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一些诸侯王因不满平胜王的统治,从而发动起义。
平胜王派军队镇压,不到半个月,所有敢起义的诸侯都被消灭了。剩下的也都闻风丧胆,不敢起义,但也慢慢结合力量,为后来的十六国之乱,护平军运动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平胜王的统治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仿佛只需一个导火线,就会发生一场大战。
蜀秦国也趁乱起兵入侵川蜀,但被平胜王揍惨了,首都差点儿没被攻陷。
而被平胜王所灭的诸侯国有近20个。(平顺帝时期一共有11个,平谐帝时有17个,平常胜王时增至35个,平炎帝时除国至29个)其中,楚,梁,蜀,魏四国残余势力与齐,陈,晋,吴,燕五国的力量逐渐聚集在一起。
如果平胜王再继续昏庸,恐怕连神也无法挽救平朝。
然而,人都是这样,不到最后一刻是不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平胜王亦是如此。
公元前369年五月,刘氏皇族之戚乌乡侯刘景生在洛阳皇宫内拔刀自杀,时年二十七岁。
怎么回事儿呢?这事儿得追溯到之前平炎帝在位的时候。
公元前393年三月,乌乡侯在长安城闲逛,见两个高贵人士欺压百姓,非常生气。
就将此二人重杖二十,将其中一个人的耳朵割了下来,又将另一个人的鼻子砍了下来,让此二人非常怨恨。
原来,这二人分别叫王夏和梁翰,是后庭有名的宦官,也是人见人烦的奸臣。
他们两个多次被平炎帝排斥,却与平胜王非常要好,他们两个是平胜王的老师。他们两个非常想报仇,但当时因为乌乡侯的身份,只好作罢。
(乌乡侯,本名刘景生,字忠实,为平炎帝之弟,被封为乌乡侯。)
但现在不同了,因为平炎帝已死。而且平胜王对乌乡侯的感觉也不好,而乌乡侯又多次得罪平胜王。
一次,因为武商国要山海关以外的所有平朝领土,平胜王答应了这个丧权辱国的协议,引发了诸多大臣的不满。
乌乡侯就是因为这事儿与平胜王爆发了矛盾。
乌乡侯走后,王夏与梁翰就告诉平胜王说乌乡侯要造反。于是平胜王就将乌乡侯宣上了殿,乌乡侯觉得事情不对劲,但又说不出来,只好去了。
平胜王与乌乡侯问话,但谈到刚刚二人说的话时,二人又一次爆发了冲突。平胜王想趁机除掉乌乡侯,便赐予乌乡侯一把刀,让他自尽。乌乡侯此时已对大平再无希望。
乌乡侯:“陛下,你马上就要变成亡国之君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啊!”说完,便拔刀自杀了。
大臣于荣在大殿里大骂平胜王,被腰斩。
后来太师姜叔商见平胜王大量屠杀忠良,忍不住破口大骂道:“你,你这个昏君!你残害忠良,你不会有好结果的!你被商贼迷惑了双眼,你真的无可救药,昏君!”
平胜王再次发怒:“给朕把姜叔商砍了!”
姜叔商:“好你个昏君!杀宰相,宰大臣,灭诸侯!如今连我这个太师你也要杀?!好……不用你杀我……我自己来!”
说完,他便向旁边儿的柱子上撞去,顿时头破血流,直挺挺的倒在了地上,嘴上依旧不停的说:“我死也不会放过你……”
平胜王最终疯了:“好啊!全都反了!!!一个个的!接下来该不会是大起义了吧?!哈哈哈!!”
果然,公元前367年年末,在平胜王的残暴统治之下,使人民忍无可忍,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在襄阳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个名为李天的人,他看到了平胜王的残酷;看到了人民的艰苦;看到了奸官的贪婪,他发布檄文,指责宦官当政,纲纪紊乱,贿赂公行,并宣称要“洗涤后平”,为民除害。
他将当地的恶霸和官吏处斩,深受民众拥护,队伍迅速扩大到26万人。
公元前366年初,李天在襄阳斩杀了城管,自立为王,并发出口号:
“苍天已死,大平已亡!国将不国,蓝巾当立!”
起义军共有26万人,他们头戴蓝巾,又称“蓝巾军”,李天领导的起义也称“蓝巾起义”。
蓝巾起义爆发后,全国各地也纷纷起义。
长安王刘浩,荆州太守刘奕辰,陈王张克,楚王王苏,四川王陈建空起兵反平,平胜王紧忙派出50万大军进行镇压。
这50万,一路从长安出兵5万,一路武商国出兵20万,一路从蓟县出兵14万,一路从西域出兵11万,分别镇压各路起义军。
辽西王刘才章率领黄马军偷袭蓟县,直接切断了平朝的后路。
西域诸国受够了平胜王的残暴统治,都拒绝出兵,自立为王,侵犯中原土地。
蓝巾军在庞涓的指挥下,在咸阳击溃平军主力,起义军围困洛阳,平胜王被部下杀害,在位21年,时年36岁。
洛阳城被攻破,后平就此结束了长达129年的历史。
后平(公元前496年~公元前367年),共四位皇帝,国祚129年。
所谓勤俭兴邦,奢侈亡国。
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