗争。当时,全国各地有多支大小农民起义军,还有原为隋朝之贵族、官僚,以及一些豪强地主,他们多拥兵割据一方,大者称皇帝,称王公,小者称总管,称录事。互相兼并,战火不断。李渊对农民起义军首领或割据势力,用招降或武力消灭两种方式同时进行。如河北起义军之窦建德、刘黑闼,江淮起义军的辅公袥相继被杀,杜伏威和瓦岗起义军的徐世绩则投降。地方割据势力如河南的李密、陇右的薛仁杲、幽州的罗艺、洛阳的王世充、陇右的李轨、巴陵的萧铣、朔方的梁师都等相继败死。至贞观二年(628年),中国又统一起来。

评价

隋末农民起义军经过8年浴血奋战,造成了隋朝总崩溃的趋势,三大起义军消灭了张须陁、薛世雄、宇文化及三支隋军主力,促成了隋炀帝江都被杀,李渊攻取长安的局面。隋末农民起义规模巨大,起义军作战勇猛,指挥灵活,采取攻其不备,诱敌轻进,以逸待劳、迂回奔袭等谋略和战法,节节获胜,击败了隋军主力,摧毁了隋王朝的统治,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但它同所有失败的农民起义一样,没有远大的战略眼光(如陈胜吴广起义、绿林起义、赤眉起义、黄巾农民起义、黄巢起义、明末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起义军在后期模糊了斗争方向,在战略和作战指导上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不善于利用敌对势力之间的矛盾,终被起兵晋阳的隋官李渊有计划有步骤地镇压收降,先后均遭失败。

隋末三支大军在河北、中原、江淮三个战场分兵作战,没有联合为一支强大队伍,虽然在客观上起到了相互支援的作用,却难以形成强大力量,很容易被地主阶级武装各个击破。农民起义领袖由于历史局限性,不能分析复杂的社会局面,隋朝灭亡后失去了斗争目标先后投降了新王朝,充当了地主阶级改朝换代的工具。农民军没有防止混入起义队伍中的地主阶级分子和隋朝的残余势力,他们逐渐影响起义军向封建军队转化,瓦岗军领导人翟让没有认识到领导权的重要性,拱手让出了政权,导致了义军瓦解,英勇奋斗14年的隋末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被李渊地主集团夺去。但是,这次农民起义,推翻了隋朝统治,打击了士族地主,对唐初的政治、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关成语

在隋末农民战争的期间“罄竹难书”这一成语为表现隋炀帝的暴政而被创造出来。《吕氏春秋》:“乱国所生之物,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也”。《汉书·公孙贺传》:“南山之竹不足受我辞,斜谷之木不足为我械”。 《旧唐书·李密传》:“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李渊自从在太原起兵造反以后,自任为大将军,积极地向隋军进攻。这个时候,突厥的力量很强,李渊因为一方面担心突厥坏事,一方面又想要借用胡人剽悍的胡马,所以听从别人的建议,向突厥的始毕可汗谈和,双方约定:“若得攻入长安,民众土地归于唐,金玉缯帛归于突厥。”

李渊为争取人心,大开粮仓,救济灾民,并且乘机招募义兵。然而,这些义兵都是乌合之众,没有经过检阅练习,所以带领起来万分辛苦。此时,李密在的河南省东部,拥有极大的力量,而且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檄文声讨隋炀帝,其中的名句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这句话的意思是,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简策,也写不完炀帝的罪状。罄是用尽的意思。用东海的滔滔大水,也洗不完炀帝的罪恶。以后我们形容罪状之多,写都写不完,称之为“罄竹难书”,这就是此句成语的由来。

自从这一篇檄文一出,海内轰动,人人传阅,李密的声势如日中天,各地反隋的领袖如窦建德和徐圆朗等纷纷上表,劝请李密即天子位,李密却以为洛阳尚未拿下,还不必急在一时。因为李密的声势浩大,所以李渊想要来拉拢他,遣使通书。李密自以为力量雄厚,要求李渊率领步骑数千到河南来,当面缔结盟约,由李密自任盟主。

李渊不敢得罪李密,却又不想跑到河南去。他笑着说:“李密这个人如此夸矜自大,我正准备进兵关中,如果一口回绝他,等于平白又多了一个敌人,不如拍拍他的马屁,使他更为骄傲,然后再慢慢观看鹬蚌相争,好来坐收渔利。” 于是,李渊就命令温大雅回了一封书信给李密,信上说:“天生万民,必有司牧,当今能为司牧,作为天子者,除了你还有什么人?老夫年逾知命 知命为五十岁,没有这个野心了。愿意跟着大弟你,攀鳞附翼。” 李密见到信,看得眉开眼笑,乐不可支。从此,对李渊深信不疑。

上一章 隋与吐谷浑之战 中国历史古代篇章最新章节 下一章 隋末农民起义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