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少绾决定采取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引导草原居民逐渐接受中原的文化和制度。
她征召了一批富商,做出了特殊优惠政策,但要求他们诱导草原居民定居在河道两岸,并引导各族做小商贩。
这些富商们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纷纷响应少绾的号召。
他们带着中原的商品和技术来到草原,与草原上的居民进行交流和贸易。
在他们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草原居民开始定居在河道两岸,做起了小商贩的生计。
这些草原居民在做生意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中原的语言和文字,还逐渐接受了中原的服饰和美食。
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少绾看着这一切的变化,心中感到无比的欣慰。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少绾在紧张而有序的筹备中。
不仅加强了对军队的训练,提高了士兵的战斗能力,还积极发展经济,为战争提供了充足的物资保障。
同时,她还注重民生,努力改善百姓的生活条件,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信任。
终于,在第二十年的春天,少绾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决定发兵草原各部。
为了尽快反击草原各族,少绾厉兵秣马,整日里枕戈待旦,不敢有丝毫懈怠。
此次出战,北地的所有人都知道,这一战关乎着北地的生死存亡,成则一劳永逸,北地彻底太平。
此战,北地所有百姓,凑齐军资、粮草,堵上了全部的家底,大家受够了草原的骚扰,不成功则成仁。
此刻,她率领着大军浩浩荡荡地出征了。
一路上旌旗蔽日、尘土飞扬,展现出了强大的气势和决心。
然而,当少绾的大军抵达草原时,却发现情况有些出乎意料。
原来,经过多年的来往和交流,草原各族的百姓已经对中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认同。
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敌视中原人民,反而愿意和平共处、互通有无。
甚至有一些百姓在得知少绾的大军到来后,主动前来迎接和投诚。
其中有一个族长的儿子,名叫阿木尔。
他年轻有为、英勇善战,在草原上享有很高的声望。
然而,在得知辽王少绾的大军到来后,他却选择了放弃抵抗和投诚。
他告诉少绾:“我们草原上的百姓也早已经厌倦了战争和杀戮。我们希望能够与中原人一样过上和平安宁的生活,我们想要中原人的户籍和待遇。”
少绾听了阿木尔的话,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战争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战争只是威慑。
民心所向才能所向披靡。
于是,她决定接受阿木尔的投诚,并与草原各族展开和平谈判。
在谈判中,少绾秉持着平等、尊重和互利的原则,与草原各族代表进行了初次会面。
会面中她发现,草原百姓说中原话很顺。
两边的交流没有丝毫障碍。
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她不仅耐心地倾听了对方的诉求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