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中国民间神话传说
本书标签: 古代  半文言文 

第十一卷(中国创造世界之神)

中国民间神话传说

帝尧颂

汪锡亮

粤若稽古,鸿蒙初辟,乾坤始奠,华夏之邦,肇基伊始。当是时也,帝尧降世,膺受天命,以其卓荦之德、睿圣之智,君临天下,启文明之曙光,开太平之盛景,其勋业昭昭,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炳耀千秋而不衰。

帝尧,名放勋,乃帝喾之圣子也。其诞生之际,祥光满室,瑞彩盈庭,赤虹绕室,异香馥郁,若有天兆,示其将肩荷匡世之重任,抚宁兆民于宇内。自龆龀之年,尧便崭露非凡之慧质,性纯善而仁厚,心怀悲悯,视万物皆为一体,于族中长辈,恭顺有加,问安侍膳,礼敬无违;与同伴嬉游,友爱和乐,扶危济困,不矜不伐。其言也善,其行也端,一举一动,皆合于礼义,尽显大德之风范,是以族众咸爱敬之,誉声远播。

及尧践祚,天下初定,然乱象犹存,百废待兴。时洪水滔天,泛滥于九州,浩浩汤汤,怀山襄陵,民之田庐,悉为淹没,百姓流离失所,辗转沟壑,饿殍遍野,哭声震地。尧见此惨状,忧心如焚,食不甘味,寝不安席,深知治水乃拯民于水火之第一要务。于是广辟贤路,博采众议,遍访天下之能士,以求治水良才。经群臣举荐,乃命鲧司治水之职。鲧受命之后,殚精竭虑,以堵截之法为策,筑堤围堰,欲障洪水之泛滥。然洪水之势,汹涌狂暴,奔腾呼啸,如猛兽之出柙,所筑堤坝,屡筑屡溃,功败垂成。治水九载,成效甚微,水患依然肆虐,民困未得稍解。

尧虽见治水未竟全功,然未迁怒于鲧,反自省其用人之策,深思治水之良图。继而纳众人之谏言,启用鲧之子禹,委以治水重任。禹感尧之信任,矢志不渝,承继父志,且鉴其父之失,改弦更张,以疏导之法为要,凿山开渠,浚川导河,使洪水东流入海。其治水之艰辛,难以言表,栉风沐雨,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入。尧于朝中,心系治水之事,常遣使者,探问治水之进展,为禹提供人力、物力之援,遇有疑难,悉心指导,共谋良策。禹终不负所望,历十三载之艰苦卓绝,平治水土,使洪水归道,九州攸同,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尧之用人,不拘一格,且能明察秋毫,因势利导,其领导之智慧,于此可见一斑。

尧既平水患,又念及国之根本,在于农业。农者,民生之基,国之命脉也。为使百姓知天时,顺农时,不误耕耘之节,尧命羲和、羲仲、和仲、和叔等贤能之士,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以定历法。诸贤朝夕观测,历经寒暑,详考日月星辰之运行轨迹,究四时变化之规律,终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之节令,将一岁划分为三百六十五日又四分之一,使百姓依此安排农事,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皆能适时而动。自此,农桑兴盛,仓廪充实,百姓衣食渐丰,生活日臻富足,国家亦根基稳固,繁荣之象渐显。

于朝政之上,尧殚精竭虑,志在建立公正清明之社会秩序。为广纳民意,畅达民情,特立诽谤之木,植于通衢要道之旁。此木者,非为饰观,乃为民设也。无论贵贱贫富,凡有对朝政之建言,或对时弊之针砭,皆可书于其上,直言无隐。尧每日必遣人观之,详察百姓之诉求,以之为施政之参考。又设敢谏之鼓,置于朝堂之外,若有臣民对国家大事有异议,或有良谋善策,皆可击鼓求见。尧闻鼓音,必亲自接见,虚怀若谷,倾听其言,无论忠言逆耳,皆欣然受之,从不以龙颜之怒而拒谏。由是,朝野上下,言路大开,贤能之士,皆踊跃建言,朝堂之上,洋溢民主之氛围,政令之颁,多合于民心,顺乎民意,国家治理,蒸蒸日上。

尧深知,国之兴衰,系于人才。故其秉持选贤任能之宏旨,唯才是举,不论出身贵贱,门第高低。凡闻有贤能之士,必不辞辛劳,亲往察访。其于选拔官员之时,尤为注重德才兼备,以为德乃立身之本,才为济世之具,唯有德才兼具者,方能造福百姓,安邦定国。于是,广揽天下英才,任用舜、禹、皋陶、契、后稷等一大批贤能之士,使之各居其位,各司其职。舜以孝悌闻名于世,德行高洁,尧察其贤,先以二女娥皇、女英妻之,观其齐家之能;又委以诸事,试其治国之才。舜于诸事之中,皆处置得宜,有条不紊,尽显其非凡之智与卓越之才。禹治水有功,且为人勤勉,忠诚不二,尧任其为司空,主平水土,兼理百工。皋陶明于五刑,以法治国,使民知敬畏,社会井然有序,尧用其为大理,掌司法之权。契善教化,使百姓知礼义,明人伦,尧命其为司徒,司教化之事。后稷精于农事,教民稼穑,使百姓丰衣足食,尧封其为农官,主管农业。此诸贤能,各展其长,相辅相成,共同辅弼尧帝,治理天下,使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而尧之选舜,尤为后世所称道。舜本生于贫寒之家,父顽母嚚,弟傲,然舜以孝悌之行,感化家人,其德望日隆,名闻于乡闾。尧闻舜之贤,决意对其进行全面考察。先嫁二女于舜,以观其齐家之德。舜以礼相待,夫妻和睦,举案齐眉,二女皆敬服之。又使舜参与各种政务,如接待四方宾客,处理部落纷争,治理地方事务等。舜皆应对自如,举措得当,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与应变智慧。历经多年之考察,尧见舜德才兼备,堪当大任,遂毅然决定,将帝位禅让于舜。此禅让之举,开中国历史“公天下”之先河,不以天下为一家一姓之私产,而以天下苍生之福祉为重,以贤能者居之,其胸怀之宽广,品德之高尚,令人敬仰。

尧之一生,克勤克俭,生活至为简朴。其居处之宫殿,质朴无华,墙垣未经粉饰,梁柱未经雕琢,仅能蔽风雨而已。所服之衣,皆为粗布麻衣,无锦绣之华,无绮罗之丽。所食之膳,不过粗茶淡饭,蔬果粟米,无珍馐之享,无异味之尝。然其于百姓之疾苦,关怀备至,如父母之爱子。每闻百姓有灾荒饥馑,或遭疫病侵袭,必心急如焚,即刻遣人运送救济物资,亲赴灾区,慰问百姓,抚慰其心,解其燃眉之急。其仁德之举,如春风化雨,润泽万物,百姓感其恩,戴其德,尊之为“圣尧”。

尧在位七十载,兢兢业业,夙兴夜寐,以其圣德与睿智,将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风俗淳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之景象。其功绩之伟大,不仅在于治国理政之卓越成就,更在于为后世树立了崇高的道德楷模。其仁德之心,如日月之辉,普照大地;其智慧之明,如灯塔之光,指引航程;其谦逊之怀,如江海之纳百川;其公正之治,如天平之衡万物。此诸美德,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重要源泉,激励着后世子孙,世代传承,为实现国家之昌盛、社会之和谐而不懈奋斗。

及尧年老体衰,自知精力渐衰,难以胜任天下之重任。然其以天下为公之心,坚定不移,遂毅然将帝位禅让于舜,完成权力之平稳交接。退位之后,尧虽居幕后,然心系国家之发展,情牵百姓之生活。常与百姓交游,倾听其心声,了解民间之疾苦,为舜之执政,提供诸多宝贵之建议。舜亦对尧敬重有加,每遇大事,必亲往请教,谨遵尧之教诲。终,尧于百姓之爱戴与敬仰中,安然离世,享年一百有一十八岁。

尧之故事,如璀璨明珠,镶嵌于中华民族之历史长河,光芒万丈,永不磨灭。其圣德与功绩,铭刻于华夏儿女之心,成为中华民族永恒之精神财富,激励着后世之人,追慕先贤,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而砥砺前行。

上一章 第十章(中国创造世界之神) 中国民间神话传说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