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中国历史古代篇章
本书标签: 历史  中国历史  架空历史 

唐与吐蕃之战 上

中国历史古代篇章

唐与吐蕃之战

简介

唐与吐蕃的战争,是公元7世纪至9世纪发生在唐朝和吐蕃之间的战争。吐蕃是居住在我国西藏高原的古老民族(今藏族的前身),于公元6、7世纪建立的奴隶制国家。是一个位于青藏高原的古代王国,由松赞干布到达磨延续两百多年。吐蕃与唐时战时和,几乎与二者存亡相始终。原因是吐蕃与唐朝争夺西域和青海地区。唐太宗时期,双方发生一次规模有限的冲突,唐军击退了吐蕃军;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唐朝处于守势,保住了西域;唐玄宗时期,吐蕃处于守势。安史之乱期间和之后,吐蕃借机控制了陇右十八州和安西四镇,一度攻陷唐朝都城长安。唐朝联合回鹘、南诏、大食,合围吐蕃,加之吐蕃连年征战,内战爆发国王被杀,国势大衰,此后吐蕃成为无王国时代各分部落称帝。直至元朝被忽必烈收复才正式并入中央版图的一部分。

其间,唐朝和吐蕃八次会盟,由于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嫁给吐蕃赞普,所以唐蕃关系又称舅甥之盟。

从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至唐亡(907年),唐朝在河西、陇右、关中(今甘肃、青海、陕西一带)基本被吐蕃控制。西域(今新疆、中亚一带)等地区为保卫边防与对西域的控制,和吐蕃进行的长期作战,导致西域分分合合多年。

背景介绍

松赞干布于贞观八年(634年)遣使与唐朝修好,唐朝也派臣入蕃。贞观十年(636年),松赞干布派专使去长安请婚,唐朝不允,松赞干布遂借口唐朝属国吐谷浑从中作梗,率领20万军队入侵吐谷浑,唐朝派5万军队,由侯君集、牛进达指挥,击退了吐蕃的攻击。唐太宗决定安抚吐蕃,把一个远房侄女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虽然唐军击退了吐蕃军,但是唐朝也见识到了吐蕃的力量。此后唐太宗在位期间,唐朝与吐蕃没有发生任何冲突。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当唐军攻打西域国家龟兹的国王白诃黎布失毕时,唐太宗就征用了吐蕃军队。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当唐使王玄策被困在政治动荡印度时,王玄策要求吐蕃和尼泊尔援助,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使王玄策率领从唐朝的附属国中借来的番兵横扫印度,并且攻灭了当时印度五国中最强大的中印度,俘虏其国王阿罗那顺。唐太宗征伐高句丽回唐后,松赞干布立即派禄东赞前去祝贺。奉表说:“圣天子平定四方,日月所照之国,并为臣妾,而高句丽恃远.阙于臣礼。天子自领百万,度辽致讨,隳(hui)城陷阵,指日凯旋。夷狄才闻陛下发驾,少进之间,已闻归国。雁飞迅越,不及陛下速疾。奴忝预子婿,喜百常夷。夫鹅,犹雁也,故作金鹅奉献。[1]”

唐高宗即位后,册封松赞干布为西海郡王、驸马都尉。松赞干布为了表示效忠,曾致书长孙无忌等大臣:“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当勒兵以赴国除讨。”并献黄金珠宝15种,供于昭陵。松赞干布死后吐蕃虽然摆脱了与唐朝的臣属关系,但吐蕃也仍然是唐朝的外甥之国。

直至唐太宗和松赞干布都去世十几年后的龙朔二年(662年),吐蕃和唐之间因吐谷浑和西域,冲突再起。吐蕃不听唐高宗的诏谕,在次年灭亡了吐谷浑。龙朔二年(662年),吐蕃联合西突厥弓月部进攻龟兹,次年进攻疏勒,麟德二年(665年),进攻亲唐的于阗。唐朝所封西突厥继往绝可汗阿史那步真向安西都护苏海政诬告兴昔亡可汗阿史那弥射谋反,弥射被杀。突厥对唐朝离心,乾封二年(667年),阿史那都支、李遮匐率西突厥弩失毕部归附吐蕃。吐蕃暂时控制了瓦罕走廊。

分区概述

吐谷浑之争

唐初,吐谷浑乘唐朝初兴无暇西顾,频拢西境,阻塞中西交通,而唐朝则以许互市消极应付。贞观年间,吐谷浑仍不断侵扰,沿边11州均受其害,已处贞观盛世的唐朝再也不愿坐视。同时,唐朝为经营西域也急于扫除中西交通的障碍。贞观八年(634),唐太宗抓住吐谷浑攻凉州事件,集军1万分3路进军,经过一年军事行动,彻底击溃吐谷浑,可汗慕容伏允败死,太子达延芒波结失国,逃归吐蕃(据吐蕃史书,659年为唐将苏定方所杀)。唐立伏允长子慕容顺为可汗。慕容顺被国人杀死,儿子诺曷钵嗣位。诺曷钵年幼,大臣争权,国中大乱。唐支持诺曷钵,抑制国中亲吐蕃的势力,[3]并于贞观十三年(639)以宗室女弘化公主(即西平公主)和亲诺曷钵。

正当吐谷浑与唐和好关系顺利发展之际,松赞干布治理下的吐蕃崛起,其北境直接与吐谷浑南界为邻。吐谷浑成了吐蕃向外拓疆和唐朝安边的必争之地。公元638年秋,松赞干布率吐蕃大军攻击唐朝的松州,命使者送上金帛,声称来迎接公主,谓左右曰 :“公主不至,我且深入 。” 太宗遣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当弥道行营大总管。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为白兰道行军总管,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行军总管,右领军将军刘兰为洮河道行军总管,率步骑五万以击之。唐军先遣部队在牛进达指挥下,打败了吐蕃军。松赞干布惧,引兵而退,遣使谢罪。因复请婚,太宗许之。松赞干布乃遣其相禄东赞致礼,献金五千两,自余宝玩数百事。唐太宗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由于唐太宗处置得当,松赞干布在文成公主和亲后奉行对唐和好政策,贞观十五年(641)后,唐朝、吐谷浑、吐蕃三方相安无事。吐蕃将公主嫁与吐谷浑王诺曷钵,结成甥舅之国。永徽三年(652),高宗封会稽郡王李道恩第3女为金城县主,许给诺曷钵长子慕容忠。

松赞干布死后,吐蕃大权掌握在大论禄东赞手中,吐蕃开始向四周扩张,与唐和好的国策发生逆转。首当其冲的是吐蕃的北邻吐谷浑。显庆元年(656)后,吐蕃频击吐谷浑,660年,禄东赞使儿子起政(当即尊业多布)率兵击吐谷浑。[3]龙朔三年(663),禄东赞率军攻占吐谷浑,两国各遣使者到唐朝廷论曲直,请求援助,唐高宗都不听从,实际自然是助吐谷浑。吐谷浑臣素和贵逃入吐蕃,陈述吐谷浑内部情形,吐蕃发兵大破吐谷浑,[4]吐谷浑王诺曷钵及弘化公主等数千帐逃至凉州,吐谷浑复亡。如史籍所载:“吐谷浑自晋永嘉之来,始西渡洮水,建于群羌之故地,至龙朔三年为吐蕃所灭,凡三五○年。”

吐蕃占有吐谷浑后,其北境直接与唐河陇相接,威胁着唐朝的河陇、西域。唐朝的对策一方面是助吐谷浑,使之为其屏障。乾封元年(666)五月,唐朝封诺曷钵为青海王,表现唐朝使诺曷钵重返青海为王的决心;另方面积极备战,伺机一决雌雄。

吐蕃统治者一方面强化对吐谷浑旧地的统治,另方面继续其进攻的势头,于咸亨元年(670)大举进军西域,“残羁縻十八州(掠安西四镇所辖羁縻州),率于阗取龟兹拨换城(今阿克苏),于是安西四镇并废”,是年四月,高宗派薜仁贵、阿史那道真等率军5万出击吐蕃,在大非川(青海是渠南切吉旷原)与吐蕃钦陵(禄东赞之子)40万军激战,唐军大败,全军覆没。大非川一役,最终使吐谷浑诺曷钵依靠唐朝力量恢复其势力的希望破灭。从此,吐谷浑作为一个部族体,分别归吐蕃、唐朝统治,散居青海、甘肃、陕西、宁夏等地。

同一时期,吐蕃又兼并唐剑南道管辖的诸羌羁糜州。乾封二年(667),禄东赞率军攻唐边境,“生羌十二州为吐蕃所破”。到唐肃宗时,除少数羌州内徒外,余均并入吐蕃。至此,吐蕃与唐争斗的重心转移到西域。

河陇之争

贞观元年(627),唐太宗划全国为10道,陇坻以西为陇右道。睿宗景云二年(711),又从陇右道中分出黄河以西为河西道,领凉、甘、肃、瓜、沙、伊、西7州。河西、陇右分治,习惯上简称河陇,大体上即是元明以后的甘肃和新疆东部地区。河陇地区是丝绸之路的要孔,在战略上据有极重要地位。吐蕃若控制了河陇,即可切断与西域的联系,又可成为进攻唐朝心腹地区的跳板。吐蕃奴隶主的攻唐战略,即是先蚕食边境军事据点,然后重点破陇右,遮断河西,孤立西域,进而兵锋直指长安。

长安唐朝对吐蕃的进攻是有准备的。玄宗开元年间特设河西节度使以防吐蕃和它与回纥可能发生的联系,陇右、剑南两节使专防吐蕃进攻。仅在河西、陇右两节镇即驻精兵14.8万人戍守。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穷于应付,实力渐衰,肃宗至德元年(756),吐蕃陷威戎军、神威军、定戎军、宣威军、制胜军、金天军、天成军等军,翌年(757),再取廊、霸、岷等州及河源军、莫门军等军。宝应元年(762),“陷临洮,取秦、成、渭等州”。代宗广德元年(763),入大震关,取兰、河、鄯、洮等州,于是“陇右地尽亡”,同年10月,吐蕃军乘胜长驱直入,进逼长安。代宗仓皇逃往陕州,吐蕃入据长安,立金城公主侄李承宏为唐帝。吐蕃军据城15日后被唐将郭子仪驱逐,屯军原(宁夏固原)、会(宁夏中卫)、成(甘肃成县)、渭(甘肃陇西)等地。是役是唐蕃交战中唐朝最大一次失败。吐蕃虽自长安退兵,在陇右的进攻势头并未减弱。766年,吐蕃军又占甘州,肃州。十一年(776),再占瓜州,德宗建中二年(781),占沙州,至贞元十七年(791),攻陷西州。安史之乱后不到半个世纪,河陇诸州及安西、北庭辖地皆为吐蕃所并。

西域之争

贞观年间,吐蕃势力开始进入西域。高宗龙朔二年(662)十月,吐蕃军队在疏勒以南地区与唐军相遇。史载:“(苏)海政军回至疏勒之南,弓月又引吐蕃之众,来拒官军,海政以师老不敢战,遂以资略吐蕃,约和而还。”次年底,吐蕃联兵弓月、疏勒进攻于阗。咸亨元年(670)大非川之役后,吐蕃乘势攻陷了唐安西都护府治所龟兹,占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大部分治地。军事上失势,迫使唐废弃四镇,安西都护府治所迁回西州(新疆吐鲁番)。唐朝在西域实际上仅能控制自沙州至伊州、西州、昆陵都护府、蒙池都护府一线,天山以北、以东地区,塔里木盆地均为吐蕃势力所控。在西域的力量对比,唐弱而吐蕃强,处守势。

武则天临朝执政,决心夺回四镇,改变以守为主的被动局面,使唐蕃争夺西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垂拱元年至二年(685-686)、永昌元年(689),唐军二次主动出击吐蕃,均遭失败。长寿元年(692),武则天再次组集大军出击,武威军总管王孝杰、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领兵“大破吐蕃,克复龟兹、于阗等四镇,自此复于龟兹置安西都护府,用汉兵三万人以镇之”。 这次军事行动的胜利,不仅使唐朝重新确立了对西域的统治地位,对于吐蕃的政局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松赞干布死后,吐蕃大权为大论禄东赞所掌。乾封四年(667),禄东赞病死,诸子分掌吐蕃军政大权。垂拱元年(685),都松茫波杰受尊赞普尊号,大权仍为禄东赞家族所掌握。随着都松茫波杰年龄日增,对禄东赞家族专权日益不满。西域兵败,便成为赞普收回权力极 好契机。圣历二年(699),已23岁的都松茫波杰首先发难,禄东赞长子论钦陵兵溃,在宗喀(青海湟中县)自杀,其弟论赞德率千余人,其子论弓仁率吐谷浑7000账降唐。结束了持续近半世纪的禄录赞家族贵族专政的局面。自武则天收复四镇至安史之乱的半个世纪,唐朝在西域地区仍保持优势,只在大小勃律(今克什米尔一带)与吐蕃发生过战争。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尽征河陇、朔方之将镇兵入靖国难”,西域、河陇军力空虚,吐蕃乘机卷土重来,兵锋首指河西陇右地区。广德元年(763),陷凉州,陇右、河西诸郡大部分地区为吐蕃所占,安西四镇和伊、西两州、北庭等地与中央政府联系被切断。建中二年(781),沙州失陷,西域更处于不利境地。虽然回纥助唐抗吐蕃,并开通了“回纥”路,但并未完全扭转唐在西域与吐蕃争斗中的劣势。至德宗贞元三年(787),吐蕃复攻回纥,北庭、安西无援,相继陷于吐蕃。

高祖和太宗时期

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率军进攻唐松州(治嘉诚,今四川松潘),被唐军击退(参见“松州之战”)。十五年,唐以文成公主入嫁松赞干布,唐蕃关系在此后30余年内十分融洽。

高宗和武周时期

分区概况

高宗李治即位后,唐与吐蕃的战争逐渐增多,规模也日益扩大。

敦煌出土的吐蕃文《编年史》第十条:至羊年(高宗显庆四年,659年),赞普驻于乍之鹿园。大论东赞驻吐谷浑。达延莽布支于乌海东如与唐廷苏定方交战,达延战死,且以八万败于一千。

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吐蕃攻陷西域十八羁縻州,又联合于阗(今新疆和田)攻陷龟兹(今新疆库车)的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唐朝被迫罢龟兹、于阗、焉耆(今新疆焉耆)、疏勒(今新疆喀什)等四镇;此前数年,吐蕃已攻灭吐谷浑,占有其地。唐高宗任命阿史那忠为西域行军大总管,出征西域;任命薛仁贵为逻娑(今西藏拉萨)道行军大总管,进攻吐蕃并援送吐谷浑还故地。此役,唐军出动5余万人,欲长驱直入,一举击败吐蕃。唐军进至大非川(今青海共和西南)后,薛仁贵以路险带辎重行军不便,率先头部队轻装前进,在积石河口击退吐蕃军,驻军乌海(今青海兴海西南)等待唐军主力到达。唐军主力未能轻装前进,行动迟缓,未至乌海即遭20万吐蕃军的袭击,大败退走,辎重也全部丢失。薛仁贵退守大非川。吐蕃相论钦陵率大军40余万进攻唐军。唐军伤亡殆尽,薛仁贵被迫与吐蕃约和退军(参见“大非川之战”)。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记载:“咸亨元年,乃以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郭待封副之,总兵五万讨吐蕃,且纳诺曷钵于故廷。王师败于大非川)

仪凤三年(678年),唐高宗派中书令李敬玄等率兵18万再次进攻吐蕃。双方先战于龙支(今青海民和东南),吐蕃退走。唐军继续深入,在青海湖附近与论钦陵率领的吐蕃主力激战,唐军大败。唐将黑齿常之率敢死队夜袭吐蕃军,唐军才得以乘敌混乱之际退回鄯州(今青海乐都)(参见“唐与吐蕃青海之战”)。

此后,唐在河陇一带改取守势,屯田备边。吐蕃在河陇以至剑南一带的战略则是稳扎稳打,逐步扩大其占领区域。对唐的进攻多限于边境地区,一般不大举深入。在西域战场,由于从唐本土至该地的道路遥远险阻,后勤供应困难以及双方的兵力大多用于其它战场等原因,唐蕃都有兵力不足的问题。因而都很注重与当地土著连兵,致使唐蕃之间的战争有时表现为针对对方盟友或对方联盟的军事行动。

咸亨四年(673年),唐朝派鸿胪卿萧嗣业发兵征讨依附吐蕃的疏勒军。延载元年(694年),唐将王孝杰大败吐蕃与西突厥余部的联军。由于西域地域辽阔,各城国、部族相距较远等原因,唐蕃双方在这里的军事行动多是远程行军,大进大退。如垂拱三年(687年),吐蕃翻越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进入西域,攻克安西四镇,长驱东向,其前锋直达敦煌(今甘肃敦煌西)。长寿元年(692年),唐将王孝杰率兵从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出发,转战数千里,直至于阗等地,大破吐蕃,复取安西四镇(参见“安西之战”)。战后,唐派重兵驻守四镇,从而结束了唐蕃在西域反复争夺的局面。

综观这一时期的唐蕃战争形势,唐在西域略占优势,吐蕃则在河陇占有优势。唐朝初年在军事上对周边各族大都占有明显优势,唯独吐蕃是个例外。除军事指挥原因外,还有其它多种原因。如吐蕃国法严整,上下齐力,内部较稳固,民风剽悍尚武,且河陇一带的军事地理形势对其十分有利。吐蕃位于青藏高原,攻唐可居高临下,直入平川;而唐击吐蕃却要仰攻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行军作战十分不便。

大非川之争

670年,大非川之战,唐与吐蕃战争全面爆发。

乾封二年(667年),吐蕃大相禄东赞去世,总章二年(669年),吐蕃赞普芒松芒赞以其子噶尔·赞聂多布为大相,由其弟噶尔·钦陵带军驻扎在原吐谷浑。总章三年(670年),钦陵率领40万吐蕃军队入侵并攻占了安西四镇,联合于阗攻陷龟兹的拔换城(今新疆阿克苏)。四月初九,唐朝以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阿史那道真、郭待封为副,领军5万人反击吐蕃军,以收复沦陷的安西四镇,并帮助“护吐谷浑还国”。薛仁贵率军经鄯州(今青海省乐都县)至青海湖南之大非川。薛仁贵留郭待封率2万人守护辎重于大非川(今青海省共和县西南的切吉旷原)。随后,薛仁贵率军轻装奔袭。在河口(今青海省玛多县)大败吐蕃军队。薛仁贵乘胜进占乌海城。但郭待封不服军令,擅率后队继进。吐蕃军以20余万军队发起攻击,击败郭部,唐军辎重尽丧。薛仁贵被迫退保大非川。吐蕃军与唐军对峙到八月,主力齐集后,钦陵指挥40余万大军进攻唐军。薛仁贵在无险无粮的情况下,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最终薛仁贵被迫“与钦陵约和而还”。战后,吐蕃军占据了安西四镇。唐朝被迫将安西都护府迁至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吐谷浑亦被吐蕃彻底吞并。

关于大非川之战唐军的人数,资治通鉴670年无载,《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一上》说率众十余万,《册府元龟》《旧唐书本纪第五》《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说领兵五万,有人根据作战过程及李靖兵法分析,唐军为5万:大非川之战的过程,薛仁贵出击带的是战兵,辎重兵留给郭待封,郭待封部一共2万人,所以辎重兵应该不多于2万。按照李靖兵法,唐军每1万人中辎重兵3千,按照这个比例,10万的话辎重兵超过2万,10万之说有误;5万的话,辎重兵1.5万加5千战兵守辎重正好2万。所以5万之说正确。

安西之争

咸亨四年(673年),唐朝恢复了安西四镇,仪凤二年(677年),又被吐蕃控制;仪凤四年(679年),安西四镇被唐将裴行俭收复,垂拱三年(687年),武则天被迫收缩战线,放弃安西四镇。永昌元年(689年),唐朝文昌右相韦待价西征的军队在寅识迦河大败。武周长寿元年(692年),武则天以王孝杰为武威道总管,与阿史那忠节讨吐蕃。当年冬天,王孝杰击败吐蕃,收复了安西四镇,在龟兹国恢复设置了安西都护府。

青海防御

仪凤元年(676年),吐蕃侵袭唐朝的鄯州、廓州、河州(今临夏)和叠州。唐军反击,在临河龙支击败了吐蕃。仪凤二年(677年),李敬玄统率的唐军轻敌在青海湖大败。永隆元年(680年),吐蕃攻克靠近云南的安戎镇,在青海方向,被唐将黑齿常之阻挡,七月,黑齿常之率军击败论钦陵,升任河源军经略大使,负责河源地区的防御。黑齿常之上任后在当地展开屯田,使得驻军粮食得以自给,稳定了河源战线。开耀元年(681年)五月廿一,黑齿常之在良非川率军击败同样企图在当地屯田的噶尔·赞婆,斩首2000级。永淳元年(682年),论钦陵侵掠唐朝柘、松、翼等州。高宗命李孝逸等分道抵御。吐蕃在河源军被军使娄师德的军队在白水涧反击,唐军八战八捷。高宗任命娄师德为比部员外郎、左骁卫郎将、河源军经略副使。

武则天在收复安西四镇后,开始在青海积极反击吐蕃。长寿三年(694年),王孝杰在青海湖附近的冷泉,打败吐蕃大将勃论赞刃和吐蕃拥立的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俀子。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吐蕃入侵临洮,王孝杰作为肃边道行军大总管,以娄师德为副手,出击吐蕃,交战于素罗汗山,败于论钦陵、赞婆兄弟。

699年,吐蕃赞普器弩悉弄逼迫论钦陵自杀,结束了噶尔家族几十年的专权统治。赞婆和论钦陵的儿子论弓仁投奔武周。吐蕃实力开始衰落。

久视元年(700年)秋,吐蕃将军麹莽布支攻打赞婆驻守的凉州,围攻昌松县。凉州都督唐休璟率军到洪源谷,临阵登高,见吐蕃军队衣甲鲜盛,对麾下说:“自从论钦陵死后,他兄弟论赞婆归降。麹莽布支成为新元帅,想要炫耀威武,所以吐蕃国中贵族子弟都跟着他。虽然人马看起来强盛,但不通军事,我为诸君取之。”唐休璟被甲先登,与吐蕃军六战六克,斩麹莽布支副将二人,斩首二千五百级。筑京观(骷髅台)还军。

长安二年(702年)十月十四,器弩悉弄率领一万多人马进犯茂州,都督陈大慈与吐蕃军队四次交战,大胜,共斩敌首一千余级。器弩悉弄开始谋求与武周的和平,吐蕃派使臣论弥萨请和,武则天在西都长安款待他,唐休璟也被邀请参加宴会。论弥萨多次盯着唐休璟看,武则天问他是什么缘,他回答:“在洪源之战,这位将军雄猛无人可比,杀我们的将士甚众,所以想多看看他。

玄宗时期

分区概况

唐玄宗时期(712年—756年),唐蕃战争仍主要在河陇和西域两个战场上进行。两个战场互相策应,仍以河陇一带为主战场。在剑南一带也仍有一些较小规模的战事。在河陇战场上,唐自李敬玄兵败青海之后,已改变了从青海长驱直入吐蕃的战略;但也并未采用秦汉以来常用的修筑长城,分兵把口,进行防堵的办法,而是依托一系列坚固据点——军镇,相对集中兵力,实行机动防御,并伺机反攻,逐步扩大控制区域。吐蕃则以河西九曲之地(今青海东南黄河曲流处)为后勤基地,不断攻掠河陇一带。

开元二年(714年)秋,吐蕃大将坌达延、乞力徐等率兵10余万进攻唐临洮(今甘肃临潭)、兰州、渭州(治襄武,今甘肃陇西东南)等地,唐派陇右防御使薛讷、太仆少卿王晙率兵反击。唐军主力并不固守城池,而是实施机动,寻机歼敌。十月,唐军以夜袭发起进攻,大败吐蕃于武街(今甘肃临洮东)附近的山谷中,然后又追击逃敌,连战连捷(参见“武街之战”)。此后,经多年战,唐巩固了河陇一带的防务,自开元十七年后开始发动一系列主动进攻。当年,唐朔方节度使李祎率军远程奔袭,一举攻下吐蕃占据的战略要地石堡城(在今青海湟源西南),并分兵据守各重要地点,拓境1000余里(参见“石堡城之战”)。开元二十五年,吐蕃攻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北部),小勃律向唐告急。唐玄宗命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击吐蕃。唐军深入吐蕃至青海西,大破吐蕃军。开元二十六年,唐将杜希望先后攻占吐蕃的新城(今青海门源)、河桥(今甘肃临夏)等地。开元二十九年,吐蕃再度攻占石堡城。天宝八载(749年),唐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率军夺回石堡城(参见“石堡城之战”),又派兵在赤岭(今青海日月山)以西屯田。九载,唐军攻占吐蕃树敦城(今青海共和南)。十二载,哥舒翰再攻吐蕃,克其洪济、大漠门(均在今青海共和南)等城,尽收九曲部落,一举夺取了吐蕃东进的后勤基地。十三载,唐蕃分界线已向西推进到青海湖至黄河河曲以西一线。至此,唐在河陇战场上已占明显优势。

在西域战场上,唐蕃双方仍经常远程攻战。如开元二年,吐蕃以小勃律进入西域,北行数千里,与突厥连兵攻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开元十五年,吐蕃赞普亲征,绕道河西西部,攻陷瓜州(治今甘肃安西东南),又与突骑施连兵攻安西(今新疆库车)。天宝六载,唐将高仙芝率骑兵万余,从安西出发,远程奔袭依附吐蕃的小勃律,行军数千里,历时百余日,先后攻下吐蕃重兵镇守的连云堡(在今阿富汗东北喷赤河南源附近)和小勃律都城,俘小勃律王而还(参见“唐击小勃律之战”)。这一时期,唐在西域依托安西、北庭所辖各军镇,号令当地土著,或攻或守,不断巩固和扩大其控制区域。吐蕃起初是和后东突厥汗国及突骑施等(主要是和后者)联盟,同唐多次较量,争夺的重点在安西四镇及北庭一带。后东突厥及突骑施衰落后,唐蕃争夺的重点又转移到葱岭以南地区。先是吐蕃取得了一些胜利,后来唐朝大举反击,获得全胜。

天宝六载(747年),高仙芝攻下小勃律,附近依附吐蕃的20余个小国重新归附唐朝。天宝九载(750年),又攻破依附吐蕃的竭师国(今巴基斯坦奇特拉尔)。天宝十二载,唐将封常清先后攻破大勃律(今克什米尔巴勒提斯坦)和西域东部要道上的播仙(今新疆且末)。至此,唐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全面胜利。唐也发展到了其顶峰。

赤岭会盟前

安西都护张玄表侵扰吐蕃北境,吐蕃不满,贿赂鄯州都督杨矩,请求唐睿宗将河西九曲之地送给吐蕃,作为金城公主的汤沐邑。杨矩上奏唐睿宗,唐睿宗准许了。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八月二十,吐蕃将领坌达延、乞力徐率领十万人马进犯临洮,人马驻扎在兰州,入渭源地区掠取牧马;唐玄宗命令薛讷以布衣之身出任陇右防御使,郭知运为陇右防御副使,与太仆寺少卿王晙一起率军十余万迎击吐蕃军队。十月初十,薛讷与吐蕃军队在武街作战,取得了大胜,吐蕃军被杀俘者达数万人。后来吐蕃请和,想用与唐朝对等的礼节,唐玄宗拒绝了。于是唐蕃战争继续下去。开元四年(716年)二月,吐蕃攻打松州之战,都督孙仁献反击胜利。开元五年(717年)七月初五,陇右节度使郭知运在九曲之地大败吐蕃军队。之后,在青海地区战争减少。吐蕃又表示请。开元十五年(727年),吐蕃大将悉诺逻恭禄在青海湖西被王君㚟击败。九月,吐蕃攻陷瓜州,河西节度使萧嵩用反间计,使赞普杀死了悉诺逻恭禄。第二年,瓜州都督张守圭在瓜州城下大败吐蕃军队;河西节度使萧嵩、陇右节度使张忠亮在渴波谷大败吐蕃军队;杜宾客在祁连城大败吐蕃军队。开元十七年(729年)三月,信安王李暐攻克了石堡城。

开元十八年(730年)五月,吐蕃遣使致书于境上求和。七月,忠王友(唐“诸王友”,官名,从五品上)皇甫惟明因奏事从容言和亲之利,玄宗曰:“赞普尝遗吾书悖慢(开元二年以来,吐蕃屡请用敌国礼),此何可舍?”对曰:“赞普当开元之初,年尚幼稚,安能为此书?殆边将诈为之,欲以激怒陛下耳。夫边境有事,惟将吏奸臣有利,非国家之福。兵连不解,日费千金;河西陇右,由兹困弊。陛下诚命一使往视公主,因与赞普面相订约,使之称臣,永息边患,岂非御夷狄之长策乎!”玄宗悦,命惟明与内侍张元方使于吐蕃。赞普(乞黎苏笼猎赞)大喜,悉出贞观以来所得敕书以示惟明。

十月,遣其大臣论名悉猎随惟明入贡。表称“甥世尚公主,义同一家。中间张玄表等先兴兵寇钞,遂使二境交恶。甥深识尊卑,安敢失礼! 正惟边将交抅,致获罪于舅。屡遣使者入朝,皆为边将所遏。今蒙远降使臣来视公主,甥不胜喜荷。倘使复修旧好,死无所恨!”吐蕃复称臣归附。

唐蕃之间在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订立了赤岭之盟。

赤岭会盟后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持续七年的和平结束。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在青海湖西被吐蕃击败。次年,吐蕃进攻河西,鄯州刺史杜希望攻克吐蕃城堡,定为威戎军。唐玄宗派萧炅、杜希望、王昱三路合击吐蕃。萧炅、杜希望大胜,但王昱失掉了安戎城,开元二十八年(740年),金城公主去世,次年,吐蕃再次攻陷石堡城。天宝元年(742年),吐蕃入侵河源,骑将王难得为先锋阵斩吐蕃赞普的之子琅支都,吐蕃军莫不敢追王难得。[6]天宝元年(742年)、二年(743年)、四载(745年),皇甫惟明攻打石堡城,没有攻克。天宝六载(747年),王忠嗣又攻打石堡城。直到天宝七载(748年),哥舒翰建神威军,吐蕃不敢靠近青海湖,天宝八载(749年),收复石堡城,唐军在青海势力达到顶峰。

西域之争

在青海地区,吐蕃受到打击后,再次将关注点转向西域。与西域的强势部落突骑施联姻。开元五年(717年),吐蕃与大食共立阿了达为拔汗那国王,唐朝安西将领张孝嵩率唐军一万余人,长驱而进,推翻拔汗那国傀儡政权。开元十年(722年)九月,攻打小勃律被唐军击败。 开元十五年(727年),又联络突骑施围攻安西城(今新疆库车),被唐军击退。小勃律后来投靠吐蕃,天宝六载(747年),高仙芝生擒小勃律王,吐蕃没有来得及救援。

南诏之争

开元二十七年(739),皮逻阁在唐朝的支持下迁都太和城,建立了南诏。南诏政权的确立。唐朝的支持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而唐朝所以支持南诏,则是源于吐蕃争夺洱海地区的控制权。南诏建立之初,皮逻阁奉行对唐和好政策,唐朝抵制吐蕃的目的部分实现。但由于边吏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云南南郡太守(原姚州都督已改州为郡)张虔陀狂妄昏庸,无视吐蕃咄咄逼人威胁的存在,一味抑制南诏,致使矛盾激化。

天宝七年(748),皮逻阁死,子阁罗凤继位。张虔陀先是利用阁罗凤是皮逻阁继子,企图在王位承袭上,用皮逻阁嫡子诚节取代,打击亲阁逻凤势力。张虔陀还派人辱骂前来谒见的阁罗凤,甚至侮辱随同前来的阁罗凤妻女。阁罗凤又闻鲜于仲通已率兵8万分3路进军云南,终致逼反阁罗凤。天宝九年(750),南诏兵先发制人,出兵攻下姚州,杀张虔陀。次年鲜于仲通率大军进抵曲靖。阁罗凤本意并非要与唐决裂,此时遣使谢罪请和,表示愿遣返俘虏,赔偿损失,南诏使者陈诉:“往因张卿(虔陀)馋构,遂令蕃、汉生猜。赞普今见观衅浪穹,或以众相威,或以利相导。倘若蚌鹬交守,恐为渔父所擒。伏乞居存见亡,在得思失。二城复置,幸容自新”。并告:“今吐蕃大兵压境,若不许我,我将归命吐蕃,云南非唐有也。”鲜于仲通自持兵众,率军进逼洱海,另派大军绕道点苍山,以图腹背夹击,歼南诏主力。阁逻凤在唐军压境下,派人到浪穹求援吐蕃,并请归附。这正是吐蕃所期望的。天宝十一年(752),吐蕃赞普赤德祖赞册封阁逻凤为“‘赞普钟’,给金印,号‘’东帝”。南诏得到吐蕃支持,联兵合击,唐军复没。此为南诏与唐间的第一次天宝战争。

时正逢杨国忠为掩盖鲜于仲通的失败,继续备战。于天宝十三年(754),又命李宓领兵10万,再征南诏。李宓孤军深入,补给困难,士兵又不习水土,疾病流行,不战自溃。南诏和吐蕃联军乘机追杀,“兢角兢冲,彼弓不暇张,刃不及发。白日晦景,红尘翳天。汉血成川,积尸壅水。三军溃衄,元师沉江”。李宓战死,全军覆灭。第二次天宝战争又以唐军惨败而告终。两次战争唐军死亡约20万,军费耗大,元气大伤。次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无力顾及南诏,吐蕃实现了多年想控制南诏的目的。至德年间(756-757),吐蕃趁安史之乱,联兵南诏夺取巂州(西昌)、会同(会理)、台登(泸沽)、昆明(盐源),进据清溪关(大渡河南),直逼川西平原,威胁成都。

天宝战争是唐朝错误政策所造成,南诏反唐归吐蕃一定程度上出于无奈。766年,阁罗凤在南诏王都太和城(今大理太和村)所立之德化碑上,记述被逼反唐的苦衷,阁罗凤对国人说:“我世世事唐,受其封爵,后世容复归唐。当指碑以示唐使者,知吾之叛非本心也”。唐代政治家李泌曾中肯地评述:“云南自汉以来臣属中国。杨国忠无故扰之使叛,臣于吐蕃。”

上一章 长庆会盟 中国历史古代篇章最新章节 下一章 唐与吐蕃之战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