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中国历史古代篇章
本书标签: 历史  中国历史  架空历史 

唐与吐蕃之战 下

中国历史古代篇章

安史之乱后

概况简述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调河西、陇右、西域等地军队的精锐东援。吐蕃乘虚而入,当地守军力不能支,河陇、西域之地先后为吐蕃所占。唐蕃战争的主要战场东移到今宁夏、甘肃东部、陕西以及四川西北部,唐蕃双方由以河陇、西域两个战场互相策应改为以今陕甘宁一带和今川西北一带两个战场互相策应。吐蕃经常长驱直入唐境,唐都长安也处于吐蕃的威胁之下,代宗广德元年(763年),甚至一度攻占长安。当时,唐将郭子仪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广设疑兵,吓阻敌军。吐蕃不知虚实,据长安10余日后退走。

这一时期,唐朝大量从内地调兵到边境防御吐蕃。因吐蕃多在秋高马肥时进攻,这些军队被称为防秋兵。唐朝虽然在战略上完全处于防御态势,但仍力争以战役和战斗上的进攻来挫败敌军,采用的仍是依托坚固据点实施机动防御,并伺机反击的战略。如永泰元年(765年),吐蕃与回纥等连兵入侵,围泾阳(今陕西泾阳)。唐军避其锐气,严守不战,并离间二者的关系。待吐蕃撤退时,又与反戈的回纥合击追击,大破吐蕃(参见“奉天、灵台之战”)。大历三年(768年),吐蕃攻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唐朔方骑将白元光反击,在灵武外围歼敌2万。同时唐将李晟迂回敌后,奇袭吐蕃后勤基地定秦堡(今甘肃临洮境内),焚其积聚,迫使吐蕃撤围退走。德宗贞元二年(786年),吐蕃入侵,长安震动。李晟派精兵于汧城(今陕西陇县)设伏,击败吐蕃(参见“汧城之战”)。此后又派兵袭破吐蕃后方的摧砂堡(今宁夏固原西北),并焚其积聚,吐蕃被迫北撤。贞元十七年(801年),吐蕃攻灵(治今宁夏灵武西南)、朔(治今山西朔县)等州。唐以“围魏救赵”之策,派西川节度使韦皋从成都西山攻入吐蕃。韦皋军转战千里,大破吐蕃,迫使吐蕃从灵、朔撤兵南下(参见“维州之战”)。

至德元年(756年)、二年(757年),吐蕃联合南诏攻克巂州,广德元年(763年),吐蕃攻克维州、松州,西川节度使高适没能夺回。永泰元年(765年),剑南节度使严武派崔宁在西山击败吐蕃军。之后,崔宁接任西川节度使,又多次击败吐蕃军的入侵。大历十四年(779年),唐代宗与阁罗凤死后,吐蕃联合南诏发兵十万攻打西川,崔宁在朝中未回,吐蕃、南诏一路连克数城。唐德宗派李晟救援,大败吐蕃、南诏联军,追至大渡河外,联军死伤七八万人。贞元三年(787年),南诏王异牟寻不堪吐蕃的压迫,开始和西川节度使韦皋接触。贞元八年(792年),韦皋俘获吐蕃将军论赞热;贞元十年(794年),南诏正式归附唐朝,在神川大破吐蕃;贞元十八年(802年),韦皋俘获吐蕃将军论莽热,吐蕃由盛转衰。

这一时期,唐和吐蕃都很重视建立反对对方的同盟。起初是吐蕃联合回纥、南诏攻唐,后来唐分化瓦解了吐蕃与回纥、南诏的同盟关系,并北和回纥,南通南诏,西结大食、天竺,使吐蕃四面受敌,其兵力大半驻在西域,抵御大食的东进。从此,吐蕃再也无力大举攻唐。

占领陇右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二月,唐朝将朔方、河西、陇右边军大量内调,平息安禄山叛乱,西北边防虚弱,吐蕃趁唐内乱攻略陇右诸州。至德元年(756年)十二月,吐蕃陷陇右所辖的(今青海湖边)威戎、神威、定戎、宣威、制胜、金天、天成等6军及石堡、百谷、雕窠3城,同时又陷鄯、武、叠、宕4州。宝应元年(762年)至广德元年(763年),先后取秦、渭、洮、临、成、河、兰、岷、廓9州。

直下长安

广德元年(763年)十月,吐蕃以吐谷浑与党项20万军队乘胜长驱直入,逼近长安,唐代宗仓皇出奔陕州,吐蕃军队占领长安,拥立吐蕃国舅李承宏(金城公主的弟弟)为帝,蕃军不适应长安秋季的酷热,吐蕃军中疾病流行,加上唐朝勤王之军逼近,吐蕃军入据长安15天而退出长安。至此,陇右道东段的十三个州全陷入吐蕃之手。

占领河西

此后,吐蕃军队开始向西行,取黄河西北地区的陇右诸州,亦称河西道。广德二年(764年),吐蕃陷凉州;河西节度使杨志烈因攻仆固怀恩不成,军队丧失殆半,以孤城无援,出奔甘州,被沙陀人所杀。永泰二年(766年),陷甘州及州境的居延海(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吐蕃北边界拓至回纥,大历元年(766年)与大历十一年(776年),由东而西攻克肃州、瓜州。同时,吐蕃也开始围攻沙州;大历元年(766年),杨休明继任河西节度使,徙镇沙州,后有刺史周鼎,大历六年(771年),因欲弃城东奔而被都知兵马使阎朝杀,此后阎朝领州人保城抵抗,建中二年(781年),在粮械皆竭的情况下,以勿徙它境为条件而开城出降,沙州遂陷。吐蕃西进陷伊州(今新疆哈密),刺史袁光庭自天宝末年坚守累年,后粮尽兵乏,城陷而殉城。

秋季战争

在入据长安之后,终唐代宗之世,吐蕃军队每年秋季都要骚扰攻击唐朝,京城每次都要戒严,称之为“防秋”。

图(唐代宗李豫)

广德二年(764年),仆固怀恩叛唐招引吐蕃攻邠州。永泰元年(765年),联合回纥入侵,回纥军被郭子仪劝退且反击吐蕃军。大历元年(766年),吐蕃攻打原州。大历二年(767年)春,代宗派宦官鱼朝恩和吐蕃会盟,九月,吐蕃攻打灵州,郭子仪、路嗣恭率军防守。大历三年(768年),吐蕃攻邠州、灵州,马璘、李抱玉、白元光、李晟率军抵御。宰相元载建议,郭子仪的朔方军镇守邠州,马璘率领安西四镇军镇守泾州。大历四年(769年),吐蕃攻灵州,留后常谦光击退。大历五年(769年),吐蕃攻永寿。大历六年(771年),吐蕃攻青石岭。大历七年(772年),吐蕃攻灵州。大历八年(773年),吐蕃攻灵州,浑瑊败于宜禄,马璘败于盐仓,段秀实坚守邠州。之后,郭子仪检讨了责任,浑瑊、马璘在百城、潘原截获了吐蕃掠夺的辎重。 大历十年(775年),吐蕃攻陇州、泾州,马璘和刚刚入朝的幽州节度使朱泚率兵抵御。大历十一年(776年),吐蕃攻石门镇。大历十二年(777年),吐蕃攻原州、坊州、盐州、夏州,郭子仪派李怀光抵御。大历十三年(778年),吐蕃大将马重英攻灵州、庆州、盐州、银州、泾州。唐朝军队疲于应付吐蕃的扰边,无力处理安史之乱的善后,导致了河北三镇的作大,藩镇割据的形成。

清水会盟

唐德宗即位后,吐蕃开始和唐朝商议会盟事务。诏书中改“献”为“进”,“赐”为“寄”,“领取”为“领之”。以表示两国的对等地位。建中四年(783年),陇右节度使张镒与幕府齐映、齐抗、鸿胪卿崔汉衡、计会使于頔、樊泽、入蕃使判官常鲁在清水县,与吐蕃大相尚结赞、大将论悉颊藏、论臧热、论利陀、论力徐会盟,厘定两国边界唐室暂时承认吐蕃对兰、渭、原、会、成等州(今甘肃省东南部)?维州(今四川理县西)一部土地的所有权。

之后,爆发了泾原兵变,吐蕃表示可以帮助唐朝平叛,唐德宗答应让出安西和北庭,吐蕃后来仅出一偏师二万,而且还趁火打劫,叛乱平定后,唐德宗想让驻守西域的李元忠与郭昕回长安,被李泌劝止。

平凉劫盟

贞元二年(786年)九月,吐蕃叛盟,尚结赞率军攻打泾州、陇州、邠州、宁州,京城戒严,李晟率军在汧城大败吐蕃军,攻克摧沙堡。十一月,吐蕃攻克盐州、夏州、银州、麟州,刺史杜彦光、拓跋乾晖等出逃。

尚结赞对他的部下说:“唐朝的良将,只有李晟、马燧、浑瑊三人罢了,我们应当用计策去掉他们。”他进入凤翔境内,并不掳掠,带着士兵两万人一直开到凤翔城下说:“李令公叫我们到这里来的,为什么不出来犒劳我们!”过了一夜,尚结赞才领着人马退去。宰相张延赏向德宗说李晟的坏话,在韩滉、刘玄佐的协调下,李晟得以继续驻守凤翔。

贞元三年(787年),尚结赞向马燧表示要会盟,马燧同意了,李晟和韩游瑰反对。这时,韩滉去世,张延赏和马燧劝说皇帝罢免了李晟的军职,三月廿三,回京任太尉、中书令。主和派占据了上风。三月廿七,马燧也回京。四月十七,德宗任命崔浣为鸿胪卿,让他要求吐蕃先归还盐州、夏州两地。五月初一,浑瑊从咸阳入京朝见,德宗任命他为清水会盟使。尚结赞要求在原州的土梨树会盟。神策军将领马有麟怕吐蕃凭借土梨树的险阻设下埋伏的兵马,建议在平凉川会盟。李晟深切告诫浑瑊在会盟地点要严密防备。张延赏认为李晟这样说会破坏了对吐蕃的诚意。闰五月十九日,浑瑊和尚结赞在平凉会盟,唐军的外围部队被吐蕃擒获。浑瑊、崔汉衡刚刚换下朝服,就见吐蕃军队来劫持使臣。浑瑊迅速跳上身边一匹马,逃出平凉川。吐蕃在他身后放箭,但没有射到他。崔汉衡和宦官俱文珍等其他会盟人员全部被吐蕃擒获。

尚结赞本来计划李晟罢官、擒获浑瑊,再使这些责任归于马燧,这样唐朝的良将就可以尽除了。张延赏知道后,羞愧而终。李泌建议唐德宗联络回纥、南诏、大食、天竺围攻吐蕃,德宗与回纥武义成功可汗订立贞元之盟。秋季,吐蕃把掳掠的年老体弱的人,有的砍断手臂,有的挖去眼睛,然后将他们抛弃。在安化峡对掳掠的成年壮丁一万多人说:“准许你们向着东方哭泣,告别故乡!”大家放声大哭,从山崖跳下深谷而死亡和受伤的有一千多人。之后,吐蕃兵势渐弱,被西川节度使韦皋和回纥多次击败。贞元九年(793年),唐朝收复盐州、夏州等州县。贞元十三年(797年),尚结赞和吐蕃赞普赤松德赞去世。

西域丢失

贞元二年(786年),驻守西域的李元忠与郭昕借回纥道(今蒙古)至长安,被提为北庭、安西都护。贞元六年(790年)回纥援军与吐蕃初战失利,又不断勒索庭州(即北庭都护府,今新疆吉木萨尔),州人举城降于吐蕃,节度使杨袭古奔西州(今新疆吐鲁番),次年(791年),以5万人与杨袭古又攻庭州,被吐蕃所率葛逻禄与白服突厥打败,杨袭古遂被回纥于牙帐暗杀。同年,西州亦陷,陇右十八州全境入吐蕃。龟兹、疏勒、焉耆、于阗安西四镇也随之陷入吐蕃。

西川云南

天宝战争后20年间,唐朝与吐蕃在河陇和四川地区展开了剧烈的争夺。南诏受吐蕃役使参予了这一争夺。

777年,吐蕃联兵南诏合兵10万,分3路攻唐之剑南道,企图夺取成都,唐将李晟率兵反击,大破吐蕃南诏联军,吐蕃南诏战死七八万人,只剩万余残兵讨回。吐蕃不顾南诏怨恨,借其王位交替,加强控制,改封南诏王为日东王,改兄弟之邦为君臣关系,并在南诏设置营堡,每年要南诏派兵镇防,又对南诏征收很重的赋税和劳役,使双方矛盾加深。异牟寻深感依附吐蕃的害处,当时受南诏王宠信的清平官(宰相)郑回向异牟寻进言:“中国有礼仪,少求责,非若吐蕃惏刻无极也。今弃之复归唐,无远戌劳,利莫大此”。异牟寻同意此议,但只在暗中谋划,尚不敢公开反对吐蕃。恰在此时,唐朝也在调整对南诏的政策,贞元三年(787),德宗终于采取了宰相李泌提出的“北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如此,则吐蕃自困”的谋略。李泌虽不久病逝(789年),但他的南通云南,以“断吐蕃之右臂”的计划,具体由西川节度使韦皋付诸实施。

韦皋首先招抚东爨首领,通过他们从中斡旋,掌握异牟寻意欲归唐的动向。其次,激化南诏与吐蕃矛盾,并显示军事实力。贞元四年(788),吐蕃出兵10万,再度进攻成都。南诏也被迫从征,但驻兵金沙江北,按兵观望。韦皋有意将一封致南诏的信件转给吐蕃,吐蕃中计,对南诏的疑虑加深,派兵2万屯会川,阻击南诏,异牟寻怒,而引兵南归,使双方关系公开破裂。韦皋不失时机,进攻吐蕃,擒其大将乞藏遮遮。唐朝军事上的胜利,政治上的劝诱,终使异牟寻决心归唐。789年,韦皋遣其将曹有道将兵与吐蕃战于州台登谷,破之,斩首二千级,投崖及溺死者不可胜数,杀其大兵马使乞藏遮遮。乞藏遮遮,虏之骁将也,既死,皋所攻城栅无不下;不到三年,韦皋收复了巂州及周边地区。

792年,吐蕃千余骑寇泾州,掠田军千余人而去。韦皋攻维州,获其大将论赞热。793年,韦皋遣兵出西山,破吐蕃之众,拔堡栅五十馀。剑南、西山诸羌女王汤立志、哥邻王董卧庭、白狗王罗陀、弱水王董辟和、南水王薛莫庭、悉董王汤悉赞、清远王苏唐磨、咄霸王董邈蓬及逋租王,先皆役属吐蕃,至是各帅众归附唐朝。

贞元九年(793),异牟寻派出3批使者,一出戎州、一出黔州、一出安南,均达成都。在致韦皋的书信中痛诉受制吐蕃,污辱先人,孤遗受欠、吞声无诉之“四难忍”,表示“愿竭诚日新,归款天子”。韦皋遣巡官崔佐时于次年(794)正月到达苴羊城,异牟寻率子寻梦凑等与之会盟于点苍由。盟辞互约,唐与南诏各守疆界,不相侵犯,保持和好。贞元十年(794年),南诏与吐蕃激战于铁桥,南诏大败吐蕃,俘虏吐蕃五王,收降吐蕃兵十余万,攻取其铁桥(今云南维西东北)等十六城。正月二十四日,南诏遣使献俘于长安。贞元十一年(795),唐朝派遣袁滋为册南诏使,正式颁发了“贞元册南诏印”。南诏重新向唐称臣,南诏和唐重修和好.

801年,韦皋派兵2万进攻,大破吐蕃于雅州。韦皋屡破吐蕃,转战千里,凡拔城七,军镇五,焚堡百五十,斩首万余级,捕虏六千,降户三千,遂围维州及昆明城。802年,吐蕃遣其大相兼东鄙五道节度使论莽热将兵十万解维州之围,唐西川兵据险设伏以待之。吐蕃军中伏大败,士卒死亡三分之二,唐军生擒吐蕃军统帅也就是在吐蕃地位仅次于赞普的大相论莽热。 吐蕃由盛转衰。

穆宗至唐末时期

从唐穆宗至唐末(821—907年),唐蕃战争已入尾声。吐蕃此时已进入衰亡时期.

长庆会盟

进入9世纪后,吐蕃开始衰落。唐宪宗在位时,只是有吐蕃军骚扰泾州、宥州、盐州都被唐朝击败。同时,唐蕃使者往来明显增多。唐穆宗长庆元年至二年(821年至822年),唐蕃进行第八次会盟,称为“长庆会盟”。

第八次会盟碑至 今仍矗立在拉萨大昭寺前。其后,唐文宗时,吐蕃维州守将降唐,西川节度使李德裕接纳,引起宰相牛僧孺的不满,成为牛李党争的一个重要事件。除此之外,不见唐蕃之间的其他冲突。

长庆会盟盟文

大唐文武孝德皇帝与大蕃圣神赞普,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沦替,神人俱以证知,世世代代,使其称赞。是以盟文节目,题之于碑也。文武孝德皇帝与赞(普)陛下,二圣舅甥,睿哲鸿被,晓今永之屯,享矜湣之情,恩覆其无内外,商议叶同,务今万姓安泰,所思如一,成久远大善,再续旧亲之情,重申邻好之义,为此大和矣。今蕃汉二国,各守见管本界,(洮泯已东,大唐封疆,其塞)已西,尽是大蕃境土,彼此不为寇敌,不举兵革,不相侵谋封境。或有猜阻,捉生问事讫,给以衣粮放归。今社稷叶同如一,为此大和。然舅甥相好之义,善谊每须通传,彼此驿骑,一(任常相往来,两路)蕃汉,并于将军谷交马,其绥戎栅已东,大唐祇应,清水县已西,大蕃供应,须合舅甥亲近之礼,使其两界烟尘不扬,罔闻寇盗之名,复无惊恐之患。封人撤备,乡土俱安,如斯乐业之(恩,垂于万代,赞美之声),遍于日月所照矣。蕃于蕃国受安,汉亦汉国受乐,兹乃合其大业耳,依此盟誓,永久不得移易,(于)三宝及诸贤圣,日月星辰,请为知证。如此盟约,各自契陈。刑牲为盟,设此大约,倘不依此誓,蕃汉(背约破盟者,受其殃)祸也。仍须仇(报)及为阴谋者,不在破盟之限。蕃汉君臣,并稽首立誓,周细为文,二君之验,证以官印,登坛之臣,亲署姓名。手执如斯誓文,藏于玉府焉。

克复河湟

唐武宗时期武宗命令准备武器粮草,并派人收集吐蕃情报,准备收复河湟失地。但由于当时朝廷正忙着讨伐昭义,收复失地的事情也就暂时搁置了。武宗李炎在李德裕的辅佐下平定昭义的叛乱后,

由于武宗皇帝喜好道教的长生不死之术,于是这位晚唐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明君也重蹈了很多封建君王的覆辙——仙丹。

于是不可避免的像他爷爷宪宗李纯一样的”天不假年”,宏图大业刚刚开展,大唐江山光复有望,他却不见了。于是收复河湟也就成了后世君主的任务了。

到了宣宗大中三年(849),吐蕃所有今甘肃省东部的秦、原、安乐三州和石门等七关,投降唐室;南方的维州,也为唐收复。

失陷于吐蕃的唐朝百姓此时也奋起反抗,晚唐大中二年(848年),张议潮率领沙州(今甘肃敦煌县城西)人民起义,驱逐吐蕃守将,自摄州事。此后一二年间,议潮修治兵甲,且耕且战,收复甘(今甘肃张掖)、肃(今甘肃酒泉)二州。三年,秦(今甘肃秦安北)、原(今宁夏固原)、安乐(今宁夏中宁东南)三州和石门(今宁夏海原东南)等七关人民,在唐军的帮助下,也摆脱吐蕃统治,以其地归唐。五年正月,议潮所遣告捷的使者到达长安,宣宗任命议潮为沙州防御使。同年八月,议潮兄议潭入朝,献上沙、瓜(今甘肃安西东南)、伊(今新疆哈密)、肃、鄯(今青海乐都)、甘、河(今甘肃东乡西南)、西(今新疆吐鲁番东)、兰(今属甘肃)、岷(今甘肃岷县)、廓(今甘肃化隆西)十一州图籍。宣宗遂于沙州置归义军,领沙、瓜等十一州,以议潮为节度使。不久,加授左仆射。大中十一年,在议潮的影响下,吐蕃将领尚延心以河、渭二州蕃部归唐,唐以尚延心为河、渭等州都游奕使。懿宗咸通二年(861年),议潮率蕃汉兵七千人收复凉州(今甘肃武威);七年,北庭回鹘首领仆固俊战败吐蕃,以西州归议潮。张义潮先后收复沙州及四围的十州之地。这个地区包括今甘肃大部、青海北部和新疆东部,唐人称为“河湟”地区。大中十一年(857),吐蕃酋长尚延心又以河(今甘肃临夏市西南)、渭(今甘肃陇西县西南)二州部落来降,吐蕃至此,业已衰微不堪。

《敕河西节度兵部尚书张公德政之碑》碑文按照张议潮的一生重要事迹来叙述,称赞他的历史功勋,和他赢得的荣誉、地位。由此碑文我们得以知道正史所不载的许多情况,知道张议潮于848年光复唐朝失地敦煌、晋昌,第二年又收复张掖、酒泉,然后向西尽收伊州、吾州,向东直至灵武,得地四千馀里,户口百万之家,使六郡山河宛然如被吐蕃陷没之前一样。

吐蕃衰亡

记载一

拓跋怀光以五百骑入廓州,生擒论恐热,先刖其足,数而斩之,传首京师。其部众东奔秦州,尚延心邀击,破之,悉奏迁于岭南。吐蕃自是衰绝,乞离胡君臣不知所终。

文白翻译 拓跋怀光率领五百骑进入廓州,活捉吐蕃酋领论恐热,先砍断他的肢,然后历数他的罪恶,将他处死,并将论恐热的头送交唐朝长安。论恐热的部众向东投秦州,遭到尚延心的邀击,被击败,尚延心奏告唐朝廷,请将论恐热余众全部迁于岭南地区。吐蕃从此以后衰亡灭绝,吐蕃的乞离胡君王和臣子也都不知下落,更不知他们的结局。 【资治通鉴第二百五十卷】

记载二

咸通七年(866)二月,张议潮表奏朝廷,已令回鹘首领仆固俊克复西州、北庭、轮台、清镇等城。同年十月,又令仆固俊与吐蕃大将尚恐热交战,大败吐蕃军,并斩杀尚恐热,传首京师。吐蕃余众逃奔秦州,途中遭尚延心袭击,再败,奏迁于岭南。吐蕃遂衰亡。河西肃清,使唐廷无西顾之忧。

【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下册)白寿彝总编】

结果

长期的作战使得唐收复陇右河西,9世纪40年代,吐蕃国政紊乱,吐蕃对陇右、河西的统治瓦解。但唐室也处在悍兵作乱、农民起义的困境之中,对上述收复的诸州,不暇治理, 仅仅"名存有司"而已。所以880年还发生原州所辖县城为吐蕃攻破的事情,这里的吐蕃也只是存留在当地的部众。

此后在陇右、河西、唐、吐蕃、回鹘、党项所 属各族人民杂居共处,在经济上相互依存,文化上互相影响,民族融合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唐朝灭亡后,中原出现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吐蕃也分裂为许多互不统摄 的地方势力集团,直到13世纪中原汉地和吐蕃各部先后并入元朝版图,即不存在边界。至于藏族传统认为朵思麻的东界为白塔(在今甘肃永靖境洮河口与大夏河口 之间的黄河北岸),朵甘思的东界为达孜多(今四川康定),仅标志其为汉藏民族文化的接触点,并非边界的标志。

上一章 唐与吐蕃之战 上 中国历史古代篇章最新章节 下一章 唐与南诏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