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九尾狐想必每个人都会想到封神演义中的商纣王的宠妃妲己吧,据说妲己是一只千年九尾狐经,因受命于女娲娘娘而离开自己修炼的轩辕坟,来到世间引诱纣王的!
但是这毕竟是神话传说,真正的九尾狐妖来历究竟是什么?最早记载的山海经九尾狐是上古神族是真的吗?
九尾狐,是中国古代神话中著名的神兽之一。《山海经》一书曰:“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它有着九条长长的尾巴和美丽的狐狸皮毛,被认为是神秘而强大的存在。然而,九尾狐并非一开始就是这样的存在。在山海经中,九尾狐被描述为上古神族。
据传,九尾狐最早是生活在昆仑之巅的神物。它们拥有超凡的能力,可以变化出任何形态,操纵自然力量。在上古时代,九尾狐被认为是天地的主宰者之一,负责维护大自然的平衡和秩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九尾狐逐渐堕落成为妖兽。据说,九尾狐曾经因为贪婪和野心而背叛了神界,与人类的战争结下了累累怨仇。这些罪行使得九尾狐被逐出了昆仑之巅,被迫在人间流浪。从此,九尾狐开始了它们长达数千年的漫长岁月,逐渐成为了人们闻之色变的妖怪。
其实九尾狐在先秦时期曾被视为瑞兽,但也有着食人的凶恶意象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九尾狐的祥瑞意义也有一定继承与发展,但其恶劣的一面也不断地被放大,最晚在北宋初期已被妖化了。
九尾狐堕落的原因有多种说法。有人认为,九尾狐是因为失去了信仰和敬畏之心,被邪恶的力量腐蚀所致。还有人说,这是因为九尾狐本身的属性和能量过于强大,导致它们无法掌控自己的力量,最终走向了毁灭之路。
总的来说,九尾狐是一个充满谜团和神秘的存在。无论是在古代文献还是现代文化中,九尾狐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相信随着科技和文明的不断进步,我们对九尾狐的认识和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刻。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䨼。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白虎通德论·封禅》记载:“德至鸟兽则凤皇翔,鸾鸟舞,麒麟臻,白虎到,狐九尾,白雉降,白鹿见,白鸟下。狐九尾何?狐死首丘,不忘本也,明安不忘危也。必九尾者也?九妃得其所,子孙繁息也。于尾者何?明后当盛也。”
▜华夏民族曾经将九尾狐封为信仰图腾,且在上古时期是和玉兔、三足金乌一样尊贵的存在,象征着无上的权利与地位。因为在上古时期,九尾狐便代表东方苍龙七宿中的“尾宿”。
然而到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人们将希望寄托给了九尾狐,全国各地为九尾狐建立了许多寺庙,人们期待和平安宁的到来。但是祈祷并不管用,于是人们开始质疑九尾狐的神力。
到了北周武帝时期,这种对九尾狐的厌恶,达到了顶峰。
根据《北史》记载,一日,郑州地方官员向朝廷献上一具九尾狐尸骨,借此讨好武帝,彰显在他的治理下政通人和,天下承平。但武帝一来不太信神灵,二来九尾狐的尸骨并非美好的寓意。九尾狐的形象便开始渐渐妖魔化。
到汉唐时期,造纸术的传播更加剧了狐被妖魔化这种情况,狐跌落神坛。直到明代小说《封神演义》将其和妖女妲己联系起来,九尾狐的形象便彻底陨落。】
<对于九尾狐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山海经》: 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山海经·南山经》。
说的是在青丘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狐狸却长着九条尾巴,叫声与婴儿啼哭相似,能吃人;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抵挡妖邪毒气。
而后有汉朝 《说文解字》中写道:狐,妖兽也,鬼所乘之。有三徳:其色中和,小前大後,死則丘首。说的是狐,妖兽,是鬼骑的怪兽。
狐有三徳:毛色中和,体形小前大后,死则头朝出生时的山丘,此三德象征着中庸之道,尊卑秩序,不忘本初。在先秦两汉狐都象征着祥瑞。
汉朝文献 《白虎通义》更是有记:必九尾者也?九妃得其所,子孙繁息也。九尾对应九妃,象征帝王子嗣绵延,皇权永固。九被视为最大阳数,本身带有生殖崇拜色彩。
从秦汉到唐朝对九尾狐的记载层出不穷,但此时民间对其描述也逐渐妖化,东晋《搜神记》中写道:狐者,先古之淫妇也,其名曰阿紫,化而为狐。
故其怪多自称阿紫。曾经夸赞九尾狐"太平则出而为瑞"的郭璞更是写道: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能知千里外事,善蛊魅,使人迷惑失智;千岁即与天通,为黑化九尾狐埋下了伏笔。
唐朝白居易在《古冢狐》写道:古冢狐,妖且老,化为妇人颜色好。何况褒妲之色善蛊惑,能丧人家覆人国。更是将妲己、褒姒比作妖狐。
而元朝话本《武王伐纣》也把妲己写为九尾狐化身 ,随后明朝《封神演义》将九尾狐荒淫残暴推上极致,将其形象彻底妖魔化。
现如今解读《山海经》,有一个论点是“其状如狐而九尾”,说的是长得像狐狸而尾巴有九节,并非是有九条尾巴,而“食者不蛊”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角度来看,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抵挡瘴气毒气的侵袭,是否也就意味着九尾狐的生长环境就是在充满热气瘴气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