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钱徵君少阳(一作送赵云卿)
盛唐 · 李白
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
春风馀几日,两鬓各成丝。
秉烛唯须饮,投竿也未迟。
如逢渭川(一作水)猎,犹可帝王师。
简括:
五言律诗 押支韵。此诗赠钱徵君,首章之酒,杨绿映春,春风馀几,鬓丝自成,写出暮春三月时之景象。次章言秉烛饮酌,逍遥自在,投竿垂钓,逸趣横生。末章则翻出新意,如逢渭川猎者,犹可辅佐帝王为师。情意深长,意蕴悠远。
翻译:
手握白玉杯美酒,陶醉在春意盎然的三月。
春风拂面虽然还剩几日,两鬓发丝已被岁月染。
夜秉烛火把酒喝个够,闲适垂钓也并不算晚。
如若碰上那渭川猎者,还可成为帝王之师展宏图。
评析:
“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这两句写暮春山间景象和酒的可爱。在春天的尾声,山间景色秀美,诗人独酌美酒,在这宁静的环境中,作者似乎在寻找着内心的平衡和宁静。
“春风馀几日,两鬓各成丝。”这两句描写了春天的短暂和人生的无常。春风虽然美好,但时间并不长,如同人生中的青春年华,转眼间就会过去。作者通过春风和山花的短暂与无常,暗示了自己在科举考试中的挫败感。
“秉烛唯须饮,投竿也未迟。”这两句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和寻求醉酒的逃避。秉烛夜饮,虽然可以暂时逃避现实,但作者也意识到这并非长久之计。投竿则可能有所收获,暗示他并未完全放弃希望。
“如逢渭川猎,犹可帝王师。”这两句是作者的想象和期望。他想象如果遇到明主,他仍有可能成为帝王的老师,这是他内心深处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此诗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以白描的手法写景抒情,通过客观的景物和主观的情感来烘托气氛,表现主题。同时,运用了对比、设问、暗示等手法,使诗歌内涵丰富,韵味深长。在意境渲染上,通过春风、杨柳、美酒等意象,构建出一个既宁静又有些许凄凉的氛围,体现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和未解的愁绪。
历史诗评:
《唐诗鉴赏辞典》:
此诗大致是作者晚年的作品。征君,指曾被朝廷征聘而不肯受职的隐士。钱少阳其时年已八十余,李白在另一首诗《赠潘侍御论钱少阳》中说他是“眉如松雪齐四皓”,对他很推重。这首赠诗,赞扬钱少阳年老而仍怀出仕建功的抱负,同时也反映了诗人晚年壮心不已的气概。
“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诗一上来就写“酒”,然后再交待时间,起势突兀。两句诗,画出主人公在风光明媚、景色秀丽的暮春季节独自饮酒的图景,设置了一个恬淡闲静的隐居氛围,紧扣住钱的征君身分。“三月”暮春,点明季节,为颔联写感慨作伏笔。
“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此联上承第二句。前句词意双关,既说春光将尽,余日无多;又暗示钱已风烛残年,这样,后面的嗟老感慨就一点不使人感到意外。第四句的“各成丝”,和杜甫《赠卫八处士》“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的“各已苍”词意相似,是说钱和自己的鬓发都已斑白,一个“各”字,不动声色地把两者联系起来。自此而下,诗意既是写人之志,又是述己之怀,浑然而不可分了。三、四二句抒发了由暮春和暮年触发的无限感慨,而感慨之余又怎么办呢?于是引出下面两句。“秉烛唯须饮,投竿也未迟。”第五句近承颔联,远接首句,诗意由古诗“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演化而来,带有更多的无可奈何、不得已饮酒避世的味道,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为后面写钱的抱负作铺垫。第六句和第五句相对,句意也相似,都是写典型的隐居生活,渲染及时寻求闲适之乐。更重要的是后句写水边钓鱼,牵引出诗末有关吕尚的典故,为诗歌最后出现高潮蓄势,这说明作者写诗是很重视呼应转折之法的。
尾联“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如果钱少阳也象吕尚一样,在垂钓的水边碰到思贤若渴的明君,也还能成为帝王之师,辅助国政,建立功勋。此处的“如”字和“犹”字很重要,说明收竿而起,从政立功还不是事实,而是一种设想愿望,是虚写,不是实指。唯其虚写,才合钱的征君身分,又表现出颂钱的诗旨。而在这背后,则隐藏着诗人暮年的雄心壮志。全诗款款写来,以暮春暮年蓄势,至此题旨全出,收得雄奇跌宕,令人回味不尽。
这首五律,不拘格律,颔联不对,首联却对仗。李白是不愿让自己豪放不羁的情思为严密的格律所束缚。正如清代赵翼所说:“盖才气豪迈,全以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绘者争长。然有对仗处仍自工丽,且工丽中别有一种英爽之气,溢出行墨之外。”(《瓯北诗话》)此诗任情而写,自然流畅,毫无滞涩之感;同时又含蓄蕴藉,余意深长,没有浅露平直的弊病,可以说在思致绵邈、音情顿挫之中透出豪放雄奇的气势,兼有古诗和律诗两方面的长处,是一首别具风格的好诗。
(吴小林)
典故投竿
相关人物郅恽
《昭明文选》卷四十二、三国魏·应休琏(璩)《与从弟苗君冑书》
「昔伊尹辍耕,郅恽投竿。」唐·李善注引《东观汉记》:「郅恽,字君章,汝南人也。郑次都隐于弋阳山中。恽即去,从次都止,渔钓甚娱,留数十日。恽喟然叹曰:『天生俊士,以为民也。鸟兽不可与同群,子从我为伊尹乎?将为许、巢而去尧、舜也?』次都曰:『吾年耄矣,安得从子?子勉正性命,勿劳神以害生。』告别而去。恽客于江夏,郡举孝廉为郎。」
典故渭川
同源典故
君王猎渭滨 吕公荣达 吕叟 吕叟钓 吕钓 周卜 垂渭水纶 垂纶渭川 垂钓 太傅翊周 太公屠钓 屠钓 屠饭 得熊罴 朝歌屠叟 朝歌鼓刀叟 水滨老 渭上叟 渭上钓人 渭川人 渭川叟 渭川图 渭川垂钓 渭川熊 渭川老 渭川遇主 渭川遗老 渭曲 渭水垂纶 渭水钓 渭滨 渭滨叟 渭滨器 渭钓 渭阳人 溪石 溪磻 熊罴 熊罴兆 熊虎周郊卜 猎卜非熊 猎渭 磻溪独钓 磻溪入钓 磻溪叟 磻溪未遇 磻溪钓 磻溪 经纶钓 莘渭擅耕鱼 起钓屠 钓人不钓鱼 钓叟值周王 钓周 钓国 钓渭 钓玉 钓璜 钓磻溪 钓筑 钓翁王者师 钓鱼人 非熊 非熊兆 非熊入梦 非熊梦 非熊罴 非熊老子 非熊远 非罴 飞熊兆 鱼钓终渭川
相关人物吕尚(姜太公) 周文王
参考典故梦傅野 太公望
《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477~
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引谯周曰:「姓姜,名牙。炎帝之裔,伯夷之后,掌四岳有功,封之于吕,子孙从其封姓,尚其后也。」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营丘在青州临淄北百步外城中。」
《韩诗外传》卷七~282~
吕望行年五十,卖食棘津,年七十,屠于朝歌,九十乃为天子师,则遇文王也。
《水经注疏》卷十七〈渭水上〉~55~
渭水之右,磻溪水注之。水出南山兹谷,乘高激流,注于溪中。溪中有泉,谓之兹泉,泉水潭积,自成渊渚,即《吕氏春秋》所谓太公钓兹泉也。今人谓之凡谷,石壁深高,幽隍邃密,林障秀阻,人迹罕交,东南隅有石室,盖太公所居也。水次平石钓处,即太公垂钓之所也。其投竿跽饵,两膝遗迹犹存,是有磻溪之称也。其水清泠神异,北流十二里,注于渭,北去维堆城七十里。
《昭明文选》卷三十七晋·羊叔子(祜)《让开府表》
「假令有遗德于板筑之下,有隐才于屠钓之间。」唐·李善注:「《尉缭子》曰:『太公屠牛朝歌。』《史记》曰:『太公望吕尚以渔钓奸周西伯。』」
《宋书》卷二十七〈符瑞志上〉
季历之兄曰太伯,知天命在昌,适越终身不反。弟仲雍从之,故季历为嗣以及昌。昌为西伯,作邑于丰。文王之妃曰太姒,梦商庭生棘,太子发植梓树于阙间,化为松柏棫柞。以告文王,文王币告群臣,与发并拜告梦。季秋之甲子,赤爵衔书及丰,止于昌户,昌拜稽首受之。其文要曰:「姬昌,苍帝子,亡殷者纣王。」将畋,史遍卜之,曰:「将大获,非熊非罴,天遗汝师以佐昌。臣太祖史畴为禹卜畋,得皋陶。其兆如此。」王至于磻溪之水,吕尚钓于涯,王下趋拜曰:「望公七年,乃今见光景于斯。」尚立变名答曰:「望钓得玉璜,其文要曰:『姬受命,昌来提,撰尔雒钤报在齐。』」
简释
傅野:喻贤士在野。唐杜甫《秋日荆南述怀》:“贤非梦傅野,隐类凿颜坯。”
朝歌屠叟:喻未被赏识的贤德之士。唐李白《梁甫吟》:“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
钓璜:指贤才将遇明主。唐钱起《晚出青门望终南别业》:“宁心鸣凤日,却意钓璜初。”
非熊:指扶持国政之相。唐元稹《有鸟二十章》:“文王长在苑中猎,何日非熊休卖屠?”
典故帝王师
同源典故
一编圮下 一编圯下 一编书 一编书是帝王师 传书黄石 取履 取履桥 圮上履 圮上书 圮桥履坠 圮桥屦 圮桥书 圮桥进履 圯上 圯上一编 圯上一编书 圯上人 圯上家传 圯桥书 圯桥石杳 圯桥进履 圯编 堕履 堕屦 失却老仙期 子房取鞋 师黄石 文成履 桥下受书 桥下书曾受 桥边黄石 桥头遗书 为人取履 石公 谷城公 素书黄石 老人书一编 老人书编 老人桥上迹 老人遗履 谷城公 谷城文 谷城翁 跪履 黄公 黄公略 黄石 黄石三略 黄石传书 黄石履 黄石推贤 黄石书 黄石策 黄石老 黄石术
相关人物张良
《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2034~
良尝閒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彊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简释
取履:指尊老受教。宋陆游《霜天杂兴》:“毂城黄石今安在,取履犹思效子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