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之内,龙涎香袅袅升起,皇上端坐于龙椅之上,目光深邃而威严。
他轻轻抬手,示意包拯上前,语气中带着几分赞许与期待。
皇上听闻包卿,桃李满天下,不仅断案如神,更兼育人有方,实乃我大宋之栋梁。
皇上缓缓开口,声音洪亮而清晰。
包拯闻言,连忙躬身行礼,谦逊地回答道:
包拯皇上谬赞了,臣只是尽忠职守,为朝廷分忧,不敢有丝毫懈怠。
皇上微微一笑,话锋一转,问道:
皇上包卿可知皓月公主?
包拯心中微动,但面上依旧保持着平静,回答道:
包拯臣知道,公主殿下小时候体弱多病,为了让她能健康成长,皇上与皇后娘娘便将她送到寺院修养,以求佛祖庇佑。近日,公主殿下终于康复回京,实乃我大宋之幸。
皇上点了点头,继续说道:
皇上对,朕这皇妹对你包拯可是赞不绝口啊。她回京之后,多次向朕提及你的事迹,对你那公正无私、明察秋毫的断案能力尤为钦佩。
包拯闻言,连忙躬身行礼,感激地说道:
包拯多谢公主殿下抬爱。
皇上望着跪在地上的包拯,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感,既有对包拯的敬重,也有对皓月公主的疼爱。
岁月在包拯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但他的眼神依旧坚定而明亮,透露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皇上包卿啊,你跟随朕多年,你的为人朕是清楚的。
皇上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几分沧桑与感慨,
皇上皓月她虽为公主,但自幼体弱多病,我们兄妹几人对她都是疼爱有加。如今她回京,只与朕提了一个要求,她要拜你门下,进你开封。
包拯闻言,心中更是五味杂陈。
开封府的事务又繁重复杂,他实在不愿让公主殿下涉入其中。
于是,他再次恳切地说道:
包拯皇上,臣深知公主殿下对臣的抬爱,但臣已是风烛残年,恐难以胜任教导公主之重任。再者,开封府内皆是粗犷汉子,行事作风难免不拘小节,臣实恐公主殿下在此受委屈。
皇上凝视着包拯,眼神中既有不解也有几分责备,他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几分威严与无奈:
皇上包拯,你素来以公正无私著称,为何在此事上却如此推脱?说到底,你还是不愿收下朕的皇妹,皓月公主吗?
包拯闻言,心中一凛,连忙跪拜在地,声音中带着几分颤抖与坚定:
包拯皇上,臣并非有意推脱,更非不愿收下公主殿下。只是开封府乃朝廷重地,每日处理的皆是棘手案件,环境复杂,非公主殿下千金之躯所能轻易适应。臣恐公主殿下在此受委屈,更怕因臣之疏忽,而有损公主殿下之尊贵。
皇上轻轻叹了口气,目光中闪过一丝复杂:
皇上包卿,你的顾虑朕都明白。但她既已提出此愿,朕便想成全她一番。
包拯抬头,目光坚定地望着皇上,缓缓说道:
包拯皇上,臣知此举或有不妥,但臣实乃出于一片苦心。开封府非比寻常之地,公主殿下若真要入我门下,此木簪乃臣随身之物,若公主三日之内能拿得此物,臣愿意收下公主。
皇上闻言,沉默片刻。
皇上包卿你这不是为难朕吗?
最终,他轻轻点了点头:
皇上好吧,包卿,朕就依你所言。若皇妹能成功取回木簪,你便不得再推脱,要尽心尽力地教导她。
包拯闻言,心中一喜,他本就是以此来推脱,连忙跪拜谢恩:
包拯臣遵旨。
皇上挥了挥手,示意包拯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