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由于仁宗在太子跟前十分之没有原则,关于兖国公主出降之事的影响止步宫门,臣下无从得知。】
赵祯:“……”
你以为你这样说,他作为帝王兼父亲的颜面,就能够保住了吗?
呵呵。
你这个冷漠无情、堂而皇之地将皇家辛秘广而告之的天幕,他永远都不会原谅你!
永远都不会!
天幕:“……”
这年头,幕也不好当啊,前有汉武指天叫骂,后有始皇用完就丢,现在连这个好脾气的软柿子也来欺负祂。
还有天理吗?还有王法吗?
【比起兖国公主出降,嘉祐二年中,最受时人关注、后人惊叹的,无疑是在这一年举行的科举丁酉科。
以文坛领袖、宋代文学家之首欧阳修为主考官,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为副主考,取士三百八十八人,其中官至宰相者九人、位列唐宋八大家者三人、位列北宋五子者二人、宋史有传者二十四人。
作为太子与咸平郡主参与拟题的第一届科举,这批进士无疑天然烙上东宫记号,于嘉祐年间崭露头角,于归元年间大放异彩,构成归元帝后治政的文官核心。】
一路被贬、正在杭州研究东坡肉的苏轼低头掐指一算。
哦豁。
他也正正好就是这一届科举出身的,如此,岂不是说……
他不用对弟弟喊菜菜捞捞了?
“人倒是没怎么变,但名次却变化颇大。”
作为主考官的欧阳修仔细对比了一下,微微颔首,“确也合理。”
宋仁宗、唐高宗、汉襄后三位联手出题,本来就已经是地狱难度,更别说这位郦后显然对诗赋经义不怎么感兴趣,拟定的都是极具实用性的,对长于诗词文章的才子不是很友好。
尤其是最后那一道作为附加题的策论,他看了都觉得棘手。
好在,那些淹没于历史潮流的暂且不提,但能做到宋史有传的,也不可能只会空谈文章、多多少少都能写点。
——反正也只是用以优中选优。
“她还是收敛了。”
猪猪陛下粗粗一看,“这考题,还是没展露出她的水平来。”
太子殿下:“……”
什么水平?
让考生们欲仙欲死的水平吗?
从小就被自家母后三不五时地突击测验的太子殿下表示,真让他母后放开手,考中的进士中起码得去掉一半。
是真难啊!
什么历史、汇算、治民,以及各郡县的地理、人文、风俗等等,凡是能想到的,都能被他母后团吧团吧塞到一道题里面,问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反正他们大汉的科举中,一等的录取率简直感人,能上榜的都是狠人,主政一方那是轻轻松松,至于二等、三等……还行,有点水平,先储备着吧,等哪里有空缺了再说。
“这策论妙啊!”
李二陛下细细思索几息,而后抚掌赞叹,“竟是以我大唐立国之初的大背景设题,着实有意思,回头叫辅机和克明玄龄他们研究一番,咱们也这样出一份考题来。”
他兴致勃勃,“假使其后科举皆如此命题,并严格按郦后心中之标准判分,宋之冗官困境倒能消减几分。”
毕竟,考都考不上,怎么冗?
最起码,也得等苦心钻研、适应、并根据郦后的喜好培养出一批实干人才之后,方才能提高科举录取率。
但话又说回来,这样的人才,甭管是谁都不嫌少,多多益善啊!
只要往好了内卷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