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一次走进图书馆,来记录下今日份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翻开了高晓松的作品《鱼羊野史》这本书吸引我的点在于“野史”二字,野史顾名思义是不被世人承认的历史,但是却被高晓松这样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人用来当书名,激起了我的阅读兴趣,翻开目录,他是以历史的今天来作为写作顺序,从9月1日一直写到10月31日,他用自己的人生经历用叙事的方法引导读者看历史,其中他说到他对科学这门学科的理解,科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学明白科学,自身也能塑造出对待事物学术研究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甚至于培养出敢为了学术真相与权威辩论自己观点的勇气,当然,人无完人,在我看来,这样的做法虽然勇气可嘉,但缺乏处理的艺术,哥白尼的下场就是最好的例子,然后高晓峰他又说了古代科举制度,古代科举制主要考儒家学说,四书五经,八股文,这些是文人墨客对当时局势的理解和自己思想的体现,但是文中说,光有思想和理解是不够的,还需要精神和品质的加持,于是我又联想到曾国藩,我了解了一下他的生平,别人对他的评价总是说:“他不是一个聪明人,甚至于是个愚人,别人花几分钟背会的书,他背了几个时辰还是不会。”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却成为了国之栋梁,其中他的勤能补拙占了很大一部分,因为他处事的智慧和为人的豁达通透,让最后有些功高盖主的他得以善终,于是,我又想到了和他性情完全不同的又一个国之栋梁陈子昂,那个写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陈子昂,那个发明糖画的陈子昂,他的生平恰恰相反,他是一个极为聪慧的人,他童年过的十分富裕,不学无术,直到18岁那年才顿悟,想学习考取功名,当然他的天资聪颖,最后的确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却因为性子的耿直不通世事,最后惨死狱中,二人同样是学富五车,但却因为性子的不同而导致结局不同,从困难来说,并没有谁比谁多,但曾国藩因为从小的不被看好,而更沉稳一些,联想到曾国藩和陈子昂后,我又回到书本,上面又提到了溥仪,溥仪的一生可谓是大起大落,任何人在他的面前都不值得一提,其中细枝末节太多,在这里也写不尽。
《鱼羊野史》这本书,是高晓松用另一种思维去看待历史所写的书,我想它这里的“野史”并不是表面上的真正的野史,而是一种从不同的历史事件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本质的意思;学史得以明智,观史使人心胸豁达,正确品史让人对事物本质的参透如壶灌顶,当历史学到融会贯通,便可以像高晓松一样,用不同的眼光,不同的心胸,不同的理解看待不同的事物,这或许就是导致他喜欢漂泊自在生活的原因之一吧,在用历史的眼光看世界的同时品人生!
它笑任它笑,做自己的主人,坚持己见,阳光且纯粹的活着,这是我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