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诗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出身于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祖父杜审言是著名诗人。他青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游历过南起吴、越,北至齐、赵等地。35岁到长安求官,过了10年穷困落拓的生活,最后才得到一个八品小官。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杜甫曾陷 城中,后逃出投奔肃宗李亨,任左拾遗。49岁时,弃官携家入川,在成都郊外建草堂定居,由好友严武保荐任过一段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常被称为杜工部)。流落四川八年,57岁时出川,辗转流徙于湖北、湖南各地,59岁时在岳阳附近病死于一只小船上。
李、杜齐名,但他们的性格和诗风却很不相同。李白像狂放不羁的骏马,杜甫像忍苦载重的犍牛,各具风范,各有价值。杜甫诗风老成稳健,倾向现实主义。他的全部诗作,一方面反映了一个诚实的知识分子一生的遭际,同时也是唐帝国由盛转衰那段历史的真实写照。杜诗又被后人称为“诗史”,即本于此。
安史之乱是杜甫一生最痛苦的一段经历,也是他写进诗歌的重要内容。这一期间的诗,虽也有关于个人穷通利达的慨叹,更多的诗却着眼于百姓苦难。公元756年,唐宰相房琯率四五万军队在陈陶同安史叛军激战,由于指挥失当,差不多全军覆没。杜甫为此写了《悲陈陶》一诗: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初冬(孟冬)时节,从十几个郡征来的良家子弟,一战之后鲜血都洒在陈陶水泽之中。蓝天下的旷野死寂无声,四万兵士一日之内全部战死。野蛮的胡兵箭镞上滴着善良百姓的鲜血,唱着人们听不懂的胡歌在长安街市上饮酒狂欢。长安城的百姓转头向陈陶方向失声痛哭,日夜盼望唐朝军队打回来恢复昔日的太平生活。诗人的悲愤恰是人民的悲愤,他在替百姓呼号。杜诗中著名的“三吏”、“三别”,全面反映了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我们看其中的《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篇幅限制,请参见原文)
这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诗中的“我”是个当兵归来的青年农民。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后,农村普遍衰败,田园庐舍一片荒凉。这个败阵归来的士兵看到家乡已面貌全非,乡邻们走死逃亡,旧里已成空巷,连太阳都暗淡无光,一片凄惨气氛。村里成了狐狸之类的乐园,它们反客为主,竖起毛来发怒,怪这个青年的哭声搅乱了它们的安宁。在百无聊赖中,这个农民为活下去开始锄地,灌园,尽庄稼人的本分。然而仍不能安静地生活,县吏知他回来,又召他去练兵。这次是当地方兵,不出本州,转身看看家里,任何可携带的东西都没有。稍觉安慰的是,虽然只身一人,在本地总比远离家乡不知所归好些吧。可是又一想,家乡已一无所有,无所留恋,远近都一样,无所谓了。他又想起已经死去五年的母亲,生儿得不到孝顺,母子都留下刻骨的遗恨。人生到了这种无家可别的程度,百姓还怎么活下去呢?
“三吏”、“三别”使人们想到:是谁把百姓弄到这个地步?自然是那些当权者们的腐败导致的。安史之乱的消息还未传到长安时,杜甫写过一首长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对以唐玄宗为首的最高统治集团奢侈淫靡的生活进行了尖锐的揭露,指出他们的享乐是建立在残酷剥削农民的基础上的:“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极度的不平,使诗人写出近乎控诉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的诗句。在这首诗的最后,诗人写他回到奉先县家中的情形:“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他自己的孩子也饿死了!悲痛之余他想到,自己做为小官僚,既不缴纳赋税,也不从军打仗,生活中尚且充满酸辛,那些平民百姓的苦难就更可想而知了。在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三年,杜甫写了著名长诗《北征》,深深忧虑“乾坤含疮痍”的全国动乱形势,阐述了对时局的见解,热切期望国家中兴,爱国爱民之情充溢全诗。
杜甫的写亲友间真挚情感的诗,也非常动人,如《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篇幅限制,省略)
参、商是此出彼没永不同时出现的两颗星星,比喻朋友难得相见。在一个美好的夜晚,诗人与阔别多年的老友聚会在灯光下款叙离情;青春时光匆匆过去,彼此看到对方的鬓角都已花白。诗中写到相见的惊喜,儿女的礼貌,招待的热情,饮酒的畅快,最后写到即将分别的怅惘,处处透出美好深挚的情感。有相当社会阅历的中老年人读这首诗,更容易被感动。
杜甫的律诗成就最高,历来被承认是律诗的楷模。我们读他《秋兴八首》中的第一首: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是杜甫晚年滞留在夔〔kuí傀〕州时写的。时值秋天,霜露过后的枫树林枯叶纷纷凋落,隐天蔽日的巫山巫峡气冷天清,愈加萧索森幽。长江中涌起连天的波浪,想望中的塞北天地间仍布满争战的风云。诗人到此地已见菊丛两次开花,此刻又想起对花流泪的情景;被牢牢系在岸边的孤舟,使诗人想到自己欲归故园而又不得离开的境况,兴起无限伤感。这里的妇女们正忙着动刀动尺裁制过冬的棉衣,白帝城里传来阵阵捣衣的砧声,这一切都搅动起诗人刻骨镂心的乡愁而无法开释。过去人常用“沉郁顿挫”四个字来评价杜甫七律的风格,这首诗就是一个典型。
在成都杜甫草堂里挂着郭沫若写的一副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16个字是对杜诗很好的概括。杜甫的诗歌体现了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良心。立身群众中,与百姓同忧乐,替人民呼号,为黎庶请命,在这方面他是中国知识分子永久的楷模。他一生心血都用在写诗上,其诗具有坚实的内容,纯真的热情,深沉的激愤,凝重的格调,从这方面说他又是诗人学习的榜样。他“读书破万卷”,善于学习和继承传统;“语不惊人死不休”,写诗态度严肃认真,无论古体诗和近体诗,都臻于妙境和化境。所谓“诗圣”,就是诗歌领域的圣人,中国3000多年诗歌史上得此殊荣的只有杜甫一人。
中晚唐歌
唐代中后期,王朝的鼎盛期已过,但诗歌创作仍未衰歇,先后出现了韩愈、柳宗元、张籍、李贺、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杜牧、李商隐、温庭筠、杜荀鹤等等风格不一的杰出诗人。他们的诗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唐帝国走向衰落过程中的危机和民间苦难,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影响也很大。
韩愈的诗
韩愈是散文大家,同时也是著名诗人。他最崇拜李、杜,但并未亦步亦趋地去摹拟他们,而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创出独特的风格。韩诗的特点是求奇避俗,与他的好友孟郊一道被称为“韩孟诗派”。他的《山石》是其诗歌代表作之一:
“山石荦〔luò〕确行径微……安得至老不更归?”(篇幅限制,请参见原文)
20句诗,等于一篇完整的游记。开头把读者的想象从崎岖的山路上,引到黄昏的寺庙中,恍惚看到迷茫的夜空中翩然来去的蝙蝠。作者很惬意地坐在台阶上休息,看到雨后的栀子生意盎然,这该能引起人们多少有趣的遐想呵。接着写看壁画,吃饭,夜宿,直写到第二天下山。这时见到的是另一番景象:高低上下难以找寻的山路,两旁山花烂漫,涧水呈碧,佳木葱笼,再到清澈的涧水里洗洗脚,凉爽的风吹到身上,该是多么快慰!最后四句是议论:人生里这就是快乐,何必去当那个官儿,让人管束呢?我们一伙的那几位朋友啊,你们能到老都不辞官归来吗?这首诗写的全是眼前景物,选择、叙述恰到好处,语句峭拔,意境清新。
李贺也是一位有名的诗人。他的诗受韩愈影响,但风格又不同于韩愈。其诗想象丰富,形象怪特,辞语瑰丽,常把鬼魅题材写得阴森可怖,被称为“鬼才”。据说他为了写出好诗,常带一个小奴骑驴出游,想出好句就赶紧写下来投入一个破锦囊中,回家再点染成篇。他的《南园》诗之一,抒发了他作为诗人的幽愤: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汉代扬雄曾把吟诗作赋比作“雕虫篆刻”,微不足道。此处“雕虫”指作诗的人。李贺说自己是个专门“寻章摘句”为作诗拼尽心力的人,作诗经常通宵达旦,只有帘外弯弯如弓的晓月陪伴自己。国家重视武功,年年在辽海(指北方)打仗;写诗作文的人只好在衰飒的秋风中哀哀哭泣。他果然寿命不永,27岁时便死去。
白居易的诗
中唐时代成就最高的诗人是白居易。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字乐天,半生为官,与好友元稹齐名,被称为“元白”。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即诗文要为时代服务,为现实服务。这种明确的理论是相当进步的。他熟悉和同情百姓疾苦,他的政治讽谕诗《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是为民请命的好作品。我们读《秦中吟》中的一首《轻肥》: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是岁江南旱,衢〔qú渠〕州人食人!”(篇幅限制,省略)
唐代政治腐败的根源之一,就是太监专权。这首诗就是讽刺宦官的。他们穿红佩紫,骑着高头大马耀武扬威地去到军队里赴宴,饮罢美酒佳酿,吃完山珍海味,得意洋洋,精神亢奋,旁若无人。诗的最后笔锋突然一转:这年江南大旱,衢州(今浙江省衢县)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没有一句议论,思想已鲜明地表达出来:原来这帮国贼吃的是人民的膏血!《秦中吟》《新乐府》之外,同类的诗作还有很多,如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写的《代卖薪女赠诸妓》:
乱蓬为鬓布为巾,晓踏寒山自负薪。
一种钱塘江上女,著红骑马是何人?
卖柴妇女乱草一样的头发上扎着粗布头巾,每天都到寒冷的山中去背柴;同样是钱塘江畔长大的女人,为什么另一些人却穿红戴绿、骑马坐轿,过着舒坦日子?“著红骑马”的是妓女,其实她们过的是另一种辛酸的日子,表面穿戴好,付出的是被人玩弄的代价;真正的剥削者是那些欺压农民、玩弄妓女的达官贵人。不平之中还隐藏着不平,诗颇耐人寻味。白居易诗名很大,在外国(如日本)也有很大影响。他的名作还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和《琵琶行》,前者写唐玄宗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后者写一名乐妓的辛酸遭遇,都写得优美和谐,真切动人,流传千古而不衰。晚唐诗人杜荀鹤、聂夷中、皮日休等,学习白居易,写过许多反映人民疾苦的好诗。
李商隐和杜牧是晚唐诗人中的佼佼者。杜牧的清新明丽的抒情小诗,广为人知。李商隐擅长律绝诗,常以歌咏历史题材来讽谕现实。我们读他一首《隋宫》: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唐代诗歌,无论就其作者之众多、题材之广泛,还是就其艺术之高超、影响之深远来说,都是空前的。我们要继承和研究这份宝贵的遗产,吸收其精华,期望有一天再创造出一个中国诗歌的新高峰。
繁荣原因
在隋末的农民蜂起的大起义中,原隋朝大官李渊和他的儿子们(世民与兄建成),其中李世民功劳卓著。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强大的统一的帝国(疆域约1100多万平方千米)。并在当时的世界上是最先进、文明的国家!在唐鼎盛时期不仅物质富庶繁华,而且文化也极其繁荣,而诗歌更是发展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是中华诗歌史上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据全唐诗不完备统计,整个唐朝时期,二百八十九年中,至少产生了有名记载诗人就有两千三百多位,近五万多首诗作。这与西周至南北朝一千六七百年遗留诗歌总数比较还超出两到三倍!
在两千多有名望的诗人中,特别突出的属世界级的大诗人就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以外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五六十名,这一数字也大大超出战国至南北朝著名诗人的总和。
连鲁迅也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朝已被做完,此后倘非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再动手了”。当然,这并不是说唐朝后就没好诗了;实在是后来人写古诗,先读唐诗是很必要的。唐诗代表了中华诗歌的最高成就,无疑是中华以及世界文坛上浓墨重彩的笔触!更是世界文化发展史上最具文采的一座巍峨耸立的高峰。
说到唐诗兴盛的原因,(当然学术界不断的在探讨中)较普遍的看法是:
一:唐代社会在发展中解决了很多的束缚,在一些政治变革、经济变革、取得很大的进步,更重要的是由“门阀仕族拢断政治”局面已基本结束,使老百姓在生活实践中,思想大大解放,从而为文化生活之一的形式“诗歌创作”开拓了视野、诗歌艺术得到了“活水源泉”。
二:由于经济的普遍提高,给文学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广泛的来源。
三:前代文学积累;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因此也为唐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代诗人们是在前人的文化遗产上,发扬光大才有可能兼收并蓄,取人之长,推陈出新,把中华诗歌文化推向新的高峰。
四:唐代采取了科举制度,考试内容就有诗(诗歌概括性强)、赋(文彩韵章),而皇帝也热爱诗歌,(这很重要!)必然造成重视诗歌的“社会风气”,因而,提高了文人的社会地位。
五: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唐朝的政治比较开明,特别是在宗教和文化上,对儒家、释家、道家,都提倡;允许外来宗教在国内传播,这对于人们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促进文艺上,各种风格流派的形成,是有益的因素。同时,唐朝国力强大,统治者对自身充满信心,因而基本上没有“文字狱”,所以文人胆子都比较大;(例如;李白遭谗,也就是“赐金放还而已”)所之,文人及诗歌体裁宽广,而反映的社会问题迅速而尖锐。(并非是一片颂扬)
六:唐朝同邻国实行的是:经济、文化交流政策;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方面接受西域,及外来影响,(印度、中亚国家)这些新鲜事物,同时也给诗人们以宽敞良好的艺术熏陶。
唐诗的发展传统分为初唐(618—712)、盛唐(713—770)中唐(771—835)晚唐 (836—907)共四个时期。盛唐是唐诗繁荣昌盛的顶峰,大诗人李白,杜甫等就生活经历过这个时期。如今,谈这个话题,着眼点也是从“诗歌”本身发展来展开审视。这一点,比较唐代社会之历史进程;发展,起伏,衰落,基本是一致的。
唐宋之诗比较
在马积高、黄钧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简单概括出了两者的特点:
唐诗和宋诗,不仅是两个朝代诗歌的总名,而且代表了中国诗歌史上两种诗法和诗歌。它们不同之处在于:唐诗主言情,即使说理,也多以抒情方式出之;宋诗喜说理,崇尚议论。唐诗多含蓄;宋诗多直露,言尽意亦尽。唐诗多注重生活感受的直接描写和抒发;宋诗的优秀之作也来自生活,但往往先从理性上把握,然后再选择恰当的形式。所以宋诗即令句句生动具体,总是有某种逻辑思维的潜流贯穿其中,不像唐诗的意境大都以直观形式表现出来。总之,唐诗总用感性形象来把握现实,宋诗则多借助理性思维来解剖现实;唐诗诗味较浓,宋诗诗味较淡,但却以思想的细致深刻、技巧语言的精益求精弥补之。由于这些原因,宋诗比唐诗好学。唐诗靠灵感,宋诗靠才学;才学可以通过努力获得,灵感却不能勉强。唐诗靠感性,宋诗靠理性;理性可以深思熟虑获得,而感性(形象思维)却比较难于捕捉。而且,清代学宋者并不排斥唐诗,往往还由宋窥唐,故用力较易,又不致造成粗犷肤廓之弊。因此,宗宋往往比宗唐获得的成就要大。
事实上,从中唐开始,唐诗就有向日后的宋诗演变的趋势。而宋诗的许多特征,都可在杜甫、韩愈的诗中找到滥觞。从整个诗歌史来看,宋诗正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唐诗与宋诗,本是一脉相承的。例如,诗歌在题材和语言上趋于通俗化,描写平凡、琐细的日常生活,并采用俗字俚语,这种趋势是从杜甫开始的,中唐韩愈、白居易、孟郊、贾岛及晚唐皮日休、罗隐等人又有所发展,而宋代诗人则沿其流而扬其波。又如在诗歌中发议论,也是从杜甫、韩愈开始,在晚唐杜牧、李商隐的诗中已屡见不鲜,入宋以后则发展成为诗坛的普遍风气。宋代诗人正是充分吸取了唐诗的营养,才创造出一代诗风。杜甫、韩愈对宋诗的启迪作用尤其重要。宋人曾说:“工于诗者,必取杜甫。”(黄裳《陈商老诗集序》)清人则认为:“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宋之苏、梅欧、苏、王、黄,皆愈为之发其端,可谓极盛。”(叶燮《原诗》卷一)这些论述都是符合实际的。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有因有革,所以能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
佳句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李白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春风不相识, 何事入罗帏。 《春思》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赠孟浩然》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关山月》
昔日横波目, 今作流泪泉。 《长相思》
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长干行》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清平调一》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清平调二》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 《宣州谢月(左)兆楼饯别校书叔云》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望岳》杜甫
绝代有佳人, 幽居在空谷。
但见新人笑, 那闻旧人哭。《佳人》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春望》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前出塞》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草》白居易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风吹仙袂飘飘举, 犹似霓裳羽衣舞。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
轻拢慢捻抹复挑, 初为《霓裳(nícháng)》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
渡头余落日, 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山居秋瞑》
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相思》
漠漠水田飞白鹭, 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曲》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孟浩然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春晓》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
落叶满空山, 何处寻行迹。 《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孟郊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一声何满子, 双泪落君前。 《何满子》张祜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贾岛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回乡偶书》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凉州曲》王翰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寒食》韩翃(hong)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刘禹锡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棹歌》戴叔伦
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金缕衣》杜秋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