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际,正值一个从寒冷向炎热的气候转换周期。当时明朝政府对百姓的剥削严重,一边大肆搜刮财富,一边又挥霍无度。
广州一带在十月就开始飘雪,导致庄稼收成遭到极大的破坏。明朝后期财政已所剩无几,朝廷内阁大臣甚至向皇帝借钱。
而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发现如今的家乡已不再适宜居住,纷纷向内地觊觎。明朝还不断遭受饥 荒、起义以及北方游牧民族的入 侵。
这一切使得明朝人口暴 跌,最高峰时曾达到7185万人口,等到清朝建立之初,仅剩下1400万人,仅相当于一个上海市的人口。
在清朝建立初期,人口问题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挑战。
毕竟在一个数量为1400万的人口中,老弱病残的人占了很大一部分。
青壮年人口,也就是国家的主要劳动力和生产力,严重缺乏。这直接影响到了国家财 政收入、国 防实力以及整体国力,使清朝在建立初期面临严重的国力衰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清朝的统治者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政 策措施以刺激人口数量的增长。顺治皇帝树立在位初期便深谙这一点的重要性。
为了催生人口增长,他引用了许多过去的实践。其中包括降低结婚的年龄,提倡一夫多妻制度,以及为生育多子的家庭给予税收优惠。
而这些措施的效果并不非常显著。它们并未能立即带来显著的人口增长。在雍正皇帝执政期间,国家的人口增长才出现了显著的提升。
这种情况的出现有许多原因,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在清朝建立之初,国家内外充满了各种危机。
在建立初期的清朝,如何巩固统治权是最迫切、也是最为重要的问题。顺治皇帝在位时,清朝面临着来自多方的威胁。
准格尔部族、沙俄以及国内的藩王不断发动战争,使得清朝无暇顾及经济和民生的发展。因此,尽管人口政策已经出台,但其效果并不如预期,在雍正年间人口才逐渐增长。
而在战 争期间,大量青壮年被征调入伍,或葬身沙场,更无力成家生子。
等到雍正登基,国内外形势略有稳定,清朝统治者才得以大力推动人口政策。雍正强推“摊丁入亩”制度,面对来自各方势力的压力。
他采取强硬手段,不让任何人阻挠这项政策。在这一政策推行之下,清朝人口得以快速增长。到乾隆时期,人口总数已达到1.4亿之多。
但是人口快速增长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再加上以传统的小麦、稻米为主食的中国,这两种粮食作物对环境要求较高,产量波动也大,不易储存。稻米和面食容易变质腐坏,严重制约了人口的进一步增长。
万历年间,随着欧洲白人殖民者的贸易船队,马铃薯传入中国。起初明朝政府没有重视这种新的作物。
而清朝统治者意识到马铃薯的优点,在土地贫瘠的陕西、内蒙等地区大力推广种植,提高了粮食产量。
他们还改革了赋税制度,确立马铃薯作为合法口粮。另外还请了许多厨师研究马铃薯的烹饪方法,使其更容易为百姓接受。
在这些举措之下,马铃薯在中国广泛种植,成为促进人口增长的重要作物。
到了清朝末期,中国人口由康熙时期的1.4亿激增至4亿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