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嬴政,生于公元前259年,逝于公元前210年,嬴姓赵氏,亦称作秦氏,名字为政或正,另有祖龙、吕政等别称。作为中国古代卓越的政治家、战略家与改革家,他是中国历史上首位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的君主,也是第一位自称“皇帝”的统治者。嬴政是秦庄襄王与赵姬之子,在其父作为人质期间出生于赵国的首都邯郸。随着秦庄襄王成为秦国太子,嬴政返回秦国。公元前247年,嬴政登基为王。至公元前238年,他平定了嫪毐之乱,并清除了权臣吕不韦的影响,开始了亲自执政的时代,重用了李斯、尉缭等贤士。从公元前230年开始,秦军相继征服了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以及齐国,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历史壮举。公元前221年,嬴政自认功德超越古代三皇五帝,因此采用了“皇”与“帝”两个字结合而成的新称号“皇帝”,并自称为“始皇帝”。在政治架构上,他设立了三公九卿的官僚体系,并在全国范围内废止了封建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经济领域,实现了货币与度量衡的统一;文化方面,推广了书同文与车同轨的政策,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网络,并确立了以法律为教育核心的理念;军事层面,北伐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修建了万里长城;南征百越,开凿灵渠,连接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公元前210年,嬴政逝世于沙丘宫,享年五十岁,安葬于骊山秦始皇陵。他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随后胡亥继位,但不久之后爆发了推翻秦朝统治的农民起义。嬴政终结了长达数百年的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体制框架,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然而,他也因为推行严苛律法、焚毁书籍、奢侈无度、大规模建筑项目、寻求长生不老以及过度征用劳役等行为而受到后世的批评。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的正月初一,未来的帝王嬴政降生于赵国邯郸廓城的一隅,具体位置大约位于今日城内中街之东,丛台西南方向的朱家巷附近。彼时,他是秦国公子异人之子——异人后来成为秦庄襄王。作为安国君的儿子之一,异人与其母亲皆未受到父亲的青睐,加之安国君有众多子嗣,异人遂被派遣至赵国邯郸充当人质。正值秦赵两国关系紧张之际,战争频发,身为质子的异人在赵国备受冷落,不仅缺乏必要的出行工具和日常用品,生活更是困顿不堪,满心失落。就在这时,卫国商人吕不韦来到邯郸经商,得知异人的处境后,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决定投资这位落魄的公子。吕不韦斥巨资接近了安国君最受宠爱的妃子华阳夫人,成功说服她将异人收为己子,并更名为子楚。后来,子楚邂逅了吕不韦的一位姬妾赵姬,并诞下了一名男婴,即后来的嬴政。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秦国派遣将领王齮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局势危急,赵国欲将子楚处决。子楚与吕不韦密谋,最终以六百斤黄金贿赂守城官员,成功逃离邯郸,抵达秦军营地,并安全返回秦国。赵国再次意图杀害子楚的妻儿赵政,但因赵姬出身于赵国的富贵之家,得以躲藏起来,母子俩因此幸免于难。直到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秦昭王驾崩,太子安国君即位为秦孝文王,华阳夫人则成为王后。华阳夫人随即请求秦孝文王册立子楚为太子,秦孝文王应允。此时,赵国也将子楚的妻赵姬及其子赵政送回秦国,赵政终于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安国君即位秦王后,服丧一年,加冕仅三日后便因病突然离世,子楚随之登基,成为秦庄襄王。庄襄王尊奉华阳夫人为太后,并将生母夏姬尊称为夏太后。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吕不韦被任命为丞相,并被封为文信侯。
公元前247年的五月,正值庄襄王在位的第三年,他不幸驾崩,终年三十五岁。随之而来的是年仅十三岁的嬴政登基成为秦王。由于嬴政年幼,难以独掌大权,因此尊称权臣吕不韦为“仲父”,并将朝政大权悉数交予吕不韦处理。直到始皇帝八年(即公元前239年),此时嬴政已经二十一岁,正准备亲自主持朝政,然而秦国朝廷内部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昔日,吕不韦权倾朝野,一手遮天,不仅操控着大秦的政局,更与太后赵姬暗结情丝。然时日如梭,秦王政日渐成长,英气勃发,吕不韦心生忌惮,恐私情败露,欲抽身而退,却惧太后怨愤难平。故而,吕不韦巧妙布局,将门客嫪毐以阉人之身献于太后,实则仅去须眉,未受真阉割,以满足太后之欢。嫪毐得宠,太后珠胎暗结,忧虑宫闱秘事曝光,遂以寝宫风水不佳为由,迁往雍县别宫,隐匿私生子之存在。岁月流转,嫪毐倚仗太后恩宠,自封秦王假父,权势熏天,甚至在宴饮之际,对一朝臣口出狂言:“吾乃秦王之假父,汝敢冒犯!”此言激怒朝臣,密报秦王政,揭露嫪毐与太后之私。秦王闻讯,雷霆震怒,嫪毐惶恐,图谋反叛。嫪毐依仗太后之力,封长信侯,领山阳、太原之地,羽翼渐丰,成为吕不韦之后,秦国另一股不容小觑的政治力量。始皇帝八年,长安君成蟜奉命征伐赵国,途中叛变,秦军虽克敌制胜,占领屯留,然成蟜部下皆遭连坐,头颅落地,屯留百姓则被流放至临洮,哀鸿遍野。翌年,秦王政于雍城蕲年宫行冠礼,象征成年。嫪毐趁机利用王玺与太后印信,煽动叛乱,剑指蕲年宫。然而,秦王政早有防备,宫中埋伏三千精锐,一举击溃叛军。嫪毐转战咸阳宫,亦遭挫败,仓皇逃窜,不久即被捕获。秦王政下令将嫪毐五马分尸,曝尸示众,以儆效尤;太后赵姬则被幽禁于萯阳宫,嫪毐与太后所生二子亦惨遭厄运,生命陨落。始皇帝十年,秦王政罢黜吕不韦相位,将其贬谪巴蜀,吕不韦自知与秦王政缘尽,饮鸩自尽。随后,秦王政虽一度听信贵族谗言,颁布“逐客令”,驱逐六国宾客,幸得李斯上《谏逐客书》,力陈利害,秦王政幡然醒悟,重用李斯、尉缭等贤才,奠定统一六国之基。此段历史,波澜壮阔,权力斗争与宫廷秘辛交织,秦王政以其雄才大略,终成一代霸业,而嫪毐、吕不韦等人,则沦为历史的尘埃,徒留后人唏嘘。
秦始皇政,一朝登基,四海归心,秦国疆域已囊括巴、蜀、汉中之地,西南之地尽收麾下,直达郢都,南郡巍然屹立;北境之上,上郡以东,河东、太原、上党诸郡如星辰般璀璨;东方之极,直至荥阳,壮丽山河皆为秦土。王政即位,雄图大略,任用尉缭、李斯等贤才,统一之剑锋芒毕露。始皇十一年,烽烟再起,赵燕交战,秦以援燕之名,实则挥师赵国,阏与、轑阳、河间、安阳等地相继落入秦手,漳水之滨,秦旗猎猎。十三年,秦军雷霆万钧,再次席卷赵国,雁门、云中二郡横空出世。十六年,魏韩献土,秦势如破竹,内史腾守南阳,颖川郡、韩国之地纳入秦版图。十八年,王翦率军长驱直入,井陉、邯郸危在旦夕,赵王昏庸,听信谗言,斩杀忠良李牧,自毁长城。十九年,赵军溃败,邯郸沦陷,赵王被擒,秦始皇亲临邯郸,清算旧怨,赵公子嘉逃往代郡,邯郸郡应运而生。二十年,王翦、辛胜挥师北上,燕、代联军易水西败,燕都蓟城陷落,燕王喜迁都辽东,秦军穷追不舍,太子丹首级成为秦王案上的祭品。二十一年,韩国叛乱,秦军平定,韩王安命丧黄泉。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大梁城破,魏国灭亡,砀郡立于废墟之上。同年,李信、蒙恬攻楚,初战告捷,却在城父遭遇惨败,秦王政调遣王翦、蒙武,六十万大军再度出征,蕲之战,楚军土崩瓦解,楚王负刍沦为阶下囚,九江、长沙二郡昭示楚地尽归秦有。二十五年,王翦平定楚江南,越君俯首称臣,会稽郡成,楚国灰飞烟灭。同年,秦军东进,鲁地纳入秦版图,薛郡设立,王贲攻辽东,燕王喜束手就擒,代、辽东二郡立。二十六年,王贲南下攻齐,齐王建沦为亡国之君,齐、琅邪二郡宣告齐国终结。自始皇十七年起,历经十年征战,六国逐一消逝于历史长河,秦始皇统一天下,开启帝国辉煌篇章,随后挥师南下,百越之地纳入版图,一个崭新的时代,由此拉开序幕。
秦王政,这位横空出世的君主,在二十六年的烽火岁月中,逐一吞噬六国,将辽阔的华夏大地纳入他的铁腕之下。他,以无上的威权与智慧,审视着这片历经沧桑的土地,心中涌动的是超越先贤的雄心壮志。他认为,自己的德行足以比肩传说中的三皇,功绩更是超越了古往今来的五帝。于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尊号——“皇帝”,在他手中诞生,融合了三皇之“皇”与五帝之“帝”,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他,便是历史长河中第一位自称“始皇帝”的王者。始皇帝不仅在名号上开创先河,更是在政治体制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推行三公九卿制度,构建起一套严密的中央管理体系,以强化君主权威。继承并深化了孝公时期商鞅的法家理念,始皇帝加强了君主专制,打击旧贵族势力,提拔了一批批凭借军功崛起的新贵。他深信阴阳家的“五德终始”学说,认定秦朝承继了水德,周朝则是火德,正如水能灭火,秦朝应运而生,以十月为岁首,象征着新的纪元。在地方治理上,始皇帝摒弃了传统的分封制,代之以郡县制,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体系。起初,全国被划分为三十六个郡,随着疆域的拓展,郡的数量增至四十六个,而咸阳,这座位于陕西的古城,成为了帝国的心脏。在中央,丞相、御史大夫与太尉,合称“三公”,构成了权力的核心;地方上,则由郡守与县令负责治理,标志着血缘宗法制的初步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理性的封建制与官僚制。为了巩固新建立的帝国,始皇帝采取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措施。他统一度量衡,让货币流通无阻,文字统一,消弭了地域间的隔阂。长城的修建,不仅抵御了外敌,更凝聚了民心;驰道与秦直道的铺设,加速了信息与物资的流通。六国贵族与平民被迫迁徙,或守护皇陵,或开拓边疆,成为帝国建设的基石。尤其是在始皇帝三十二年,蒙恬将军挥师北上,夺取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设置了三十四县,建立了九原郡,进一步拓展了帝国的版图。始皇帝的这些举措,不仅巩固了秦朝的统治,更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崭新的篇章。
来自齐燕之地的儒生方士们,将儒家的“封禅”仪式进行了巧妙的变通与修饰,使之流传为自古以来帝王必行之典礼。秦始皇二十七年至三十二年间,这位千古一帝频繁巡游东方沿海、江淮流域乃至北方边疆,所至之处,皆立碑文以颂扬其丰功伟绩。步入统治晚期,秦始皇愈发沉迷于寻求长生不灭之道,坚信命运之说。传言中提及,在遥远的海上存在着蓬莱、方丈与瀛洲三座仙岛,岛上居住着不朽的仙人,并藏有传说中的“不死之药”,服用之后即可获得永恒的生命。受此诱惑,秦始皇渴望成为那超脱凡尘的仙人。一些怪诞诡谲之辈,诸如卢生、韩终、徐福与侯生等,纷纷投靠秦朝,试图从中获利。卢生向秦始皇进言道:“我们一直在寻找灵芝、奇药及仙人,但始终未能如愿,恐怕是因为某些事物与它们相冲。我们建议陛下应当不时秘密外出,以此来驱散邪祟。一旦恶鬼退避,真正的仙人才有可能降临。此外,请陛下不要让群臣知晓您的居所,以免影响与仙界的交流。如此一来,也许便能寻得那令人向往的不死之药。”听罢此言,秦始皇宣布:“吾向往神仙之境,从此自称‘真人’,不再使用‘朕’字。”他还下令将咸阳周边二百里范围内的二百七十座宫殿通过天桥与通道相连,并在其中安置帷幔、钟鼓及嫔妃,严格按记录的位置固定不动。任何泄露皇帝行踪者,都将面临极刑。徐福等人出海寻找仙药,耗时耗财却一无所获。为免受惩罚,他们谎称:“海中有三座神山,然而每当接近之时,总是遭到巨大鲨鱼的阻挠,因此无法抵达目的地。恳请陛下派遣擅长射箭之人同行,一旦遭遇大鲨鱼,即用连珠箭将其射杀。”恰逢秦始皇梦见自己与海神作战,对方形态似人。解梦的博士解释道:“水神本无形迹可循,它常化身为大鱼或蛟龙进行试探。如今陛下祭祀虔诚周全,却遭遇恶神挑衅,唯有将其消灭,方能迎来真正的善神。”于是,秦始皇命令出海者携带捕捞大鱼的工具,并亲自携弓带箭,成功射杀了一条巨鱼。随后,秦始皇派遣徐福率领三千童男童女乘坐楼船出海寻访仙山,最终却杳无音讯。他们或许遭遇了海难,亦或是漂流至某岛屿定居,后者可能性更大,民间传说他们抵达了日本。
在那遥远的岁月深处,始皇帝三十二年,即公元前二百一十五载,华夏大地上的风云变幻莫测。秦始皇,这位千古一帝,怀揣着对长生不老的无尽渴望,派遣燕地贤士卢生,踏遍山川湖海,寻觅羡门、高誓等仙人的缥缈踪迹。继而,他又命韩佟、侯公、石生等人,穿越迷雾,追寻仙人不死之药的秘密,一场关于生死的探索,在历史的长河中悄然展开。然而,在这追求永生的背后,却也激起了朝堂内外的波澜。儒生们,那些饱读诗书的智者,对始皇帝的举动表达了深切的忧虑与劝谏。其中,博士淳于越,一位来自齐地的学者,提出了一个古老而又激进的建议——恢复先祖之制,将宗室子弟分封为诸侯,以维系大秦帝国的稳固。这一提议,如同一颗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湖面,激起了一圈又一圈的涟漪。面对这样的声音,丞相李斯,那位权倾一时的政治家,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他的反对。在他的奏议下,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浩劫悄然降临。秦始皇下令,凡非秦国历史的典籍,一律付之一炬;除博士官所掌管的文献外,天下若有私藏《诗》、《书》及诸子百家之论者,皆须交由地方官员销毁。更甚者,凡私下议论古籍者,将遭受弃市之刑;若有人借古讽今,其家族将面临灭顶之灾。对于知情不报的官吏,亦将与犯罪者同罪。此令下达后,三十日内未销毁者,将被黥面,沦为城中苦役。然而,在这场文化清洗之中,医药、卜筮、农耕之书得以幸免,成为知识的孤岛。若有人欲学习法律条文,则必须拜官吏为师,接受正统教育。然而,始皇帝的心中,渐渐滋生了怀疑与愤怒。他察觉到,自己或许成为了某些人谋取私利的工具。于是,他下令御史彻查此事,众多士子在互相揭发中,四百六十余人被卷入这场灾难,最终在咸阳的黄土之下,结束了他们短暂而悲壮的生命。有人辩解,《史记》中所记载的,始皇帝坑杀的并非儒生,而是那些妄言长生之道的术士。然而,《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明确记载,那些被坑杀之人,“皆诵法孔子”,他们是对儒家学说的虔诚信奉者,是文化的守护者。在这段历史的尘埃中,我们仿佛能听见,那些被遗忘的声音,在时间的长河中轻轻回响,诉说着一个时代的哀歌。
秦王政三十七载,秋风萧瑟,秦始皇的龙驭归天于东巡之行的沙丘行宫,此地今属河北邢台广宗。帝王驾崩,朝野震动,然赵高,这位心机深沉的宦官,却在暗潮汹涌中找到了机会。他以言辞如刀,说服了胡亥,威胁了李斯,三人于沙丘宫内密谋,编织了一张天衣无缝的谎言网。他们伪作圣旨,立胡亥为新君,同时以秦始皇之名,指责扶苏不孝,蒙恬不忠,迫使这两位忠良自裁,以此巩固新帝的地位。待得确认扶苏已随风而逝,胡亥、赵高与李斯即刻下令车队加速,昼夜兼程,直奔咸阳。为掩人耳目,车队故意绕远,伪装成仍在巡视的模样,以免引起臣民猜疑。时值盛夏,秦始皇的遗体在炎热中开始腐败,散发出令人窒息的恶臭。为遮掩真相,胡亥等人命人装载大量鲍鱼于车中,利用其浓烈的海腥味,巧妙地掩盖了尸臭,一时之间,无人能识破其中诡计。抵达咸阳,胡亥正式登基,自称秦二世,赵高则晋升为郎中令,李斯仍居相位,但实权已悄然落入赵高手掌。赵高得逞后,未有片刻安宁,开始对身边之人施以毒手。他设下陷阱,步步紧逼,将李斯推向绝境。察觉赵高的阴谋后,李斯试图上书揭发,然而秦二世胡亥却偏袒赵高,不仅未予理会,反而将李斯定罪。最终,在咸阳的刑场上,李斯遭受腰斩,悲壮落幕。而赵高,则借此机会升任丞相,因其能自由进出宫禁,故有“中丞相”之称,权力达到顶峰,成为秦王朝背后真正的操控者。这段历史,犹如一幅画卷,描绘了权力更迭的残酷与人性的复杂,令人唏嘘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