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朝的站队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极大促进了各部门工作人员的加班热情。大小官员点灯熬油,每日三省其身,喷对面的折子写了吗?被弹劾的折子喷回去了吗?给自己的队伍上分了吗?陛下与平王每日身先士卒,针锋相对,朝堂上火光四射,一触即发,岂不正是我等报效家国之时?此时不加班更待何时?油灯点起来!浓茶喝起来!万万不可让对面抓住自己的小辫子!
据统计,近年外宫灯油蜡烛消耗剧增,京都茶叶假发销量几次登顶。
而众人想象中应该针锋相对、剑拔弩张两人,却正在皇宫的停云阁纳凉吃瓜。
与往年相比,归元元年的夏天似乎格外酷热。越是靠近地面,越是被蒸腾的暑气烤得心神不宁。后宫里两栋最高的建筑,摘星楼是太后凤驾常临的地方,纪明将之划作太后的地盘,平时很少去抢,此时被热得烦心,索性拖家带口的将折子搬到停云阁上批阅。
只不过,上了停云阁,在案牍前劳神的却不是口口声声说要来批折子的皇帝,而是朝堂上炙手可热的平王。
早在以太子之身替不省心的爹处理国事开始,纪明就对加班什么的习以为常了。
做到了皇帝的位置上,要是想勤勤恳恳的把国家管好,一年也混不上几个休息日。每天都是看不完的折子,操不完的心,解决不完的麻烦。
不过,有陆时的时候又不一样。
就比如现在,身后是替他们打着扇的宫人,面前摆着的是刚取来的冰山,对面坐着的则是正将写了批阅意见的纸条夹在折子里的陆时。
他不但能够偷得浮生半日闲,还能在炎炎夏日一边吃着冰湃的瓜果,一边悠闲的看着大衍第一异姓王埋首案牍之间。
停云阁上的人都是常在御前服侍的,行动时敛声屏气,厅堂里只有陆时翻阅纸张时轻微的声响和偶尔划过的风声。
陆时还穿着朝服,衍朝五品以上着红,官服上的补子,文臣绣以飞禽,武将绣以走兽,吏部尚书是正三品大员,陆时的衣服上绣着一对振翅欲飞的仙鹤。
官员的补服大多按规定自备或由礼部准备,陆时的这几套却是纪明亲自关照,和他的亲王礼服一起由尚衣局亲自准备的。考虑到陆时尚不及而立,这一套补服舒适又贴身,更显出他修长挺拔的身材,看起来精神极了。
此时他身着红衣,身姿笔直的坐在案前,哪怕与冰山瓜果为伍,也依旧显得端严沉静,让人见之忘俗。
纪明以手支颐,盯着他莹白的手指发了会呆,享受着难得的放空。思绪不知在哪里飘了半晌,这才挥挥手招来身边的延喜,将手里的果盘递给了他,偏头向他示意。
延喜临福两人都是从小跟着纪明长大的,论忠诚机敏都是第一等,主仆间又已有了默契,不需要纪明开口便上前双手接过果盘,又拿过机灵的小内侍递上的牙箸,托着果盘到陆时身边躬身静立,服侍空不出手的平王吃水果。
阁上服侍的人都低眉敛目,专心做着自己的事,像是什么也没看到。
这两年里,陆时也受惯了皇帝身边内侍的服侍。他依旧垂眸看着折子,只是动作微顿,就坦然的接受了皇恩,连给皇帝写小抄的笔都没停下。
纪明爱死了他的坦然。
皇帝陛下的果盘给了平王,自有人再给他上一盘新的。他心不在焉的吃了几口,只觉得夏日里的日头太好,陆时的皮肤太白,那热燥得人心慌,那人的手腕和手指又白得晃眼。他几乎有些失礼的将目光落在了陆时的脸上,忽然见对方翻折子的手微顿,脸上露出了几分控制不住的笑意,像是看到了什么有趣的事。
自古以来,越是混乱的时代政治越是荒诞,衍朝立国二百年,期间或君主有为,或臣子有节,这逐渐漏风的马车被他们修修补补,好歹算是平稳驾驶。
及至先帝时期,到仿佛所有的荒诞都集中爆发了一般,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层出不穷。
纪明不知道是不是又有人闹了笑话,不过他现在状态散漫,没什么心思放在朝政上。一边就着美人吃果子,一边懒洋洋的问了句发生什么事。
陆时笑着摇了摇头,将折子合拢,双手递给延喜,由他转呈纪明。
皇帝陛下随手接了折子放在一边,就听陆时笑道:“倒没什么大事,刘御史前些天夜宿醉红楼,又因争风吃醋与人大打出手,酒醒才发现被打之人是户部李尚书的孙子。”
纪明面无表情的啃了口甜瓜,心说这才哪到哪,说破天也就是一点子风流韵事,朝中官员的恩怨情仇真要细算起来,够养活十家八卦小报。实在不值得他老人家劳动尊目。
陆时又道:“不成想,李尚书的那位孙子也是个不肯吃亏的。转天就有个作醉红楼红牌打扮的戏子,跑到刘御史家门前,又唱又念,什么怜奴爱奴,编出了许多下流的段子来。虽说换了朝代名字,但含沙射影,实在难听。见刘府里有人出来,那戏子就高喊着‘御史大人饶了奴家,奴家受不住了’,钻进人群一溜烟跑了。京都府一推二五六,人没抓着,倒把刘御史气了个倒仰。“
纪明好悬没给瓜呛死,咳了半天,由临福服侍着喝了口茶,又擦了手,才一言难尽的翻了翻手边的折子。
折子从刘李二人青楼互殴开始,到刘府大门优伶唱戏结束,激昂跌宕,慷慨陈词,重点批评了在职官员夜宿秦楼楚馆、殴打官员家眷等事,又论述了关于清流言官与青楼红牌二三事在民间流传对国家形象的影响,随后归因,一切都是因为刘御史私德不修、大节有亏、行事放诞、失节失名,藐视朝廷规定,以致贻笑大方、朝野沸议。此等烂人不配在朝为官,建议一撸到底。
而至于李府公子在此事中的作用,则言语寥寥,以春秋笔法一笔带过。想来若非此事闹得沸沸扬扬、人尽皆知,这位李公子很可能在文中查无此人。
这熟悉的详略得当,这娴熟的扣帽子大法。
纪明翻至结尾署名,果然出自御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