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至正二十年,即公元1360年的四月十七日,朱棣降生于古都应天府,此地即是今日繁华的南京城。然而,仅仅一个月后,陈友谅的大军便如乌云压顶般逼近池州,不久更有消息传来——陈友谅挥师东进,直指太平(今安徽当涂)。一旦太平失守,应天势必成为下一个战火蔓延之地。在这危急存亡之秋,即便是新生儿的父亲朱元璋也无暇顾及亲子,匆匆披挂上阵,奔赴前线指挥这场关乎生死存亡的战斗。
在至正二十七年的旧历岁末,正值公元1367年,朱元璋即将在来年登基为帝。这一年的十二月二十四日,他庄重地前往太庙祭拜祖先,并为自己渡江以来所生的七位皇子一一赐名。其中,他的第四子被正式命名为“棣”——直到这一刻,朱棣才如同他的兄弟们一样拥有了自己的名字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精心制定了后世子孙取名的规矩,为每一分支预设了二十个字作为辈分序列。其中,属于朱棣这一脉的字辈顺序为:“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这些字辈既蕴含着深厚的寓意,也承载着朱元璋对未来子孙的殷切期望。
同年,朱棣和他的兄弟们开始了严苛的军事训练。朱元璋坚信他的儿子们应当习惯于劳苦,因此他命令朱棣和他的兄弟们都穿上粗糙的麻鞋,绑紧护腿,像普通士兵一样前往城外徒步跋涉。他们的行程中有七成是骑马,而剩下的三成则需要徒步完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还需定期在练兵场上磨炼武艺。由于朱元璋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在孩童时期,朱棣和他的兄弟们就开始接受教育,由博学的大儒指导他们学习正统的儒家经典。早在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就在皇宫内的白虎殿为众子设立了专用的学习场所。在他登基成为皇帝之后,太子及诸位皇子们的读书地点改为了文楼。直至洪武元年(1368年)十一月,朱元璋在宫中建成了名为“大本堂”的宏伟建筑,这里汇集了大量的书籍,并邀请了许多知名学者前来授课。从此,朱棣等皇室子弟以及功臣们的后代便在此处开始了他们的学习生涯。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为稳固江山社稷,策封诸位皇子为王,其中封次子朱棣为燕王,并特设大宗正院——后世所称的宗人府,专司皇族内部事务。朱元璋深思熟虑后认为,元朝之所以覆灭,主因之一在于君主势弱,无力依靠藩属之力抵御外患。为此,他决定将各藩王作为屏障,护卫中央政权,确保朱家王朝万世基业。到了洪武六年,即1373年的春天,朱元璋先后颁行《昭鉴录》与《祖训录》,旨在引导诸位藩王,特别是年轻的燕王朱棣,遵循古训,以史为鉴。这些典籍记载了历代藩王的成败得失,意在对皇子们进行深刻的宗法教育。朱棣在宫廷生活中需恪守繁复的礼制,频繁参与各类朝会与祭祀活动,这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他的性格与观念。洪武九年,即1376年,朱棣迎娶了魏国公徐达的长女徐氏为妃,她日后成为了著名的明成祖仁孝皇后。同年,朱元璋考虑到秦王朱樉、晋王朱棡以及燕王朱棣即将离开京城赴任封地,于是派遣三位王子前往“中都”凤阳,探访先祖创业之初的地方。此举意在让三位王子亲身感受明朝基业的艰辛历程,增强他们守护江山的责任感。随后的日子里,朱棣先后三次被指派长期驻留凤阳,期间不仅锻炼军事才能,更深入民间,体察民情疾苦。这一系列的经历对他影响深远,《明史》记载:“凡民间琐事,无不悉心考察。”可以说,凤阳的生活经历,成为了朱棣宫廷教育的重要实践环节。
洪武十三年,即公元1380年,朱棣被封藩于北平。每一位亲王麾下都拥有一支名为“护卫”的小型军队,规模不等,少则三千,多则可达一万五千之众。表面上,亲王不得涉足地方政务,但在危急时刻,却有权调动驻扎在封地的守备部队。每当战事起,亲王们便会率领这些护卫随大军出征,在战场上与那些威名赫赫的大将军并肩作战,即便身为统帅,有时也不得不服从亲王的指挥。在诸王初次受封之时,明太祖总会精心挑选一位高僧作为辅佐。其中,有一位名叫道衍的僧人,后被朱棣赐名为姚广孝,此人不仅智谋出众,而且学识渊博。洪武十五年,即1382年,道衍随朱棣前往北方的燕王府邸,两人自此交往日深,情谊相投。道衍还引荐了一位名为袁珙的术士给朱棣,这两位智者日后成为了朱棣的重要谋士。除此之外,朱棣还积极结交地方上的文臣武将,以此来壮大自己的势力。到了洪武二十二年的正月,即公元1389年,朱元璋下令将大宗正院改为宗人府,并任命朱棣担任右宗正一职。
洪武二十三年的正月,朱元璋委任傅友德为大将军,率领包括赵庸、曹兴、王弼、孙恪等列侯前往北平,整训兵马,一切行动皆听从燕王调度,准备远征漠北。同时,山西的军队则由晋王统辖。燕王偕同傅友德等将领穿越古北口,探知北元太尉乃儿不花屯兵于迤都一带,于是下令大军疾进。正值一场大雪覆盖大地,众将建议待风雪稍歇再行推进。然而,燕王朱棣却洞察先机,认定这场突降的大雪会让敌人措手不及,正是趁虚而入的最佳时机。大军抵达迤都附近,仅隔着一片沙碛,元军竟浑然未觉。即便兵力占优,朱棣依然决定采用智取之策。派遣麾下将领观童进入敌营劝降。观童与乃儿不花乃是旧交,在劝说过程中,明军已势如破竹,击败元军。乃儿不花正欲乘马逃逸,观童及时告知其来者为燕王之军,无须惊慌,并邀其一同前往明军营地请降。乃儿不花受到明军的热情款待,深受感动,随即带领自己的部落以及牲畜,归顺了明军。这一捷报迅速传至京师,朱元璋欣喜若狂:“肃清沙漠者,燕王也!”自此之后,燕王朱棣声名鹊起,备受倚重,多次受命参与北方的军事行动。洪武二十四年,朱棣奉旨率颍国公傅友德出征,成功捕获番将阿失里等人。到了洪武二十六年三月,朱元璋诏令晋王统领山西,燕王则掌管北平各卫将士,所有军务均需向朝廷和两位亲王汇报。洪武二十九年三月,朱棣领军北上,直抵彻彻儿山,擒获敌将孛林帖木儿等数十人,继而追击至兀良哈秃城,遭遇敌军哈剌兀,最终大获全胜而归。直至洪武三十一年,晋王去世后,朱元璋命令朱棣统辖北平都司、行都司、辽东都司及辽府护卫兵马,责成他统领诸王,共同抵御边疆之患。在这群雄并起的时代,晋王与燕王成为最受倚重的两位亲王,他们不仅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更是在维护边疆稳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朱元璋立长子朱标为储君,此举随着时间推移,在诸王间种下了纷争的种子,尤其是秦、晋、与燕王之间,暗流涌动,彼此间的角力逐渐浮出水面。到了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当朱棣成功招降了乃儿不花之后,晋王开始对朱棣的功绩感到忌惮,于是向太子朱标告状,称朱棣“劳师冒险”,未遵守其指令,迫使朱标不得不将此事禀报给朱元璋。在随后的朝会上,晋王更是对朱棣出言不逊,并派遣密探潜入燕王府,意图搜集朱棣治国上的“细枝末节”作为把柄。每当朱棣入朝,总能感受到来自太子言语间的挑衅,紧张气氛一触即发。不幸的是,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采纳了学士刘三吾的建议,立皇孙朱允炆为皇太孙,以期平息诸王对皇位的觊觎之心。到了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秦王离世;而到了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临终之际,晋王也随之而去,使得朱棣成为了诸王中的最年长者。此时的朱棣,不仅拥有着一支身经百战的护卫军,其权力范围也远远超越了“列爵不临民”的传统限制。晋王去世仅一个月后,朱元璋特地向朱棣颁发了一道敕谕:“朕之众子,唯汝才智出众。秦、晋二王已逝,如今你是诸王之首,攘除外患,安定内政,非汝莫属……望你能统领诸王,审时度势,守护边疆,抚恤百姓,以回应天意,不负朕之所望。” 这份敕谕表明,朱元璋已将朱棣视为维系大明江山的重要支柱,对其寄予厚望。然而,朱元璋毕竟是个心思缜密之人,他亦深知燕王及其余诸王权势过大,可能会对新帝构成威胁。因此,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留下遗诏:“各藩王镇守封地,不得前往京城。各地文武官员须听从朝廷调遣。”这正是他对后世可能面临的动荡局势所表现出的深深忧虑。
洪武三十一年,即公元1398年的闰五月,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登基。遵照先帝遗诏,各藩王须留守封地,不得前往京城吊唁。燕王朱棣从北平前往南京途中,接获朱允炆的诏令,被迫中止行程。朱允炆采纳了齐泰与黄子澄的建议,着手削弱藩王势力;短短一年之内,周王、岷王、湘王、齐王以及代王相继被废黜。与此同时,燕王朱棣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他精心挑选勇猛的士兵来加强自己的护卫军,并借追捕逃兵之名,秘密招募奇人异士。表面上,朱棣收敛锋芒,甚至假装患病;暗地里,他却加紧训练兵马,并利用燕王府邸的隐蔽优势,加快制造军械。随后,朱允炆任命张昺为北平布政使,并让谢贵与张信掌控北平都指挥使司,以此来控制北平,即今日的北京地区。他又派遣都督宋忠、徐凯及耿瓛率军驻扎于开平、临清与山海关等地,并调动燕王府的护卫军,进一步加强对燕王的防备。朱棣的疯狂之举不过是权宜之计,意在争取时间准备迎战。他命令亲信张玉与朱能率领八百精锐潜入王城。此时,北平都指挥使谢贵已奉朝廷之命,带领城内的七支卫队和屯田军,将王城团团围住,并用木栅封锁了端礼门等要道。朝廷削夺朱棣王爵并逮捕燕王府官员的诏书也随之抵达北平。建文元年,即1399年的六月,齐泰下令将燕王使者邓庸拘捕审讯,由此得知朱棣即将举兵造反的情报。于是,朝廷派遣军队逮捕燕王府官员,并秘密命令张信捉拿朱棣。然而,张信曾是朱棣的老部下,此刻选择了投诚。朱棣随即展开行动。到了七月,他设计诱杀了张昺与谢贵,并命令张玉与朱能趁夜攻打夺取北平的九座城门,成功占领北平。他以尊崇祖训、清除“奸臣”齐泰与黄子澄、为国家“靖难”为由,宣布出兵。他废除了建文年号,改称为“洪武三十二年”,并向将士们宣读了檄文,同时向朝廷呈递奏折,宣称依据《祖训》,当朝中缺乏忠臣,且有奸佞作乱之时,“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之恶”。自此,一场持续四年的战争拉开了序幕,史称“靖难之役”。
战争伊始,北方众将多为朱棣昔日亲信,纷纷倒戈相向,加入了他的阵营。朱棣势如破竹,接连攻克居庸关、怀来等地,擒获了南军将领宋忠。随后,他又一鼓作气拿下了遵化,永平也随之归顺。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朱允炆任命老将耿炳文为大将军,率领三十万大军征讨朱棣。大军抵达真定(今河北正定),前锋部队在雄县遭遇伏击,九千精兵尽数陨落。紧接着,在真定的正面交锋中,南军再次惨败。无奈之下,朱允炆改派宗室勋贵李景隆接替耿炳文。同年九月,江阴侯吴高率辽东兵马围困永平,而李景隆则集结五十万大军,驻扎河间。十月,朱棣亲自率领精锐骑兵奇袭大宁,俘虏了宁王朱权及其家属,并收编了他的朵颜三卫骑兵——这是一支由蒙古勇士组成的强大雇佣军,使得朱棣的兵力瞬间增强。与此同时,李景隆趁虚进攻北平,但由于朱棣长子朱高炽坚守城池,使用冰冻之策加固城墙,使得李景隆未能得逞。朱棣从大宁返回后,在郑村坝大败李景隆,迫使其撤退至德州。接着,朱棣攻取蔚州、大同,诱使李景隆分兵救援却徒劳无功。面对战局不利,朱允炆不得不罢免兵部尚书齐泰和太常寺卿黄子澄,试图缓解燕军的压力。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双方在白沟河展开激战,李景隆再次败北,燕军随即围攻济南。然而,山东参政铁铉坚守济南,以逸待劳,令燕军久攻不下,最终只得撤退。同年九月,朝廷晋升铁铉为山东布政使,并任命盛庸取代李景隆。十二月,盛庸在东昌(今山东聊城)与燕军决战,燕军遭受重创,主将张玉战死沙场。建文三年(1401年),建文帝恢复了齐泰和黄子澄的官职。翌年二月,燕军再次南下,三月在滹沱河击败盛庸,随后又在藁城战胜吴杰等人。为了鼓舞士气,朱允炆假意流放齐泰和黄子澄,让他们在外招募新军。尽管此时朱棣屡战屡胜,但损失也颇为惨重;朝廷方面兵源充足,燕军攻占的河北、山东等地,在燕军撤离后又被朝廷军队重新占领。到了建文三年年底,内应透露南京城防空虚的消息,朱棣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决定调整战略。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朱棣挥师南下。四月,接连击败何福、平安的大军。五月,攻克泗州、盱眙,剑指扬州。在此危急时刻,建文帝派遣庆成郡主前往燕军营中,提出割地求和,但被朱棣断然拒绝。六月,江防都督陈瑄率水师投诚,燕军顺利渡过长江,占领镇江,直逼南京。谷王朱橞与李景隆打开金川门迎降,南京城破,皇宫烈焰冲天,朱允炆下落不明。六月十七日,朱棣拜谒孝陵之后,在南京奉天殿登基称帝。七月一日,举行祭祀天地的大典,宣布废除建文年号,改当年为洪武三十五年,次年则为永乐元年(1403年)。自此,开启了长达二十二年的辉煌统治。
登基为帝后,朱棣面临的首要挑战便是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这不仅意味着要昭告天下他即位的正当性,还要清除那些潜在的政治异己。建文四年(1402年),随着南京城落入他的手中,朱棣随即宣布了一份所谓的“奸臣榜”,以此来惩治那些反对他的大臣们。一时间,腥风血雨席卷了朝堂之上。方孝孺,这位忠贞不渝的大臣,连同他的亲族及朋友共计八百七十三人惨遭屠戮;其门生如卢原质、郑公智与林嘉猷亦未能幸免,慷慨赴死。黄子澄与齐泰等人的遭遇同样悲惨,他们不仅身首异处,就连家族也未能幸免,遭到彻底的清洗。练子宁的死更是引发了连环的悲剧,仅是在公开处决的环节就有足足一百五十一人丧命,而因家族被抄家流放至边疆的更是多达数百人。陈迪的遇难导致了一百八十余人被迫远离故土,踏上流放之路;司中的被杀则牵连了八十多位亲属一同赴死;胡闰家族的两百七十口人被无情地剥夺了自由;董镛的遇难,更是让两百三十名无辜的亲人陷入了无尽的苦难之中。然而,在这场血腥风暴中,朱棣并非一味地施行残酷的惩罚。对于“奸臣榜”上的某些人物,他选择了宽恕并继续任用,如张紞、王钝、郑赐、黄福以及尹昌隆等人,这些人的命运因此得到了截然不同的转变。
朱棣对待朱标、朱允炆一系以及其他的藩王态度有了显著的变化。他将吴王朱允熥改封为广泽王,衡王朱允熞为怀恩王,徐王朱允𤐤则成为了敷惠王,并且允许他们跟随母亲吕氏居住在懿文太子陵园内。朱允炆曾追尊的兴宗孝康皇帝,现在仍旧被称为懿文太子。对于那些在建文年间被废黜或囚禁的亲王们,朱棣下令恢复他们的王位,并邀请他们来到京城朝见新的君主,每次接见都会慷慨地赏赐他们大量的财物。这些行为看似是对家族传统的遵循和加强亲情的表现,实则隐藏着驾驭和控制的目的。例如,在迫使宁王结盟时,朱棣曾经承诺若成功将与宁王平分天下,然而一旦登基,他不仅否认了之前的诺言,甚至拒绝了宁王对苏州、钱塘等地的要求,最终将宁王改封至南昌。此外,朱棣还秘密削减了各个藩王的实际权力及其军事力量,包括代王、岷王、齐王乃至与自己同母的周王的护卫力量都被削弱,确保他们没有足够的实力与任何一个边镇抗衡。与此同时,朱棣向全国宣布:凡是建文帝时期更改的法律制度,都要恢复到原来的样貌。所有在建文年间被贬谪的官员,都被重新任命回原职。那些与太祖设立的规定相冲突的法律条文均被废止,并且宣布大赦天下,除了谋反、弑杀祖父母、父母等重罪不予赦免之外,其他所有的罪行不论轻重一律宽恕。不过,也有一些原本有利于民生的政策被废除了,比如建文二年时减轻了浙西地区在洪武年间过重的田赋,如今这些赋税再次变得沉重。在朱棣登基之后,他还进行了大规模的封赏,奖励那些在靖难之役中有功的大臣。永乐元年(1403年)的四月,再次评定靖难之役中的功绩,封驸马都尉袁容等三位大臣为侯爵,陈亨之子陈懋等六人为伯爵。同时,他还广泛搜罗人才,命令官府寻找那些隐居山林、具有卓越才能的人士,并根据其能力予以任用。
靖难之役后,北方大地满目疮痍,“淮以北”地区尤甚,仿佛一夜之间化作了莽莽荒原。无数农民被迫离开家园,四处流浪。面对此情此景,明成祖朱棣决心重振民生,他颁布了一系列旨在恢复生产的措施。首先,他对山东、北平、河南等地受战火蹂躏的州县宣布减免三年赋税;而对于未曾遭受兵燹之地,如直隶凤阳、淮安、徐州、滁州、扬州等地,以及山西、陕西、浙江、福建、江西、湖广、两广、四川、云南等省份的部分区域,则实行秋夏税粮减半征收的政策。所有截至建文四年(1402年)七月初一日之前欠缴的钱粮、盐课等亦一律免除。此外,他还特别关注到从河南、山东、北平等地流离至淮河两岸的民众,命令他们返回故乡重新开始生活,所需耕种工具和种子由官府提供支持。与此同时,明成祖下令恢复北方因战乱而中断的教育事业,不让任何一所学校荒废。他深知只有让民众回归土地,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复兴。因此,甫一登基便派遣使者四处寻找流民,鼓励他们重返家园耕作。永乐元年(1403年)十一月,他对户部官员表示:“百姓们是迫不得已才离开家乡,对于已经返乡的人,地方官应当给予更多关怀;而对于尚未归来的流民,我们更应该尽心尽力地招抚。对于新开垦的土地,暂时不征收任何税费。”然而,一些地方官员却对已归家的流民追讨过往数年的欠粮。对此,明成祖极为不满,他强调:“农民之所以选择逃离,是因为生活实在艰难。当他们重返故土时,面对的是荒废的土地和缺失的农具与种子,此时最需要的是政府的帮助和支持。如果还要向他们追讨过去的欠款,这些贫困的民众如何能够生存下去?从今往后,凡是返乡的流民,他们过去所欠的粮食一律免除。”这一系列开明的举措极大地促进了流民回乡务农的积极性,使得荒芜的土地迅速得到了开垦。同时,考虑到长期战争导致部分地区土地闲置,而其他地方则出现了人多地少的问题,例如江南和山西的某些地区,明成祖效仿先帝朱元璋的做法,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大规模的移民计划,力求将农民与土地紧密结合,从而推动农业生产的快速复苏。
明成祖对待地方官员的要求极为严苛,他强调官员们必须深入民间,亲身体验百姓的生活状况,并及时向朝廷汇报民众的疾苦。在永乐十年(1412年),他召集了超过五百名地方官员进京觐见,要求每个人都详细报告其管辖区域内的民情。他还立下了严格的规矩:“若有人隐瞒不报,则追究其责;即便所言有不当之处,亦不予追究。”随后,明成祖进一步下令:“凡郡县官员以及中央派遣的巡视使,若目睹百姓困苦却不上报者,一律逮捕并依法惩处。”对于地方遭遇的自然灾害,他要求必须迅速响应,确保“上午报告灾情,下午即展开救援”,不允许有任何延误。在他统治期间,明成祖不断完善文官体系,为后来内阁制度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主张“治国之道,在于宽严相济”,并以此作为施政的原则。为了加强与士绅阶层的联系,他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并积极编纂书籍来弘扬儒家思想,旨在扭转明朝初期过度推崇佛教和道教的趋势。在选任官员时,他注重因材施教,用人唯贤。此外,他还致力于首都北京的建设,亲自指挥了多次针对北方边疆的征伐行动,甚至远征安南,派遣郑和率领船队远航海外,组织编写了诸如《永乐大典》这样的重要文献,为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组织基础。
永乐四年,七月流火之际,明成祖诏令颁布,委任成国公朱能佩戴征夷将军印,统领全军;西平侯沐晟出任左副将军,新城侯张辅则为右副将军,共同率领军马,挥师南下。大军入境安南之时,传檄历数胡季犛、胡汉苍父子二十余条大逆不道之罪,同时昭告天下,将以陈氏子孙重掌朝纲。明军势如破竹,连连取胜。胡氏一族见大势已去,焚烧宫殿,乘船逃遁海上,最终仍难逃被明军擒获的命运。明成祖随即降旨,将安南更名为交趾,并在此地设立交趾布政使司、按察使司以及都指挥使司,管辖下设十五府、三十六州、一百八十一县。其中,布政使司直接统辖五州之地,管理二十九县。在各战略要地,均驻扎卫所,以确保局势稳定,牢牢掌控这片新纳入版图的土地。
永乐七年,即公元1409年的二月,明成祖派遣使臣前往鞑靼,传达了他希望双方能够和睦相处的愿望:“愿我们两国和睦相交,我主宰中原大地,而可汗则统治北方边疆,让我们彼此永远安宁无事。”然而,使臣却遭到了不幸的命运——他们被杀害了。这一事件激起了朱棣的怒火,他誓言要消灭那些违抗命令之人。同年七月,朱棣任命淇国公丘福为征虏大将军,率领十万精兵征讨鞑靼。然而,丘福轻敌冒进,仅率领先锋千余骑兵便抵达胪朐河,结果由于指挥失误,导致自己与武成侯王聪、同安侯火真、靖安侯王忠以及安平侯李远等将领一同战死沙场,所率人马也在胪朐河遭遇惨败。闻此噩耗,朱棣怒不可遏,决定亲自率军出征。永乐八年,即公元1410年的二月,明成祖集结了五十万大军,深入漠北,亲自征伐鞑靼。五月时分,在斡难河畔,明军大破本雅失里的军队,本雅失里仅带着七名随从狼狈逃窜。随后,明军又在兴安岭击败了阿鲁台的部队。阿鲁台的军队四散奔逃,他本人也带着家眷仓皇逃离,明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之后,阿鲁台归顺了明朝,明成祖册封他为和宁王。在此之前,明成祖已经封瓦剌的首领马哈木为顺宁王、太平为贤义王、把秃孛罗为安乐王。不过,随着瓦剌势力日益壮大,他们不仅阻碍了明朝通往西北的道路,还图谋控制鞑靼地区。
永乐十二年,即公元1414年二月,明成祖朱棣再度挥师北上,亲征瓦剌。六月,风云突变之时,一场名为忽兰忽失温的大战拉开帷幕。答里巴汗联手马哈木、太平与把秃孛罗三位王公,率数万精锐骑兵,每位勇士均配备三至四匹战马,在距离明军十数里之外的一处山峦布阵,气势恢宏。明军率先派遣一支精兵挑战马哈木。面对来势汹汹的挑战,马哈木随即下令麾下蒙古骑兵如同狂风骤雨般席卷而下,却不幸遭遇明军密布的“神机铳炮”猛烈反击,被迫撤回山顶重新集结。随后,明军东西两翼的部队逐渐推进,双方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激战,战场上血雨腥风,双方均有重大伤亡。随着夜幕降临,朱棣亲自指挥数百名精锐骑兵作为先锋冲锋陷阵,紧随其后的火铳部队齐声轰鸣,骑兵们乘着这股势不可挡的力量勇猛作战。最终,瓦剌部遭受重创,包括王子在内的十余名重要将领阵亡,数千名士兵丧生。答里巴汗、马哈木、太平和把秃孛罗四位首领仅以身免,一路奔逃至土剌河畔。此役之后,明军大获全胜的消息迅速传开,随即派遣使者向阿鲁台宣布这场辉煌的胜利。不久,阿鲁台便派使臣前来朝见。次年,瓦剌的马哈木等人亦派遣使节向明朝表达歉意,并恢复了对明朝的朝贡往来。
永乐二十年,即公元1422年的三月,大明帝国的雄主朱棣御驾亲征,剑指北方的鞑靼。大军压境,一路推进至宣府东南方的鸡鸣山,此地今日名为河北宣化。阿鲁台,这位鞑靼的领袖,闻风丧胆,在夜幕的掩护下从兴和悄然遁去,选择避实就虚,不予正面交锋。待到七月,明军势如破竹,抵达了煞胡原。在那里,他们俘虏了一些鞑靼部落的成员,从这些人口中得知阿鲁台早已远遁。失去了目标的明军只得停止追击,然而归途并非平静无波。在回师的路上,朱棣麾下的精锐又与一贯支持阿鲁台的兀良哈部展开激战,杀敌无数,迫使兀良哈部残部主动向明军投诚。翌年秋七,即永乐二十一年的秋季,朱棣再度挥师北上,意图彻底解决阿鲁台之患。然而,消息传来,阿鲁台已被瓦剌击败,其部落四分五裂。鉴于此情此景,明军并未贸然出击。到了十月,鞑靼王子也先土干率领部族向大明俯首称臣,朱棣欣然接纳,并赐予他“忠勇王”的封号,赐名金忠。随着十一月的到来,明军凯旋而归,回到了繁华的京师,结束了这场漫长的征战。
永乐二十二年,即公元1424年的正月至七月间,明成祖朱棣发动了他一生中的最后一次亲征,目标直指入侵的鞑靼部。彼时,鞑靼首领阿鲁台率军侵扰明朝边境,战火蔓延至山西大同与开平(今位于内蒙古正蓝旗东北)。面对此等挑衅,朱棣迅速集结起山西、山东、河南、陕西及辽东五地的精锐部队,在京师(今北京)与宣府(今河北宣化)严阵以待。得悉阿鲁台已退至远方的答兰纳木儿河(今蒙古境内的哈剌哈河下游),朱棣当即下令全军火速追击。然而,直至六月十七日,当明军抵达答兰纳木儿河畔时,搜寻了方圆三百里,却未能发现阿鲁台及其部众的踪迹。由于战果寥寥且粮草殆尽,朱棣不得不遗憾地下令撤军返程。回师途中,于同年七月十八日,朱棣不幸病逝于榆木川(今位于内蒙古多伦西北,具体位置仍有争议)。此时,大军远离京城,为防止军心动摇,朱棣身边近臣决定秘不发丧。内臣马云与大学士杨荣、金幼孜等人紧急磋商后,决定将朱棣的遗体安置于由军中锡器熔铸而成的棺椁之中,并将其置于辇车上,每日仍按例供奉膳食,以此掩盖真相。大军随即继续向京城进发,同时秘密派遣使者通知太子朱高炽。不久之后,太子朱高炽即位,成为明仁宗,而明成祖则被安葬在北京天寿山的长陵,与徐皇后合葬。他被追尊为“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到了明世宗嘉靖年间,朝廷认为明成祖有再造江山之功,堪比开国先贤,因此改封其为明成祖,追赠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简称“文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