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墙之上,旌旗招展;
街道两旁,商铺林立。
一派繁华景象尽收眼底。
看到大梁的时候,锦瑟第一时间想的是王贲水淹大梁城。
此等灭国之战方法的确很被人诟病,毕竟城中有无辜的百姓。
但这是当时最好的办法,既能保住秦军主力不损,又能让魏国尽快投降,在魏国没有灭国之前,优先选择对自己国家最有利的一面,这是人之常情。
此时登基两年,膝下至今无新生儿所出的秦庄襄王嬴子楚,已经顶不住压力,秦简接连发过来,催促嬴政回国。
然而,锦瑟这一行人依然不急不缓地一路车马到韩国新郑。
在这里,小嬴政第一次理解了锦瑟姐姐说的“弱国无外交”。
韩国太弱了,又在秦国家门口,而且韩王又菜又爱玩,经常撩拨秦国,可不得经常挨揍。
上面王室立不起来,下面百姓直不起脊梁。
锦瑟听说国韩非的聪慧,但她不打算让荀卿现在收他为弟子。
若此时让韩非有变法的能力,却没有救国的权利,当韩国被灭的时候,他会自己求死,这对他来说不是一件好事。
要等到韩国被灭了之后,让他进咸阳就读,那个时候他才有大好的前途为秦国发光发热。
因此锦瑟只是让小嬴政见见韩非,交个年少时期的朋友。
秦庄襄王收到嬴政在韩国新郑的消息后,派遣一支军队一路过来驻扎在新郑城门外,把韩王吓得要死,求爷爷告奶奶地把嬴政送到了城外的秦国军队里。
这一年嬴政12岁,此时的秦国并不妙,因着锦瑟一早叮嘱过今年秦国很大可能会出现旱灾,让他早做准备。
锦瑟给他准备了寻找水脉的书籍,传下挖井技术,且可以效法晏子“以工代赈”,写成秦简快马加鞭传给赢异人。
此时正被旱灾搅得不得法门的赢异人,收到嬴政的秦简时,大喜过望,说道,
“吾儿果然大才,人没到,孝心先到了。”
锦瑟一行人出了韩国后,一路直奔函谷关,守门将领恭敬迎接。
一路上嬴政看到了旱情的严重程度,看多了哭泣的秦国百姓,嬴政心中难安。
虽然嬴子楚已经按照嬴政的秦简之法快速吩咐下去了,但见效还需要时间。
嬴政忧心不已,吩咐军队加快速度回去。
他坐在马车里,拿着锦瑟给他的红薯种植技术书籍和有机肥堆肥技术书籍,反反复复地背会。
他一回咸阳就找嬴子楚要试验田,批量培育红薯。
嬴子楚不是很相信红薯产量,但嬴政说,
“父王,再坏也不会比现在还糟糕。”
嬴子楚沉默了,他答应了,给嬴政的田地批得足足的,人也随便调用。
为了尽快解决旱情,锦瑟与嬴政分工行动。
锦瑟带领游历路上捡来的大孩子们去旱灾区实地考察学习如何寻找水脉。
让官府组织当地百姓以工代赈开凿水渠,建立蓄水池坝,制作水车。
临走之前,为了能更快地推广红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