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1年,蜀汉昭烈帝刘备,痛心疾首于其义弟关羽惨遭东吴吕蒙毒手,遂举倾国之师,誓以雷霆之势讨伐吴国孙权,一时之间,战云密布,气势磅礴。面对刘备滔天怒焰,孙权初尝求和之策,未果,遂行双轨策略:一方面佯装恭顺,表态愿归顺刘备治下,暗地里则运筹帷幄,展现出一位君主的权谋与决断;另一方面,慧眼识珠,擢升青年俊杰陆逊为三军统帅,委以抗敌重任。
两军对峙,江水为界,时间缓缓流淌,转瞬已历七八月之久,双方皆是箭在弦上,一触即发。在这紧绷至极的氛围中,陆逊巧施妙计,遣细作以微弱兵力发起一次蜻蜓点水般的试探性攻击。此役虽未建功,却如石击水面,涟漪荡漾,让陆逊敏锐洞察到敌阵之隙——那便是利用天时地利,施以火攻之策。
终于,在那历史的转折点——夷陵,上演了一场载入史册的战役。陆逊巧妙布局,借风势点燃熊熊战火,霎时间,火光冲天,烟雾缭绕,蜀军营地变为一片火海。刘备大军在这突如其来的火攻之下,措手不及,防线崩溃,昔日的壮志豪情化为灰烬。此次战役,不仅展现了陆逊卓越的军事才能,亦深刻影响了三国鼎立的格局,成为后世兵家叹为观止的经典战例。
而随着岁月消逝,陆逊等人也离开了孙权
随着时间的无声流逝,孙权身边那些昔日并肩作战、共谋大业的肱股之臣也逐一告别了尘世的舞台。鲁肃的离去,带走了他那深思熟虑、稳健持重的外交智慧,他曾以大局为重,力促孙刘联盟,为三分天下的格局奠定了基石;周瑜的英年早逝,不仅仅是孙权失去了一个战场上运筹帷幄、琴心剑胆的将才,更是痛失了一位能够深刻理解其雄图大略的知己;而陆逊的辞世,则标志着一个谋略与勇气并存的时代缓缓降下了帷幕,他不仅在夷陵之战中以少胜多,挽狂澜于既倒,更是在内政上展现了卓越的治理能力。
这一系列的损失,对孙权而言,不仅仅是人才的凋零,更是情感与精神支柱的接连崩塌。面对这些变故,孙权不得不独自承担起更为沉重的责任,他的内心充满了对过往战友的深切怀念,同时也被一股坚不可摧的力量所驱使,那是一种对国家未来、对孙吴基业的执着与坚守。
在这样的背景下,孙权开始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与选拔,他深知,在这风云变幻的历史长河中,唯有不断地发掘与栽培新生力量,方能确保国家的持续强盛。于是,他不拘一格降人才,挑选人才。虽然东吴有着更多人才,却在鼠辈的道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