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叔本华的《孤独是人生常态》,有了一些领悟,接下来分享给大家。
第一点,我明白了,一个人有优秀的头脑,但未必有优秀的灵魂。有的人拥有很聪明的头脑,但是未必有很好的人品。有才的人未必有德,只有有德又有才的人,才是真正让人欣赏的人。
我认为,一个人是否有优秀的灵魂,最重要是是否要有基本的德行。如果没有德行,那即使有再优秀的头脑,也是没办法拥有优秀的灵魂的。
第二点,我明白了,一个人知道的知识再多,如果不成体系,那还不如知道的知识少但是却知道得很精深的人。书里举了一个很容易理解的例子——一个图书馆的书很多,但却混乱不堪;那它就比不上一个虽然狭小但却井然有序的一个小书屋。
我认为,一个人,懂得的东西多少并不紧要,重要的是,对自己懂的东西到底懂的有多深。一个人,如果涉猎广泛,但只知一二,还不如只懂得某些方面甚至某个方面,但是却可以很自信地说出甲乙丙丁来。
第三点,我明白了,我们阅读到的思想与我们心中升起的思想有关。换句话说,我们在书中不断看到的思想,其实是我们内心就一直存在的思想,只不过我们在阅读中又不断看到,不断加深印象。就像那句话说的:我们永远只会接受那些我们愿意接受的思想。也有句话说,很多人并不是在思考,只是在整理他们的偏见。我们生活中,确实有很多这样的现象,并没有很多人真正在思考。
这也让我明白,思考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地重要且必要。一个人思考与不思考,真思考与假思考呈现出来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第四点,我明白了,一个人要是对自己所阅读的书有自己的思考,那他整个人就像是一幅色彩协调有特殊意义的美画;但若是他只是照搬书中的思想,而没有自己的思考,那他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调色板——虽然看起来五颜六色,但却没有章法,杂乱无序。
第五点,我还明白了,一个人阅读其实是在阅读别人脑袋的思想,而真正使我们受益的,是我们本身的基本思想。也就是说,我们看书是可以的,但是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就像有的人,脑袋里装了无数书本里的知识,但却木讷呆板,甚至啥都说不出来;而有的人,只读了少量的书,但因为善于结合生活实践,却可以把很多事情看得透彻,又能讲得透彻。后者是我很羡慕的状态——有句话说:社会是最好的大学。正是如此,社会里,我们能学到太多实践的知识,而书里的东西,虽然不乏精华,但是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历史性,需要一个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地去粗存精,才能更好指导我们的生活。
如果一个人喜欢照本宣科,那他所得到的东西也必然是极其浅显且没有多大用处的。因为不经历一番刻苦(不论身体还是精神),你所得到的东西都不会珍贵。我希望,我能一直督促自己思考,哪怕一天思考得少一点,也能让自己不至于停滞不前或者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