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屏纸制作技艺造纸工序较为繁琐,素有“七十二道工序”之说,几乎全凭手工。
首先是备料,这是第一道工序,俗称砍竹,是准备造纸原料的过程。纸农一般用水竹为做纸的原材料,而且一年生的水竹较好。如果自家山上的青竹不够,就到外地购入,藤桥、苍南等水竹资源丰富的地方都是造纸原料的来源地;接着是断竹,纸农从山上砍下水竹后,剔除枝叶,按照腌塘的长度截成竹段,大约一米多长,然后扎捆,俗称刷;然后就是腌刷,也就是杀青,纸农把刷移入石砌的四方腌塘中码好,用石头压住,放满水,然后在上面铺上石灰。以前放的是砺灰,这是为了加速刷的腐蚀软化。纸农的家里都有一个腌塘,一般都建在房前屋后,四四方方的,一个接一个,色泽金黄。
接下来就是翻塘。翻塘是为了让刷软化均匀,一般每半个月翻动一次腌塘里的刷。为了免受石灰水的腐蚀,以前纸农都是先涂上菜籽油再到腌塘里翻刷,天气暖和时就脱了衣服只穿裤衩,半身浸泡在石灰水中。当下翻塘时都穿上橡胶的衣服和鞋子,戴上橡胶手套,以免身体受伤害。以前还有一道工序就是煮料,当下这道工序已经消失了,但是当地那些煮料的器物还在,这种器物叫纸烘,被闲置在路边。它用砖砌成,底部周长约6米、高3米左右,中间有大铁锅,用来煮料,一般要煮上八天八夜,以加速刷的熟化。
刷腌好后就是晒刷,这是为了加强刷的韧性。刷经过暴晒后,还要放入水中冲洗,纸农一般把刷放入水碓上面的引水渠中,压上石头任由水流冲洗,以去除杂质、加速软化。
做纸的工序中,捣刷是较为辛苦的。捣刷就是把熟化的刷放入水碓捣成絮状物。捣刷很费时间,也很危险。碓头砸在刷上的声音震耳欲聋。纸农乘碓头举起的瞬间搅拌下面刷,这就叫跳刷。跳刷是不能分心的,一旦不慎,手就有可能被碓头砸中,一只手就稀烂了。那时是几户人家一起出资造一所水碓,然后由出资的几家人轮流来捣刷。水碓日夜不停地捣刷,人休碓不休。当下泽雅唐泽村一所水碓屋里,还保留着一块清朝乾隆五十五年的石碑,碑上清楚地刻着水碓所有者的姓名。这种形式应该是温州较早的股份制合作模式。
捣刷后的工序是撩纸。撩纸前要先把纸绒泡上水,然后纸农用脚把纸绒踩拌成纸绒浆,这叫踏刷。再把纸绒浆搬进盛满水的纸槽里,用竹棍进行椪槽,让那些絮状物均匀地漂浮在水中,然后就可以撩纸了。撩纸是个技术活,一般人难以完成,这种技术只有在日常实践中才能慢慢掌握。在纸农身体一曲一伸间,细细密密的帘把水中细细的纸绒捞上来,纸就初具雏形了。从日出橑到日落,一张张还带有水分的纸叠加起来,形成一个纸岸。等纸槽里絮状物越来越少、水越来越清时,纸岸和人齐高,捞纸人伸长手臂也够不着这些纸岸时,这天撩纸的任务也就完成了。然后把纸岸压干水分,断成一块块背回家后分纸。分纸是省力的,孩子们也可以胜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