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议论如同无形的风,吹遍了整个京城,甚至传到了偏远州县。
人们的心中充满了不安与期待,仿佛这场大火不仅烧毁了宫殿,也烧出了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太后终于在一次朝会上做出了回应。
她坐在帘后,声音冷冽而威严:“此次大火,虽为意外,然亦为警示。哀家辅政多年,虽尽心竭力,然天下之事,终究需陛下亲自执掌。哀家决定,自即日起,逐步归还政权于陛下,望众卿家尽心辅佐,共襄盛举。”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一片哗然。
群臣纷纷跪拜,高呼:“太后圣明!陛下万岁!”
赵祯坐在御座上,心中既有欣喜,也有压力。
他知道,亲政之路并不会一帆风顺,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
他的目光扫过群臣,最终落在滕宗谅和刘越的身上,眼中闪过一丝感激。
然而,太后的心中却并不平静。
她的手指紧紧扣住扶手,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她的眼中闪过一丝冷厉的光芒,心中暗暗发誓:“还政于陛下,不过是权宜之计。这朝堂之上,终究还是哀家说了算。”
大火虽已熄灭,但其引发的风波却远未平息。
十一月的京城,寒风凛冽,天空阴沉得仿佛压在人头顶,透不出一丝光亮。
杨玥娘服侍赵祯起床梳洗,赵祯笑着抓住她的手,当着宫女们的面毫不避讳的亲了她一口,说。
“玥娘,今日朕要干一件大事。”
杨玥娘有些害羞的红着脸退了半步,问。
“什么事?”
赵祯却卖关子不肯说,反而道。
“等朕下朝你就知道了。”
玥娘看着赵祯远去的背影,感受到了宫墙内外,都弥漫着肃杀的气氛,仿佛连空气都凝固了。
然而,就在这样一个冷峻的日子里,一道震撼朝野的诏书从宫中传出——皇帝赵祯宣布改元,将天圣十年改为明道元年,并同时颁布大赦令。
这一消息如同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千层浪。
朝堂之上,群臣面面相觑,眼中满是震惊与不解。改元之事,历来是国之大事,通常会在新年伊始宣布,以示万象更新。
即便是真宗皇帝驾崩、新皇登基,也未曾轻易改变当年的年号。
然而,赵祯却在天圣十年即将结束之际,突然宣布改元,这一举动无疑打破了惯例,也引发了无数猜测。
太后的寝宫内,烛火摇曳,映照出她冷峻而阴沉的面容。
她手中握着一卷刚刚送来的诏书,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纸面,眼中闪过一丝冷厉的光芒。
她的心中满是愤怒与不甘,却也知道,赵祯此举绝非一时兴起,而是有意为之。
“明道元年……”
太后低声喃喃,声音中带着一丝讥讽,
“他倒是迫不及待,想要结束这‘二人圣’的时代了。”
她的手指紧紧扣住诏书,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她的目光落在窗外的寒风中,眼中满是复杂的情感。
她知道,赵祯之所以如此急切地改元,正是为了彻底摆脱她的影响,防止她卷土重来。
这场权力的博弈,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