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林在福的暴力复仇,小彤母亲李涵的一再隐忍,则很难让观众激起情绪。
但令人震惊的是,李涵的柔弱隐忍原来也是一种表象!
竭力保护女儿的她其实也能迸发出惊人的力量!
包括她女儿小彤的某种爆发力,同样能带来别样的爽感甚至惊喜感。
就像前面提及的那样,影片的视听尺度、影像氛围、复仇爽感,都是不容错过的看点。
但它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其实是丰富的情绪体验。
当我们看着小彤和惠君被霸凌团体欺负时,内心会感到既心疼又气愤。
尤其看到惠君的悲剧遭遇时,心里头会觉得很难过。
而惠君的爸爸林在福抱起女儿嚎啕大哭的那一瞬间,我们能体会到一位父亲的绝望与悲痛,内心会泛出同情、气愤、悲伤等多重情绪感受。
于是,当我们看着林在福展开复仇行动时,内心会为之感到紧张,同时又很痛快。
看着校长的自私自利与方牧师的沉默包庇,内心同样会感到气愤与鄙夷。
看着小彤的种种经历,心情会更加复杂:既有同情与愤慨,又有恐惧与后怕。
整个故事最后呈现出来的真相全貌,则会引起我们对校园暴力、家庭暴力、社会沉默等议题的反思。
可以说,《默杀》所构建的故事是很有话题性的,其所描绘的人物是很有情绪感染力的,尤其是人物行为所传递的关乎亲情与友情的情感内核,足以调动我们观者内心的共情。
林在福并非一开始就是个恶人,而是一个深爱女儿的有责任感的父亲。
他的复仇动机,源于对女儿的爱以及真相被掩盖的无奈。
李涵虽然爱护女儿的方式值得商榷,但其所作所为也确实是源于母爱。
小彤与惠君的友谊,很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情感关照。
当我们细细地去体会片中所包裹的真情时,内心会收获到一份很扎实的感动。
不得不说,导演柯汶利词条是很懂得如何调动观众情绪的。
片中有好多场戏都很能激起观众的情绪反馈。
譬如小彤开篇阶段被同学霸凌那场戏,霸凌团体的嚣张与冷漠,让人愤慨。小彤的无声与无力,让人心疼。
影片以这样相对直接的方式,一下子就将我们的情绪调动起来并迅速投入其中。
譬如林惠君被霸凌团体伤害那场戏,更是让人看得很上头。
悲伤与愤怒的情绪交织在一起,实在令人难忘。
还有林在福撕心裂肺地喊出“你们为何不帮她”的那场戏,似乎对我们观众更有冲击力。
因为他所指摘的并不只是银幕上的沉默,还有对银幕前的观众展开拷问。
当我们遇见不公甚至罪恶时,我们是否有勇气打破沉默?
这是值得我们去反思的事情,也是影片传递的一个重要主旨。
就像它的片名所蕴含的意义那样,“默杀”并不只是指代林在福的复仇反击,而是包含了对沉默者的批判。
那些见证了暴力与伤害却选择沉默的人,某种意义上也是罪恶的帮凶。
沉默,有时候可以是杀器,也可以是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