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星旭在身边的那一天,仿佛被按下了快进键。他低调地待在片场等她收工,没有闪光灯,没有镜头,只有彼此依偎的体温和低声的絮语,简单却珍贵得像偷来的时光。
然而,剧组的拍摄计划不会为任何人停留。天渐黑,陈星旭必须赶往机场,奔赴下一个工作。徐婧珞那晚恰好有场重要的日落戏要拍,导演要求捕捉天光沉寂前最微妙的那几分钟。她穿着单薄的戏服,站在清晨凛冽的寒风中,远远望着陈星旭的车消失在蜿蜒的山路尽头,甚至连挥手道别的时间都腾不出来。
那一刻,一种难以言喻的酸楚和孤独感攫住了她。或许是在这个偏远的西南小镇待了太久,浸淫在《春日迟迟》这部充满人文关怀和命运无常基调的文艺片里太久,徐婧珞觉得自己好像真的染上了一点“文青病”。她看着灰蓝色的天际线,心里涌起一阵矫情的悲伤:网络上是《人间烟火》遗留的黑粉依旧孜孜不倦地攻击着她的一言一行,让她在虚拟世界里不敢轻易说话、不敢随意表露情绪;现实里,好不容易盼来的、能给予她真实温暖和支撑的爱人,却不得不匆匆离别,各自奔赴前程。
她感觉自己像一叶浮萍,在名利场的惊涛骇浪和内心寻求安稳的渴望之间,无依地飘荡。
“婧珞!准备一下,补拍林晚在河边沉思的那个镜头,情绪要再收一点,带点茫然!”许安华导演的声音透过喇叭传来,打断了她的思绪。
徐婧珞猛地回过神,深吸了一口冰冷的空气,将那些私人情绪狠狠压回心底。她是个演员,镜头一开,就必须是“林晚”。
她走到河边,按照导演的要求,调整呼吸,努力将自己代入林晚在那个命运节点的心境——对未来的不确定,对现实的无力感,以及内心深处一丝不肯熄灭的微光。奇怪的是,她刚刚那份属于自己的、真实的离愁和迷茫,竟然与林晚此刻的情绪微妙地重叠了。她不再需要刻意“表演”那种脆弱和挣扎,只需将内心翻涌的情感,克制地、有层次地释放出来。
镜头后的许安华导演看着监视器,微微点了点头。旁边的副导演小声说:“导演,婧珞今天这状态…特别对,那种由内而外的疲惫和韧性,绝了。”
许导没说话,只是专注地看着画面里徐婧珞那双盛满了复杂情绪的眼睛。他知道,这个年轻演员,正在经历一场重要的蜕变。她最初接这部戏,或许确实带着几分躲避舆论风暴、寻求“安全屋”的意图。但真正的演员,往往是在直面痛苦和困惑时,才能触碰到表演最深层的矿脉。
与此同时,网络上关于徐婧珞的讨论从未停歇。
主题帖:【🍵】🐳躲去拍文艺片就清净了?看看她家粉丝最新控评话术笑死个人!】
楼主: 吹什么“沉淀演技”、“寻求突破”,不就是《人间烟火》演砸了资源降级,只能去演没人看的小众片了吗?粉丝还挽尊呢![截图:粉丝安利《春日迟迟》是匠心之作]
热评:
“资源降级?笑死!看看你家正主能不能拿到许安华的饼!”
“演文艺片就是资源降级?什么逻辑!期待徐婧珞转型之作!”
“她不就是怕被骂才躲起来的吗?演技不行就承认!”
“黑子跳脚的样子真好看!姐姐专心拍戏就是最好的回击!”
这些喧嚣的、充满恶意的声音,徐婧珞偶尔刷到,心还是会像被细针扎了一下,但她已经学会了不再沉溺其中。她关掉手机,将注意力重新放回剧本上,放回“林晚”这个角色里。
她不知道的是,此刻她所经历的这一切——网络上的腥风血雨,现实中的聚少离多,内心对表演艺术的敬畏与追求,以及在痛苦中的坚持与沉淀——都如同命运齿轮不可或缺的咬合。她以为自己是胆小的躲进了一个安全的避风港,却不知这艘看似不起眼的小船,正载着她驶向一片更为广阔、更能证明她价值的星辰大海。
这部当初为“逃避”而接的《春日迟迟》,这部让她染上“文青病”、尝尽离别苦的文艺片,将在不久后以其无可辩驳的权威性,彻底堵住所有质疑者的嘴,将她推向一个全新的、真正属于“演员徐婧珞”的时代。
而此刻,在小镇的河边,穿着旧棉布裙的徐婧珞,刚刚完成了一个让导演满意的镜头。她搓了搓冻得发红的手,对工作人员露出一个疲惫却真诚的笑容。她还不知道未来等待她的是什么,她只是本能地、执着地,在每一个镜头前,燃烧着自己。
时代的帷幕,正在她专注的侧影后,悄然拉开。属于徐婧珞的时代,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