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中国历史古代篇章
本书标签: 历史  中国历史  架空历史 

武周 下

中国历史古代篇章

紫微城正门为应天门,原名则天门,神龙元年(705年)避武则天讳改称应天门,又称五凤楼,是朝廷举行登基、改元、大赦、宴会及接见万国来使等外朝大典的重要场所。武则天称帝在应天门城楼上举行,功能类似北京午门。应天门前有双向三出阙,东西两边共计十二阙,是古代城门建制最高等级。“两重观”、“天子三出阙”是古代天子享用的最高礼制。

紫微城正殿为明堂,于垂拱四年(688年)在乾元殿的基础上建成,高88米,号称“万象神宫”。武则天时期,曾在此宴飨群臣,发布政令,接受万国朝贺。《唐明堂乐章》记载:“千官肃事,万国朝宗。”

武则天又于明堂北造大佛像,鼻如上千艘船,其小指犹容数十人,史料记载其高达惊人的264米。为了贮存这座巨大佛像,武则天又在它的外面建造天堂,分五层,至三层则俯视明堂,寓意“至高无上之堂”,成为世界奇观。现存的木结构最高的只有60多米,天堂150米从技术上来说,这个记载是不确切的。

上阳宫位于神都洛阳西北隅的洛水高岸,始建于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南临洛水,北连禁苑,制度壮丽。地处宫城之西,故亦称“西宫”。武则天常在上阳宫设朝听政、宴飨群臣,《全唐文》即隶录宋之问《早秋上阳宫侍宴序》。相传武后游上阳宫,隔河遥见积善坊中其母荣国夫人宅及太原寺,心常凄感,后下令移寺于城东积德坊。

上阳宫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群臣进言:“有凤凰从明堂飞入上阳宫,落在左台梧桐树上。”武则天急忙率众观看,凤凰看到武则天后便向东南飞去,身后的朱雀云集朝堂,翩然起舞久久不肯离去。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神龙政变后,武则天移居上阳宫,二月,唐中宗率领百官到上阳宫问武则天起居,从此每十日一去上阳宫。神龙元年十一月,武则天在上阳宫仙居殿病逝,享年八十二岁。

神都洛阳城

定都准备

武则天在称帝建立武周前,在考虑定都城何处,因为这对即将建立的政权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她为定都洛阳做了一系列精心准备。

唐睿宗光宅元年(684年)九月,临朝称制的武则天为了提高洛阳的地位,改东都为神都。批准武承嗣的请求,追封武氏祖先为王。[12]

垂拱四年(688年)二月,又以薛怀义为使,毁乾元殿作明堂。明堂相传为周公所创,系帝王布政、祭祀、大享、朝会之室,但明堂没有具体的标准,历代帝王、学者对明堂都莫衷一是。高宗时期,虽两次发动“群儒”议明堂制度,但“终高宗之世,未能创立”,武则天则继承高宗遗志,毁乾元殿以造明堂,表示她将在这里祭祀天地、供奉祖先、发号施令、长期执政。[8]

武则天还为定都洛阳大造舆论。垂拱四年(688年)四月,武承嗣命令同泰将伪造的刻有“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字样的白石进献武则天。五月,武氏 受“宝图”,事南郊,告谢昊天,御明堂,命诸州都督、刺史及宗室、外戚于拜洛前十日云集神都。七月,更命“宝图”为“大授神图”,封洛水为显圣,加特进,并立庙。永昌元年(689年)正月,武则天亲享明堂,大赦天下。次年正月,又享明堂,并依周制建子月为正月,以“曌”字为名。七月,颁《大云经》于天下。九月,登基称帝,在洛阳立武氏七庙。天授二年(691年)七月,“徙关内雍、同等九州户数十万以实洛阳”。[8][9]

众所周知,建立七庙是古代天子的特权;明堂是古代帝王举行祭祀、朝会、庆典、赏赐等各种大型活动的场所;徙民实都也是古代帝王的一贯做法。这一切都表明武则天定都洛阳是早有准备的。

定都原因

根据林语堂武则天传,(资治通鉴)王皇后和萧淑妃被谋害后,阴魂始终不散,在皇宫里徘徊不去,武后一个人的时候,常常看见鬼魂出现,脸上鲜血滴落,头发披散着,向着武后走来,然后又无踪无影。这种情形竟在政治上发生了不小的影响。那两个女鬼,也许是武后心里看见的那两个女鬼,竟耗费了黎民百姓千百万的金钱,因为武后最后决定再建一座新皇宫,将国都自长安东迁洛阳。宫中阴魂出现,武后非常不安。她生了第三个儿子泽王上金两个月以后,刚能乘辇出行,就离开长安,迁往东都洛阳,那正是高宗显庆二年正月。

至于以洛阳为都,并不是像封建史学家所说的那样怕王皇后、萧淑妃披发沥血的灵魂,不敢回长安;事实上,武则天于长安元年(701年)曾返长安,且住了两年,故仅以王、萧二人之死来解释武则天定都洛阳,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嫌;也不是像今人岑仲勉先生所说的那样“无非为其曾在长安出家,避洛以纵情荒淫起见”。

陈寅恪先生则认为:“夫帝王之由长安迁居洛阳,除别有政治及娱乐等原因,如隋炀帝、武则天等兹不论外,其中尚有一主因……即经济供给之原因是也。”武则天之定都洛阳不单是王、萧二人之死或避洛的纵情荒淫之因,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洛阳有利的区位优势所决定。

武则天之所以以洛阳为首都,主要是由于洛阳具有作为都城的条件,而且已被经营为有利于武周统治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首先,从政治上来说,武则天要改唐为“周”,建立新王朝,需要有一个首都作为根据地,作为她的后盾,无疑,洛阳是最令她满意的地方。再之,自唐高宗始二人驻跸洛阳的时间,累计达十余年,而武则天住洛阳的时间则更长,达三、四十年在此期间,武则天一直参与朝政,已经培养了相当的势力。高宗死后,武则天临朝称制,大权独揽,对洛阳更加苦心经营。到易唐为周前夕,洛阳已成为号令所出的政治中心,租赋所集的经济中心,精兵拱卫的军事中心和文人所趋、符瑞所出的文化思想中心,是她的政治大本营。因此,她不能舍洛阳而趋长安。对她而言,以洛阳为都城是最恰当的。[8]

其次,就经济因素而言,洛阳所在的豫西地区的经济条件要优于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秦汉以来,由于战乱等因素,中国的经济重心总体上呈现出向东、向南发展的趋势,这样偏西一隅的长安的经济优势逐渐被洛阳所取代。况且洛阳所处的关东地区的主体部分是黄河下游的华北平原,为伊、洛、河、济交汇处,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自古以来农业就很发达。安史之乱以前,这里已成为全国最发达的农业地区。

关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间接加强了洛阳地位的重要性。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隋炀帝迁都洛阳都体现了洛阳地位的重要。反之,关中地区的优势与重要性逐渐下降。一是唐朝时期关中的自然条件大不如以前。关中在遭受了几次战乱的破坏,特别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和隋末战乱的破坏之后,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严重,泾、渭、北洛等河含沙量大大增加,河水灌溉能力减弱,同时对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却增加了。如唐前期郑国渠的灌溉量尚不及秦汉时代的 1/4。

由于人口不断加剧,使土地失去了可负荷能力,导致地狭人稠、人均可耕地面积减少。虽然当时关中地区号称沃野,“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如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因富商大贾竞造碾硙,郑白渠的灌溉面积已经从四万余顷下降到一万余顷。隋文帝常带领百官趋食洛阳,隋炀帝为此迁都洛阳,更狼狈的是,永淳元年(682年)四月,关中灾荒,米都三百,因仓猝出幸洛阳,扈从之士有饿死于道中者。

唐中央政府全靠东南粮运支撑。史载,唐德宗时,“关中蝗,食草木都尽,旱甚,灞水将竭,井多无水。”百姓嗷嗷待哺,“聚泣田亩。”德宗曾因长安粮尽,得不到犒饷的禁军酝酿哗变,与太子相拥而泣。当得知发自扬州而中途受阻的运船已接近长安,德宗喜不自禁地跑到东宫对太子说:“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

再次,洛阳具备良好的区位优势。它左据城皋,右阻渑池,前临嵩山,后界大河,所谓“天心地胆之中、阴阳风气之令,困通八达之所,声名文物之区”。时人陈子昂亦说,洛阳地区“北有太行之险,南有宛叶之饶;东压江淮,食湖海之利;西驰崤渑,据关河之宝”。陈建《建都论》云:古今天下都会有四,然论时宜地势,尽善全美则皆不如洛阳,夫建都之要,一形胜险固,二漕运便利,三居中而应四方。惟洛阳三善咸备。隋炀帝幸洛阳诏亦云:“洛邑自古之都,王畿之内,天地之所合,阴阳之所和,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故……自古帝王,何尝不留意”。

就地理位置而言,唐朝建立后,历经太宗、高宗两朝,疆土得到不断扩大。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朝的疆土达到极限:“其地东极海,西至焉耆,南尽林州南境,北接薛延陀界。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 此后直到武则天时期,疆土虽时有变化,但都大于唐朝建国初期。长安在版图上的位置偏西,失去了居中而摄天下的作用。而洛阳西接关中盆地,东连华北平原,自古就被称为“天下之中”。若就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来说,从洛阳出发,北通幽、燕,西接秦、陇,东达海、岱,南至江淮,距离大体相等。因此,以洛阳为都可以居中而摄天下。地理形势而言,洛阳北枕黄河,隔河遥峙太行、王屋等山,又有北面的邙山作天然屏障;南有险峻的伊阙,再南遥峙熊耳、少室诸山;西控崤、函之险;东扼虎牢、黑石等关;中有土壤肥沃的伊、洛平原,粮食足以自给。这种“控以三河,固以四塞”的形势要地使洛阳具有制内御外的优越军事条件,也成为洛阳适宜作首都的主要原因。

洛阳城的建都理念也深为武则天所喜爱。今天,若以洛河为东西轴线,分布洛南和洛北两个城区,正好与隋唐洛阳城的布局一致,只不过古人提出了一个更浪漫的城市建设理念,这就是“洛水贯都”。“洛水贯都”的建城理念,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地域走向,它是拿洛水比作天上的银河,而把棋盘似的里坊比作天空的星辰。它寓意“有河汉之象”。“河汉”就是天际的银河。隋唐两代在建设洛阳城的时候,都把皇城规划为以东南西三面拱卫宫城的格局,这样做的目的,它是要去对应《论语》中的一句话。《论语·为政》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北辰”即北极星。天上的众星拱卫着北斗,地上的皇城街区和里坊,拱卫着中央行署,这天上人间的的两组对应景观,真可谓天人合一,体现了中国文化最和谐的乐章,这就更有了“天地之所合”的意兆,昭示在洛阳执政的皇帝,将以德为政,赢得天下百姓拥戴。此外,在隋唐洛阳城的构件中,深深融入了“天”的元素,城的最南头是天阙(龙门)。然后沿着南北中轴线,贯通南北的这是定鼎门街,叫“天街”。下来依次是天门(定鼎门)、天宫寺、天汉(洛水)、天津桥、天枢、应天门、天宫(明堂)、天堂。如此以“天”的强烈意识作为规划的主导思想,寓意这座城市如同人间天堂一般,圣城,圣地,最符合女皇的天子身份和她独特的魅力。也正是洛阳城具有这样独特的建城理念和“天地之所合”的意兆,使得武则天更为喜欢它,推崇它。

此后的二十六年间,唐高宗李治曾九次来往于东西两都,寓居洛阳十一年。

上元元年(674年)则天以“天后”之尊开始执政。

永淳元年(682年)居洛后,不复西返。唐高宗尚未东幸洛阳前,便着手修葺洛阳宫殿。显庆二年4月,他命司农少卿韦机(韦弘机,为避讳改为韦机)为司农卿兼知东都营田,完葺宫苑,从而揭开了大规模的营建东都洛阳的序幕。韦机在洛阳宫原有的基础上,增建了许多宫殿设施,禁苑中修造了高山、宿羽两宫,制度壮丽;沿洛水建造了奢华无比的上阳宫,显胜一时。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改唐为周,官名、官服都加以变更;洛阳城的许多名称也加以变动,改东都为神都,东都苑为神都苑。洛阳城的建设也进入了她辉煌灿烂的时代。神都洛阳增建了许多壮观的建筑物,如宫城里的万象神宫、天堂,端门外的天枢,则天门及阙等。为自己帝位的巩固,建立新秩序,迈出重要的一步。

此外,武则天迁十万户居民入洛阳,使洛阳人口超过百万;疏通城内水上交通,大力发展商业等举措对洛阳成为当时亚洲的第一大都市、国际贸易城和“丝绸之路”的东起点。

年号

武周年号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时间

备注

天授

690年九月—692年三月

3年

用子正。元年九月改国号为周

如意

692年四月—九月

6个月

用子正

长寿

692年九月—694年五月

3年

用子正

延载

694年五月—十二月

8个月

用子正

证圣

695年正月—九月

9个月

用子正

天册万岁

695年九月—十一月

3个月

用子正

万岁登封

695年十二月—696年三月

4个月

用子正

万岁通天

696年三月—697年九月

2年

用子正

神功

697年九月—十二月

4个月

用子正

圣历

698年—700年五月

3年

用子正

久视

700年五月—701年正月

2年

元年十月复寅正

大足

701年正月—十月

10个月

长安

701年十月—704年

4年

神龙

705年—707年九月

3年

元年二月中宗复国号唐

皇帝世系

庙号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陵墓

睿祖

康皇帝

姬武

-

-

严祖

成皇帝

武克已

-

节陵

肃祖

章敬皇帝

武居常

-

简陵

烈祖

浑元昭安皇帝

武俭

-

靖陵

显祖

立极文穆皇帝

武华

-

永陵

太祖

无上孝明高皇帝

武士彠

-

昊陵

-

则天顺圣皇后

武曌

690年-705年

乾陵

大事年表

载初元年(690年),武则天废睿宗,正式称帝。自号“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

长寿元年(692年),武则天派王孝杰帅军收复安西四镇,在龟兹国恢复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并遣军常驻,从而结束了唐蕃在西域反复争夺的局面。

天册万岁元年(695年)十月,突厥默啜可汗遣使请降。武则天册授他为左卫大将军、归国公。

天册万岁二年(696年)十二月,武则天封禅嵩山。

万岁通天二年(697年),杀来俊臣,结束了酷吏政治。

圣历元年(698年)三月,复立被废的庐陵王李显为太子。

冬十月,幸京师,大赦天下,改元为长安。

长安二年(702年),于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置北庭都护府,取代金山都护府,统辖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广大地区,仍隶属于安西都护府。

神龙元年(705年),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杀死二张兄弟,逼迫武则天退位,武则天被迫将皇位让给儿子中宗李显,复唐国号。同年十月病逝于上阳宫,留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与高宗合葬于乾陵,共在位16年。

上一章 武周 上 中国历史古代篇章最新章节 下一章 武周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