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主府中的钱财,上官芷一直用于支持西北吴白起所带军队。
茶楼。
其实她一直知道,苏容卿怕苏家重蹈上一世覆辙,但她一直没有挑明,如今是时候给出承诺了。
不过,先要取得李川的承诺。
李川安排好一切,立即来赴约。
李川“阿芷。”
上官芷倒茶:“今日我寻殿下,只为一个承诺。”
李川“你说。”
上官芷“殿下应当知道,我同苏容卿自小青梅竹马,我希望殿下答应我,日后无论发生何事,苏氏一族都能平安。”
好不容易去见一面,结果她提的是关于另一个人的事,李川心底自然不喜。
李川“只要苏家不越界,我可以答应。”
上官芷“谢谢殿下。”
李川直直望着她:“阿芷,你就这么喜欢苏容卿吗?”
上官芷“殿下,阿芷虽出身上官家,却是重情义之人,我只想保护家人,保护朋友。”
李川“好。”
这是她第一次郑重的求他。他怎可能不答应。
——
对于皇帝而言,内有世家掌权,外有敌国滋扰,若是能够组建一支真正属于皇家的军队,北伐戎狄,南修水患,方可保大夏安定。尽管皇帝所说的宏图伟业确实令人心动,但裴文宣深知他身体不容乐观,之所以会突然说这么多,为的就是让他清楚自己背靠寒族,唯有扶持肃王才是最终归宿。
上一世,李川虽削弱世家,但因她的缘故,只是让上官家退回悠州。
如今崔玉郎帮着柔妃做事,已是众所周知,而裴文宣也是柔妃既试探又想重用之人。柔妃召裴文宣入督察司,委婉暗示裴文宣动了王厚文,算是给她招惹了大麻烦,可裴文宣直言柔妃此举正是树立威望,为肃王收揽人才的好机会。
此言中了柔妃的心思,便交给裴文宣一张名单,想让他安排几位世家子弟中举,并强调这些人未入族谱,顶多算是有些关系。可裴文宣深知所谓不过就是金钱来往,所以他提醒柔妃要想清楚,究竟是筹谋得一笔钱在后宫颐养天年,还是想要将肃王送上皇帝的位置。
虽然今年科举格外隆重,但因有裴文宣作为主考官,若有人意图从中做手脚就得多了份掂量。从登记考生名单到阅卷完毕,再到考生在皇帝面前殿试,直至科举放榜,整个流程下来,柔妃在朝中累积不少“肃王党”,同以前的寒门聚集一起,渐成一股不可小觑的势力。
眼看着就要到秋后问斩时节,众世家纷纷开始行动。
而上官芷受世家所托,阻止柔妃计策。
朝堂之上,上官芷先领来陈厚照同柔妃当面对峙,
面对陈厚照的指控,柔妃惊慌失措,大呼冤枉。紧接着,第二批受害人上殿呈交有关柔妃的罪行,他们都是被柔妃逼着放弃告状的受害者,同样七大姓也拿出柔妃索要钱财的证据,彻底坐实她贪污受贿、徇私枉法、蓄意杀人以及陷害忠良等数罪。
她及时提议将柔妃收押彻查,依律问罪,其他人纷纷应声跪下附议。从柔妃得罪过的世家,再到普通寒门学子,皇帝看着跪了一地的人,不得不将目光看向唯独站着的两人,一是裴文宣,二是苏容卿。可眼下这种情况,纵然苏容卿有天大本事都无能为力,他和裴文宣在最后时刻跪下附议,令皇帝找不到任何借口力保柔妃。
见皇帝犹豫,她只好再次表率,一国之君身系万民,理应作为表率,不当徇私,不当枉法,就算如何偏爱柔妃娘娘,也不应该为了一个女人,毁了数百位学子忠良应得的公正,毁了大夏朝纲。最终,皇帝不得不下令把柔妃关入大牢,交由督察司处置。
扳倒柔妃,上官芷并未觉得喜悦,她其实不喜欢权势斗争。
苏容卿跟上她同裴文宣:“郡主。”
上官芷“苏大人。”
苏容卿关切出声:“郡主面色不太好。”
上官芷“许是昨日没休息好。”
裴文宣揽住她:“苏大人,我的夫人我自己会关心。”
明白此时不便同她多说,苏容卿压下心底的失落,目送两人走远。
裴文宣“不管怎么样,我都会一直陪着你。”
上官芷“我知道,我只是觉得可悲,因为出身就成了柔妃作恶的理由。”
世家与寒门被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只为大夏朝堂的安稳,是她想要的。
裴文宣“郡主想要达成的,臣会陪你一起完成。”
御书房内,皇帝痛骂柔妃目光短浅,为了几两碎银毁了自己半辈子的心血。柔妃苦苦哀求皇帝救自己,可那么多人联手要她死,而她在朝廷没有根基,得罪了世家,又没有寒族敢出头,今日之事传出去,天下人必定对她口诛笔伐。
所以皇帝告诉柔妃唯一能做的,就是在适当时机留下亲笔信状告太子陷害她,以死证明清白,或能保住肃王的清誉。柔妃闻言不可置信,瞬间心如死灰,大骂皇帝软弱无能,更是索性交代他多年未有子嗣是因服用了安神汤。皇帝大怒死死掐着柔妃的脖子,念及往昔情分终下不去手。
为此,柔妃嘲讽皇帝不够善又不够狠,无论是作为君王、儿子、丈夫乃至父亲都不及格,明明自私透顶竟带着几分良知,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到头来落在世家手里,最终只能众叛亲离,一无所获。仿佛在这一刻,皇帝真的成为了世人眼里的孤家寡人。
华乐来大牢探望母亲,柔妃告诉她目前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与自己断绝关系,请求皇帝让她和肃王去西北,远离皇室,过着息事宁人的日子;要么就是杀了太子,只保肃王当上皇帝。
柔妃自知难逃一劫,便佯装伟大母亲的形象,为的是让华乐听她的安排。
华乐拿着令牌按照柔妃的意思,直奔舅舅府邸,她不能因为母亲的错,没了现在的尊贵荣华。萧家乃寒门出身,多年经营共有两位舅舅在朝中任职,一位是戍守西北的大舅舅萧肃,另一位是执掌御林军的三舅舅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