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辰再次醒来,成了一个婴儿,还好,这次不再是什么荒郊野外,而是一个富贵人家,北辰心情大好。
不过过着过着咋感觉那么不对劲呢!
他爹叫贾代善,贾代善?红楼!荣国府!好样的。
这真的的一条绳上的蚂蚱,逃不了,只能上了,不过既然自己是嫡长子,那操作空间就大了,没听说长兄如父吗!
弟弟们,接受来自哥哥的爱吧!
满月宴过后,北辰被抱到祖母身边教养,对此,北辰也挺无语的,自己这是代替了贾赦啊!
北辰此世取名贾谨,贾母如今只有贾谨(此世界称贾谨)一个孩子,所以隔三差五就来看望贾谨。
但是很快贾母就没有这个心思了,因为贾谨的老爹贾代善的姨娘在贾母忙着关心儿子的时候成功将贾代善勾走,并且怀有身孕,因此贾母忙着后院的事,来看贾谨的时间就少了。
直到贾母又有身孕,生了第二个儿子,贾母更是将母爱都给了在自己身边教养的二儿子贾赦,更是不会来关心贾谨了,贾谨对此无所谓。
贾谨自从一岁以后便展现了读书方面绝佳的天赋,引得贾代善高兴不已,亲自将贾谨接到前院教养。
贾家已武起家,靠军功封公,但是现在是和平时期,不再是乱世,武将的地位就没有文官那么高了,贾代善已经准备让自己的下一代从文,如今大儿子有这般天赋,可谓是甚合他的心意。
贾谨不负所望,两岁启蒙,四岁正式入学堂,十岁考中童生,十三秀才,十六举人,十七高中状元。
在贾谨六岁的时候,贾谨的祖母去世了,压在贾母身上的大山消失了,贾代善因为早年在战场上受伤,身上暗伤无数,所以身体每况愈下,借着母亲逝世辞官回家休养,不过贾家爵位,贾代善还在还在,也没人敢小瞧贾家。
在贾谨考中状元之前,皇帝曾想要贾谨做太子的伴读,不过被贾代善婉拒了,贾代善自己是皇帝的人,所以贾家无忧,下一代有贾谨在,就算新皇登基,贾家不掌兵权,只要不过分,新皇也不会拿贾家开刀,贾家自然也不会败落。
所以不掺和皇位之争最好,贾家已经有了一次从龙之功,再来一次,皇帝该容不下了。
而且谁也不能保证太子就一定会登基,要是太子不能登基,就轮到贾家倒霉了。
荣国府,前院正院荣禧堂
贾代善大郎,如今你已经高中状元了,挑个好日子将楼家姑娘迎进府吧!
北辰此事父亲做主就好,儿没有意见。
贾谨十岁的时候就和户部侍郎家的嫡长女定了亲,这也是看在贾谨将来从文,而且天赋不凡,前途无量,而且贾代善在家荣养不掌兵权,要不然,贾家想和清流文官结亲,难度可不小,毕竟皇家最忌讳文武联合。
三月初三,吉日,贾谨成亲,将新娘子风风光光娶进门。
婚后三日,贾谨外放雍州为知州,从五品,这不仅是皇帝所愿,也是贾谨所愿,别说什么非翰林不入内阁,那入内阁还不是皇帝一句话的事,公认的又不是法律明文规定,君不见前任状元还在翰林院坐冷板凳吗。
贾谨这样被外放出去的反而是入了皇帝的眼的,如果将来贾谨做出成绩,被调回京是早晚的事,而且一回来就是高官。
贾代善既然决定出去了,就好好做事,京中有为父看着。
北辰父亲保重。
贾代善去后院和你母亲告别吧
北辰是,父亲。
这些年贾母的心思都在贾赦几人身上,对贾谨越加淡漠,连带着贾谨新入门的媳妇也不满,新婚第二天就去跟前站规矩,不过被贾谨阻止了,他可不是贾赦那个愚孝的。
既然是自己娶回来的,那自然是要护着的,这些年由于贾谨不听贾母的话,贾母对这个大儿子越发不满,不过也只能不满,有贾代善压着,她也做不了什么。
来到后院,和贾母简单说了几句,贾谨便回自己的院子了。
北辰晚娘,你收拾得如何了?
楼晚书都差不多了,就等出发了。
北辰嗯,这几天辛苦晚娘了。
楼晚书不幸苦,有相公护着,我也没吃苦。
楼晚书知道丈夫的言外之意,无外乎自己嫁进来这几天被婆婆叫去立规矩,为难,不过每次都才刚开始,丈夫就来了,她属实没吃啥苦头。
第二日,贾谨夫妻俩去了楼家告别,这一去好几年都回不来,楼晚书还是第一次离开父母这么久,自然要好好告别。
第三日,夫妻俩告别父母,贾谨带着妻子前往雍州赴任,贾母也想过以尽孝的名义将楼晚书留下来,给夫妻俩添堵,不过被贾代善阻止了,他还在呢,这个家轮不到贾母做主。
雍州在大周边境,也是边疆将士的粮草的主要来源地,一旦开战,雍州便要进入战备状态,随时招兵补足兵力,还要保证粮草供应。
大周和狄戎已经上一次发生大战还是在皇帝刚刚登基的时候,可惜战败了,皇帝也因此消沉了一段时间,如今狄戎又有动作,虽然不至于现在就攻打,但是大战是难免的,并且估计没几年了,毕竟大周虽然败了,但是狄戎也没有占到什么便宜,照样损失惨重,需要时间恢复。
雍州地理位置至关重要,再加上雍州已经大旱两年了,粮食都是从南方调派的,皇帝让贾谨来雍州,是一个机缘,雍州好了,贾谨前途无量,雍州治不好,贾谨就要坐冷板凳,再无升迁之机。
赶路一个月,贾谨才带着妻子到了雍正知州州衙,花了半个月时间和前任知州做好交接,送走前任知州,贾谨开始了自己的工作。
首先就是要了解雍州的地势地理,水系水脉,要治旱,水是关键,必定要引水,不过如何引水是个大问题,如何在百姓吃不饱,粮食歉收甚至于没有的情况下让百姓心甘情愿去挖沟渠,引水治田。
还要恢复当地的经济,人口,民生,贾谨一时间忙得不得了,还要出去实地考察,有时候接着半个月都回不了州衙。
一年时间,贾谨和熟悉当地水利环境的官员规划好水渠,又和当地大族合作,大族出钱出粮,百姓种植适合当地的种植的水果,粮食,大族在将这些水果,粮食拿到外地去卖,所得利润那些大族占四成,百姓占三成,官府占三成,如此既能顺利治旱又能改善民生,当地世家大族还能获利,三方共赢。
幸好雍州有多条江水,虽然不如长江黄河,但是供应雍州还是可以的,而且其中有几条是黄河支流,不用担心枯竭,至少目前不用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