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恩爱过去了大半年,祝英台嫁妆也挥霍不剩下多少。
这一年多,也够她看清太多东西。
梁山伯的善良心软是刻进骨子里的,曾经她欣赏他,支持他。
可随着时间越来越长,祝英台心态发生了变化。
如今士族掌权,如梁山伯这种毫无前途可言撑死了就是一个县令,如同他的父亲一般。
等梁山伯死后,他们的孩子就会成为一个平民,没有朝中人举荐,一辈子都不可能做官。
又没有家底,就是说让他做个普通人平平安安过一生也是笑话。
反而银心,听说马太守很快就会升职成为扬州刺史,真正的权势一方。
马文才也颇受朝堂大将军看中,听说过两年就会到京城上任。
银心的孩子生来就是士族,可能是她和山伯孩子一生达不到的高度。
从前这些她觉得都不重要,可成婚后,好一点的宴会她甚至听都没听过,其他几个县的县令也看不起梁山伯,只维持着表面。
这样的眼神让她从愤怒到难以忍受,只需要一年光景。
还有她回祝家,待遇也不像从前,除了父母,几个哥哥嫂嫂也并不欢迎她,尤其每次父母给她东西后,下次回去他们对她越来越不欢迎。
她心气高,受不了嫂嫂们的刻薄话语,也就减少了回去的次数。
想起所经历的委屈,发现没有人可以诉说,所以只能给银心写信。
信件里面果然不出银心所料。
梁山伯同祝英台发生了争执,梁山伯每月固定给一户贫苦的母女,这让祝英台想起了心怜一家。
一次两次接济她也就忍了,可察觉到那个女子同谷心怜一样,让她忍不住和梁山伯发生了争执。
梁山伯不觉得自己做错了,接济穷苦百姓而已,对方也不会是心怜,没必要把对方想得这么坏。
刚开始时他会安抚安慰祝英台,也尽量避免和那女子接触,可就是短短几次,祝英台也总是发脾气,梁山伯一个没忍住,两人起了争执。
这是第一次,后来就有了很多次。
他们还相爱着,却又只觉得疲惫。
梁山伯觉得这样的生活还不错,和心爱的人相守,又有自己喜欢的事业能为百姓谋福。
虽然他理解英台士族出身,和他想法有些出入,他也对不起对方,让对方过这样的日子是有些委屈。
可两人无话可说之间何曾在乎这些,英台为何变成了这样。
他也不能理解。
祝英台的信件被银心放进碳火中烧掉,她叹息一声,祝英台其实并不想让银心他们知道她过得不好,总是有些别扭和复杂。
如今还是给她写了信抱怨,可见她心中的难过和酸楚。
银心写了信件,让人送去茂县。
可能是她早有预料,银心其实并没有波动,她从来不替对方做选择,也不会参与对方的决定。
这是她从祝英台身上学到的。
黄良玉的下场就在那里。
她的信件只是安慰祝英台,信件中说了说自己的孩子。
她们之间以后,随着马文才和策儿越来越好,只怕那时候会越来越没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