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了时全兄弟筹谋着要伏击他们一行人,前方关口的山匪应该是被清理过,是以接下来的路很是平静。
时间来到了七月,她们这一行人终于顺利的和当地驻军汇合。
关中大旱,人相食。
史书上寥寥几个字,可实际上却是人间炼狱一般的惨象横生。
但凡心中尚有一分良知,也做不到无动于衷。
看着天下粮仓如今满目疮痍,藏海也是多有感慨。
藏海如今才理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何意。枕楼点一盏灯就要一千两,一千两,能买三千石粮食。
何梦清这话未免太过天真,那香老板是冬夏人,她不趁火打劫就不错了,何况那是她凭本事挣得钱,你应该说,永荣王爷宁愿花一千两包下望月阁,却不愿意买些米粮救济灾民。
何梦清转头看向藏海:“还有,你说的是寻常时期的米价,越是危难之时,物价越会疯长。”
藏海也扭头与她对视,眼里带着动容:“你也不是大雍子民,本可以置身事外的。”
这情况何梦清也乐不出来,但也不想整天苦着脸,是以像模像样的行了个空桑礼,义正言辞道:“明知人有难而不救,纵使参破真境,也有违道心。”
藏海只略想想就猜出来了:“这是那位少司命说的话?”
何梦清点头承认:“真聪明,奖励你晚上不许吃饭。”说罢施施然进了空的能跑马的粮仓,“砰”一下甩上门。
藏海一哽,片刻又不禁摇头失笑,撑着玉骨伞背靠大门,嘀咕了句:“幼稚!”
*
填满粮仓是救急之举,何梦清带着藏海,一晚上的时间就干完了,然后自己回了临时住所。
第二日一早,林宝焦急前来催粮:“姑娘,将军派人来问,后续粮草何时能到?城中已经无米下锅了。”
何梦清虽劳累的一夜,但打坐休息后,精神还不错:“先带人去城西坡,藏海在那里等着接应,暂时约有两千石,先去运回来吧。”
两千石?
关中百姓约二百万,尚有灾民三十万,粗略估算每人每天半斤粮就饿不死,也需十五万斤,也就是千六十石。
两千石,省着用也顶多能用三天。
明朝一石相当于现代的120斤,何梦清刚来还没摸清情况,一晚上收着力折腾出150吨粮食,等过两天,找着更合适的地方就可以放开了往出拿。
人光吃粮食吃不饱,肚子里没油水没荤腥是不行的,到时候配合着油糖面粉压缩饼干什么的,数量降下来,但必然比现在顶饱。
等人都缓过饿劲儿,有力气了,就可以以工代赈,赶紧组织人手修个水库出来。
放粮只是常规举措,更重要的是引水先缓缓湿润土地。
干裂结块的土是不吸水的,一旦连下疾雨,水留不住必会形成洪涝灾害。
没错,这里很快就要降雨了,且一下就是连日的大雨。
林宝走后,何梦清又接着打坐,待精神力全部恢复后,戴上御水珠,身影一闪,便从屋内消失了。
*
藏海正组织带领农夫们一车车的往几处灾民集中的地方分配,此时8匹骡马车最多能装载30石粮,而二牛车可装载14石,人力板车一车最多只能拉两石,再多车和人都受不住。
别看吃用起来快,但运输可就困难了,这么一车车的,直忙活了一整天。
灾民们在粥棚前大排长龙,忽然天上滴滴答答的下起了小雨。
“下雨了?”
“下雨啦!!”
雨很小,连毛毛雨都称不上,但确实是下雨了。
正是一场及时雨,所有人的心中都燃起了希望,下雨好,下雨好哇。
小雨更好,庄稼汉们不懂那些大道理,但凭借这么多年的经验也知道,现在最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小雨,慢慢下,一点一点的下,土地才会被浇湿浇透。
人们还在欢呼雀跃,督军府中,一封密疏当夜便快马加鞭送往京中。
何梦清立于夜空之中,看着疾驰而去的一人一马,撇撇嘴,没管。
只要皇上践行承诺,给她人,给她宝船,这些小手段她都可以当没看到。
别忘了现在是什么时候,换算成真正的历史,现在可是天启六年。
就是那个张岱写的《陶庵梦忆·龙山雪》里“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
也是那个天启大爆炸那个天启六年,还是那个努尔哈赤在距沈阳东四十里的叆鸡堡神秘死去的天启六年。
可惜这里没有大爆炸,没有努尔哈赤,倒是十二月大雪很是有可能。。
最重要的是,历史上朱由校明年就死了,不知道现在这位能不能挺过明年。
外面可是大航海时代啊,马上就要进入黄金时期了。
她现在是有这个条件,有这个环境,为什么不去掺和一脚,啊?
还有藏海,她的好帮手,好助理,精通风水堪舆营造,夜夜观星望斗。
话说,这会澳大利亚好像刚被发现没多久吧?
有十年吗?
何梦清一边慢悠悠的飞,一边用意识翻找小独栋里那箱子手机平板,很快就找到了贴着欧洲历史标签的手机。
唉~资料太多,找起来好费事,还得先找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