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
基本信息
清代诗人、流派众多。
虽然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盛行,但仍不乏反映社会矛盾、暴露现实黑暗的作品,现实主义传统在一些具有进步思想和民族意识的作家中仍有继承和发展。在技巧形式上不断追求创新,也为诗歌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艺术经验。清初“遗民”诗人的作品大都敢于正视现实,反映那个时代的民族斗争,表现不忘故国的思想感情。
清代诗人善于借鉴前代,扬长补短,对于古典诗歌有所发展。但清代的文字狱,使有些诗人畏惧政治的迫害,同时又迷惑于表面的承平,冲淡了对社会矛盾的深入观察和揭露,限制了清诗获得更高的成就。
清初诗歌
清初诗坛的主流是“遗民诗”。在当时汉族人民和清朝统治者之间存在尖锐的民族矛盾的情况下,具有反清思想的明朝“遗民”诗人,他们有的直接参加抗清的政治、军事斗争,甚至以身殉难。有的以流亡隐居或削发为僧保持气节,志行皎然。他们写了不少表现民族大义、闪耀战斗光芒的诗篇。有的诗篇因受禁锢而失传,但流传下来的还是富有反抗精神的。这些诗人,主要有阎尔梅、傅山、黄宗羲、杜濬、钱澄之、归庄、顾炎武、吴嘉纪、王夫之、吕留良、屈大均、陈恭尹等。其中如顾炎武的诗,宗法杜甫,以写易代之痛,词意坚实,风骨劲健。王夫之的诗如正、补《落花诗》等,瑰丽奥衍,纵横排奡,寄托亦深。阎尔梅吊古咏时之作,抒发黍离之悲,感情强烈。钱澄之诗题材较广,抒写故国之思的作品激越苍凉,描写人民疾苦的诗凄急幽奥。吴嘉纪的诗在表现反清思想之外,又善用白描手法反映民生疾苦;他长期和贫苦的农民、盐民生活在一起,滨海人民所受天灾人祸的煎熬,在诗中鲜明地留下了斑斑的血泪之痕。杜濬诗清郁,归庄诗绵丽,写情都相当沉痛;归庄《己丑元旦》诗:“不信江南百万户,稷锄只向陇头耕。”对人民的反抗力量抱着充分的希望和估计,很能激发人们的斗争意志。生年稍后的屈大均、陈恭尹两人,崛起岭南。两人的诗中多悲恸亡国之作,也都写得铿锵遒壮,兼具气韵声色之美。
以明臣而仕清的诗人,最著名的是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称“江左三大家”。三人中,龚鼎孳较少特色,也无甚影响。钱谦益声名和影响都较大,他作诗反对明人的偏激,力扫前后七子和竟陵派之弊。他兼取唐诗及宋、金诸名家之长,才藻富赡,在明季的作品,已显露能够挽诗坛衰势的气概;入清后的诗,哀思明室,托兴更深。因为他以明臣仕清,论者曾讥其矫饰。钱谦益是常熟人,所以又被称为“虞山诗派”的领袖。此派诗人还有他的学生与后辈冯班、冯舒和钱曾等,他们的诗风格并不同,成就也不高。吴伟业以“藻思绮合,清丽芊眠”之笔,写晚明史事及兴亡、身世之感,“韵协宫商,感均顽艳”,他的七言歌行,《四库全书总目》评为:“格律本乎四杰(初唐四杰),而情韵为深。叙述类乎香山,而风华为胜。”有很大的感染力,影响也大,在诗歌史上有创新意义。他是太仓人,又被称为“娄东诗派”的领袖。不过周肇、王揆、许旭等“娄东十子”的诗,走明朝王世贞等“后七子”的老路,并不能写出吴伟业那样的歌行。
分类
总集相对于别集而言,合收两个以上作家之作品,形式上可以是选集、全集、丛刻等。清代诗歌总集或者说清诗总集,指一切含有清人诗歌之总集。其数量之多,超过此前任何一个时代甚至它们的总和。因此其内部类型,不但远比别集复杂,而且比此前的诗歌总集也更有细化的可能与必要。关于清诗总集的分类,有不同角度的划分标准。一种按照所收作品的文体,分为诗歌专集、诗文合集两大类,此与别集相似。再一种按照所收作家的朝代,通常分为通代、当代两大类。明确只收清代本朝作家者,属于当代一类;明确兼收清代及此前任何一个朝代作家者,属于通代一类(所涉各朝代内部时间长短不计)。通代类如刘大櫆辑《历朝诗约选》,“历汉魏六朝、唐宋元明,至国朝乾隆间而止”。当代类为数尤多,其中大量书名冠以“国朝”者最为明显。而在此通代、当代两类之外,某些总集名义上收到明代为止,甚至成书于明朝末年,实际上其作家却有进入清代者,或入清以后才开始诗歌创作、留下作品,甚至直接出生于清代,此则可以视之为跨代清诗总集。钱谦益、柳如是等《东山酬和集》,成书于明末崇祯十五年(1642),有关作者后来基本上进入清代;屈大均辑《广东文选》,《凡例》第一款即称“至明崇祯时而止”,而集内诗歌作者如易训,其出生却已在清顺治十一年(1654)以后,因此以之介于通常所谓通代、当代两类之间,专门列为跨代一类,眉目更为清晰。朱彝尊辑《明诗综》、沈德潜辑《明诗别裁集》、朱琰辑《明人诗钞》之类,亦不妨作此看待。至于当代类清诗总集也可能阑入个别确实卒于明末的作家,则可置不论(另清代之后者不论)。在此之外,传统目录学对于清诗总集,还有其他更为详细的分法。著录清诗总集最多的已故王绍曾先生主编《清史稿艺文志拾遗》,在“通代”、“断代”之外同时列有“郡邑”、“氏族”、“唱酬”、“题咏”、“谣谚”、“课艺”、“域外”诸类。此前孙殿起先生《贩书偶记》及《续编》,则“郡邑”称作“地方”,“氏族”称作“家集”,“课艺”称作“课集”,而“唱酬”与“题咏”合并称作“唱和题咏”,另外又专列“闺秀”、“方外”两类。以这种传统目录学的详细分法为基础,同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将清诗总集综合列为下述十类,庶几最为完备,同时也用以规定统一的名称。
诗歌
主要生活于康熙、雍正两朝的应试出仕诗人,有所谓“南施北宋”两家。施指施闰章,诗学唐代的王、孟、韦、柳,以“温柔敦厚”著称,乐府歌行有一部分能反映现实生活;宋指宋琬,诗学宋代的陆游,兼师唐代的杜、韩,以“雄健磊落”著称。不过“南施北宋”并不能代表当时诗坛主流,这时期的第一流诗人应推王士祯。王士祯作诗提倡“神韵”,是清代“神韵派”的领袖,左右诗坛数十年。他擅长的七言近体诗,涵情绵邈而出以纡徐闲暇,善于融情入景,神韵悠然。他主要崇尚的是王维、韦应物一派的“唐音”,在艺术上有新的特色;惟内容多属模山范水、吊古抒情之类,是清诗进入“盛世”时期后反映社会矛盾的精神趋于淡漠的标志。和王士祯齐名的朱彝尊,是著名学者,作诗才力宏富,但独创新貌不如王士祯。这时期的诗人,还有尤侗、彭孙遹、梁佩兰、吴雯、洪曻等人,诗以疏畅隽永胜;有陈维崧、吴兆骞、田雯、张笃庆等人,诗以豪迈典丽胜。其中吴兆骞、陈维崧所作歌行有近于吴伟业的,他们虽不是太仓人,也被视为能得“娄东”法乳的健者。王士祯的甥婿赵执信,著《谈龙录》,对王氏的诗歌理论表示不满,理论上的影响颇大;诗作“思路劖刻”,也较多地面向现实,可惜意境往往涵蕴不深,成就并不大。这时期堪与王士祯并称为第一流诗人的,应推查慎行。查氏是清代学宋诗派成就最大的人。他的诗受苏轼、陆游的影响最深,用笔劲炼,运思刻入,不流于滑易。他讲究音节色泽,又兼得唐诗的好处。赵翼《瓯北诗话》说:“故梅村后,欲举一家列唐、宋诸公之后者,实难其人。惟查初白才气开展,工力纯熟,鄙意欲以继诸贤之后。”《瓯北诗话》于唐代只论列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四家,于宋以后只论列苏轼、陆游、元好问、高启四家,于清代只论列吴伟业、查慎行两家,由此可以略见吴伟业、查慎行两家诗的历史地位。这时学宋诗派中的著名诗人还有宋荦,他极为推崇苏轼,他的诗作工力不如查慎行,但也有一些佳作。
乾隆时期
主要活动年代在雍正和乾隆初年的厉鹗,著有《宋诗纪事》,搜罗广博,对宋诗钻研颇深,所作诗幽峭妍秀,工于炼字,五古尤胜,在学宋诗派中能够别开生面,号为“浙派”领袖。乾隆朝的重臣沈德潜作诗注重“格调”,效法汉魏盛唐,少数篇章能反映现实,但多数作品具有浓厚的封建卫道气息,较乏新鲜活泼的情致,他的诗被称为“格调派”,他的选诗和诗歌评论的影响颇大。继厉鹗而起的浙人钱载,他的诗在苍劲俚质中别饶清韵,也能避开“熟调”,自具一格,以生涩取胜。他的诗号称学韩愈,但受宋诗的影响也很深。在“神韵”、“格调”、宗唐、宗宋各派诗歌流行之后,相仿相袭,清诗又逐渐形成新的窠臼。这时期的诗人,能开新格局的是袁枚和赵翼。袁、赵和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袁枚的思想在当时比较通达,论事论情,务求平恕,敢于菲薄崇古、泥古的观念,冲击沈德潜一派所宣扬的传统“诗教”。他作诗反对模拟,提倡自写“性灵”。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新鲜之处。可惜创作态度不够严肃,不少篇章境界趣味不高,陷于轻薄。赵翼也是学识博通、重视创新的人。他的五言古诗,说理诙谐,评论世事,常有精辟而进步的见解,很有特色。蒋士铨诗骨力的坚苍胜于袁、赵,但创新不如。早年所作的《京师乐府词》,比较别致,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袁、赵两人,是清代“性灵派”诗的代表人物。除这三家外,郑燮所作古诗如《私刑恶》、《逃荒行》、《姑恶篇》、《孤儿行》,继承古代乐府诗的优良传统,朴素生动,具有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较厚。黄景仁是一个早熟而短命的诗人,诗才极高。他的描写社会不平和个人遭遇不幸之作,感情强烈,笔调清新,境界真切,兼有“清窈之思”和“雄宕之气”,读起来使人回肠荡气。郑燮、黄景仁诗在重意境、重白描方面,和“性灵派”相近。这时期还有提倡“肌理”说的翁方纲,他把经史考据、金石勘研都写进诗中,成为所谓“学问诗”。
乾隆以后
生活于乾隆后期和嘉庆时期的著名诗人有张问陶,他的七言律绝,佳句络绎。张问陶也好谈“性灵”,赞成袁枚论诗主张,可以算是“性灵派”的诗人,张问陶与袁枚、赵翼并称乾嘉“性灵派三大家”。舒位、孙原湘和王昙,被认为是可以接踵袁枚、赵翼、蒋士铨的诗人。三人中,王昙诗比较粗犷。舒位、孙原湘诗多出入于李白、李商隐、杜牧诸家。孙原湘诗富于巧思,多艳丽语;舒诗才力纵横,饶有奇气。他们的创作倾向基本上还是继承“性灵派”的,但比较起来,他们在诗坛的地位及作用,已不如袁、赵。从这里,可以看出“性灵派”的影响已渐趋衰微的迹象。乾隆、嘉庆时期,诗人很多,在上述诸家之外,还应提到的有气概豪迈、工于史的严遂成;以清迥为宗的姚鼐;缒幽凿险、诗中有画的黎简;格调秀雅、词采妍丽的吴锡麒;笔势奔放、语多奇崛的洪亮吉;不避粗犷、直抒胸臆的宋湘等等。但从总的趋势看,其后期的诗歌创作,已逐渐走向下坡路。
道光、咸丰时期,内外矛盾爆发,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进入了近代史的阶段,清诗的发展也转入一个新时期。
清诗总集,流行较广的有沈德潜的《清诗别裁集》,王昶的《湖海诗传》,收录作家作品多、规模宏大的有徐世昌的《晚晴簃诗汇》。
顾炎武
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大学者,他们的思想和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正如龚自珍所说“从来才大人,面貌不专一”,这三位学者也是名诗人。
顾炎武(公元1613—1682年),字宁人,因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人们习惯称他亭林先生。他在明末曾参加抗清起义,失败后拒绝与清朝统治者合作,专事游历各地,进行学术研究。下面这首五言古诗《精卫》表述了他的爱国之心: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
鹊来燕去自成窠。
前四句是向精卫鸟设问:天下不平事很多,你为什么要填海不止徒然自苦呢?接下的四句是诗人借精卫之口言志说自己也是填海的精卫,并且死而无怨。最后两句是借鹊、燕讽刺那些卖国求荣、卖身求荣的人,嘲笑他们忘却民族利益只去营造自己的安乐窝。
黄宗羲
(公元1610—1695年),字太冲,号黎州,浙江余姚人。他也曾参加抗清斗争,明亡后拒绝为满清做官,潜心著述,终成大家。他的《卧病旬日未已,闲书所感》表明了明亡后他的痛苦心情:
此地那堪再度年?此身惭愧在灯前。
梦中失哭儿呼我,天末招魂鸟降筵。
好友多从忠节传,人情不尽绝交篇。
于今屈指几回死,未死犹然被病眠。
作者认为在明亡后的中国不好再生活下去了,为自己没能为国捐躯而感到惭愧。梦中失声痛哭被儿子唤醒;为亡友招魂时有飞鸟落到祭筵上,想象那可能是友人的灵魂化成的。许多死去的至交都可以入《忠节传》中,可是卖国投降的朋友也不少,给他们写绝交书都写不胜写(用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之典)。屈指算来自己经历过多次死去的危险,如今勉强活着又被病魔缠住,承受着精神和肉体双重的痛苦。他的许多诗作都充满着这样的爱国精神。
钱谦益
本是明末著名学者,官至礼部尚书,但他没有经受住生死考验,投降了清朝,晚节不忠,被人诟病。他学问渊博,诗风老辣,影响很大。他注释的杜诗至今仍是研究杜甫的重要参考书。
吴伟业
(公元1609—1672年),字骏公,号梅村,江苏太仓人。他也是横跨明清两代的人。他的诗内容宽泛,成就很高,诗名很大。[1]吴伟业他一生写诗千余首。著有《梅村家藏稿》五十八卷,《梅村诗馀》,传奇《秣陵春》,杂剧《通天台》、《临春阁》,史乘《绥寇纪略》,《春秋地理志》等。其中最著名的还是讽刺吴三桂卖国行径的七言歌行《圆圆曲》。诗一开头就直接进入主题: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宴。
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
“鼎湖”代指死去的皇帝(相传黄帝铸鼎于荆山,鼎成后乘龙升天,于是就把其处称为鼎湖),这里指崇祯皇帝朱由检在李自成进北京时自杀于煤山事。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打败李自成收复北京,并进而向西进军。他的全部军队都为崇祯穿上白色孝服。据说吴三桂本来是准备归顺李自成的,后听说其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一说是刘宗敏)掠去,一怒之下改变主意投靠满清,并引清兵入关攻李自成。“红颜流落非吾恋”是拟吴三桂的口气,说失去一个女人我并不在意,主要是逆贼李自成太荒淫腐败了。这是用反话讥刺吴三桂。吴三桂迅速扫平李自成起义军并占领其根据地(黄巾是汉末农民起义军,黑山是汉末农民军根据地,在此代指李自成)。祭奠完崇祯和其父吴襄后再和陈圆圆见面(吴三桂全家38口人全被李自成杀死。陈圆圆暂时下落不明,不是吴三桂不想见)。接下去大段诗叙述吴三桂娶陈圆圆的经过。陈圆圆原是苏州一个采莲女,后来成为名妓,还入宫当过宫女。从宫里出来成为贵戚家的歌妓,又被贵戚(崇祯帝田贵妃之父田弘遇)送给吴三桂。打败李自成后,吴三桂找到陈圆圆,举行了盛大的迎接仪式。以后陈圆圆伴随吴三桂远征云南,直到吴三桂称王称帝,享尽荣华富贵。诗中说: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
妻妾之类的事本不该和国家兴亡的事搅到一起,可是吴三桂这位“英雄”偏把美人摆到第一位,不惜让自己全家人被杀,使一个女人的名字留在历史上。这几句诗可谓讽刺入骨了。诗的最后借用吴王夫差沉湎酒色导致国破家亡的例子比喻吴三桂,讥刺他空做一场美梦,留下千古臭名。这首诗的内容也许不尽与史实相符,但诗是可以这样作的。吴三桂先是背叛国家,后又背叛清朝,是千古罪人,应该受到唾骂。
王士祯
继吴伟业之后最著名的诗人是王士祯。王士祯(公元1634一1711年),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人,官至刑部尚书。他的诗追求一种清新淡雅的风格,其七言绝句作得尤其好。我们看他一首《初春济南作》:
山郡逢春复乍晴,陂〔bēi杯〕塘分出几泉清。
郭边万户皆临水,雪后千峰半入城。
这是描写泉城济南的春色。陂塘即池塘。春天阴晴多变,此时突然放晴,阳光下的池塘里流出一股股清凉的泉水。济南素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杨”之称。春雪过后城南千佛山的山影映入城中,无处不赏心悦目。再读他《真州绝句》之一首: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真州即今江苏仪征。江岸住的多是渔民,到处点缀着疏疏的柳树和池塘。傍晚风平浪静,在深秋的红树林中热热闹闹地在买卖鲈鱼。这是渔米乡的景致,描绘得简洁利落,宁静中带出活气。王士祯还是一位诗歌理论家,他推崇唐诗,强调诗要清新明丽,语言含蓄,要有神韵。这就是有名的“神韵说”,有相当影响。
清初诗人还有号称“南施北宋”的施闰章和宋琬,又有查慎行、赵执信等,他们虽不是当时的第一流诗人,可也相当著名。
清中叶
清中叶(乾隆、嘉庆时代)是清王朝稳定发展的时期,学术上形成“乾嘉学派”,在考订、整理古籍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在小说创作上出现了伟大的小说《红楼梦》。诗歌创作也有不小的成绩,是诗人辈出的时代。
这里应该提一笔乾隆皇帝,因为他喜欢到处题诗,所谓“乾隆遗风”大家都熟悉。他曾说“平生结习最于诗”,最推崇杜甫,是个热烈的诗歌爱好者。晚年自称平生赋诗四万多首,仅就数量说,他可能是中国“第一”诗人。他的许多诗摆皇帝架子,无甚特色,因此文学史上从没有人提到他。其实,他有一部分诗是写得挺不错的。我们从 他的《过蒙古诸部落》中选几首读一下。其一:
识路牛羊不用牵,下来群饮碧溪边。
儿童骑马寻亡牯,只在东沟西谷边。
这是一幅黄昏牧归图,熟悉牧区生活的人都知道儿童骑马寻牛是常事,并且凭经验总能把牛找回来。其二:
小儿五岁会骑驼,乳饼为粮乐则那。
忽落轻莎翻得意,揶揄学父舞天魔。
小儿骑骆驼,嘴里吃着乳饼,高兴得不得了。有时偶尔掉下来落在软草上,他就势顽皮地学着父亲跳起天魔舞(蒙古舞名)来。写得活泼可爱,恰似一幅牧民风俗画。其三:
猎罢归来父子围,露沾秋草鹿初肥。
折杨共炙倾浑脱,醉趁孤鸿马上飞。
猎罢归来,升起篝火烤鲜肥的鹿肉,拿出皮制酒囊(浑脱)尽情一醉,然后翻身上马追逐孤鸿飞驰而去。这就把勇壮剽悍的蒙古民族性格和其特有的生活方式活画出来了。诗中散发出浓郁的草原气息,这是那些文弱书生写不出来的。
沈德潜
(公元1673—1769年)是乾隆年间影响较大的诗人。他字确士,号归愚,苏州人。他主张写古诗要以汉魏为准,写近体诗要以唐诗为准。他倡导“格调说”,即诗的内容要“温柔敦厚”,作诗要讲求格律、声调。按他的标准,他曾编选过《古诗源》、《唐诗别裁》等几部书,直到21世纪仍在印行。他在朝做官时和乾隆皇帝关系密切,是诗友。退休后,乾隆路过苏州时还召见过他。沈德潜有些小诗写得很新巧,如《过许州》:
到处陂塘决决流,垂杨百里罨〔yǎn掩〕平畴。
行人便觉须眉绿,一路蝉声过许州。
许州即今河南许昌。这样的夏景常见:池塘里流着清水(决决,流水声),垂柳罨覆着平野。到处一片翠绿,满眼都是生机,使人觉得仿佛胡须眉毛都被染绿了,一路蝉声伴你走过许州。这下联想象新奇,不落陈套,令人觉得新鲜而又贴切。他的五绝《晚晴》也颇有新意:
云开逗夕阳,水落穿浅土。
时见叱牛翁,一犁带残雨。
乌云拉开空隙透出夕阳,仍有稀稀落落的雨点落在地上,可见是一场小雨。老农仍在喝牛耕田,犁铧上仍带着残留的雨滴。这一首也是下联写得形象。沈德潜影响大的是他的诗说和他编的历代诗别裁集,自己没有特别有名的诗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