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后的第一场旅行,是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四川。我对四川的印象还停留在“它是个盆地”或是“它发生过一场灾难性地震。”六天的时间较为紧迫,我们的首选自然是成都。
这几年倒是老听《成都》这首歌,自然而然对我也有一定的吸引力,谁不想去成都的街头走走,谁又不想去玉林路转转。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蜀汉王朝曾建设锦官城来保护蜀锦生产,因此声名远扬,锦官城说的便是成都。
疫情三年的封控没有出过门,以至于让我在出发那天有点恍惚,甚至有点紧张,是高兴?激动?我说不清。也许在飞机起飞升上天空的那一刻,我才真正的觉得我出门了,我需要去释放一下。
虽说处在了交通发达的时代,人们早习惯了与时间赛跑。高铁、飞机大大节省了时间。但我们从上午出发,光是去机场以及登机转机,最后到达目的地,也已是傍晚时分。
机场是最不缺人流量的地方。在信息化的快餐时代,我们最擅长且最经常的,应该就是伪装自己、不善言辞。机场里,人们行色匆匆,各怀心事,步伐快的一致。而我也未来得及看一次成都的日落,也便匆匆去往了酒店。
虽说错过了日落,但我感受到了成都道路上的车水马龙和独属于成都的“夜生活”。在酒店简单收拾过后,迫不及待出门觅食。即使已经9点多钟,但这些丝毫不影响成都它独有的节奏。路上,车辆来来往往,灯光闪烁,川流不息。街边,人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烧烤、啤酒、小龙虾必不可少。他们杯酒言欢,诉说着往日的故事,随后又笑笑说“往事不可追,来日犹可期。”
我们随便找了街头一家餐馆,店内人潮不断,生意繁忙,老板热情的招应着。本来到四川,最不应错过的就是麻辣,无奈我们吃不了 ,点了几个为数不多的清淡菜,想着填饱一下肚子就得了,然而厨师并没有让我的味蕾失望,虽然清淡但不缺滋味,也并没有重油重盐,保持着食材最原本的味道。现在依然记忆犹新的是一道炖青笋,乍一听,觉得没滋没味,我第一眼看到它也是这么想的,汤底大部分就是清水的颜色,漂着一点油花,笋切的块也不小,我对它属实不报期待,但它着实令我吃了一惊,“鲜”体现的淋漓尽致。我这才意识到“麻辣”不过是四川美味的其中之一罢了。就着几个菜 ,干了两碗米饭,吃的非常满足,是我的最高评价。到四川的第一天 ,被它的美食拿捏了。
走出餐馆,走在路边,晚风拂过,没有了白日的燥热,多了些清爽。我们溜溜达达,路过的街边依然热闹。作为全国经济排名第四的城市,成都并没有让我觉得节奏很赶,感觉它不慌不忙,感觉它年轻有活力,感觉它放慢了脚步 给足了人们时间和耐心。
晚风在夜市的烟火气中长歌纵酒,我喜欢成都的街边一角,也向往这朝朝暮暮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