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泽到死也不明白为什么写出“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范闲会不懂他,为什么写出《红楼》里金玉奢靡,极致悲剧的人理解不了自己。
李承泽喜欢范闲的诗书才情,恨范闲的心机手段,但诗书才情是范闲抄来的,心机手段却是范闲真有的,所以爱是假的,恨却是真的。
范闲能背出那么多诗文甚至能默出红楼,他是有文化底蕴的,只是这些不足以让他真正明白那些诗文的蕴意,所以他不懂李承泽想要的风月。
那首《登高》的悲凉,让李承泽以为范闲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其实长在儋州没吃过大苦的才子根本写不出“潦倒新停浊酒杯”,毕竟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是真苦啊。
抄来的“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才子看不清李承泽如履薄冰的处境,背出来红楼的人想不清李承泽矛盾无奈的心情。
范闲也是恨的,他恨李承泽水晶一般的人为什么不能当个闲散王爷,为什么非要去趟浑水,他这个假诗仙想要打捞泥中月,也注定不会成功。
李承泽几次想要范闲死,范闲恨李承泽是应该的。
可是范闲对李承泽的恨,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里的恨,是“人生自有情痴,此恨无管风月”里的恨,读作恨,写作遗憾,恨留不住李承泽。
能默出红楼的人,怎么会不懂曹公呢,懂了一半的红楼自然也会懂李承泽吧。
李承泽爱范闲的才情,也爱他身上的自由放荡。他觉得范闲不会喜欢另一个阴暗面的自己。
谁会不喜欢自己呢?范闲最爱自己了,看到那么像自己的李承泽他怎么会不喜欢,就像临水自照的水仙,就像对镜自怜,就像李承泽死后,范闲逐渐活成了他的模样。
李承泽说如果你是荣国府里的贾公子,我就只能是金陵城里的甄宝玉。
可没人知道范闲第一次见李承泽却把他比作了林妹妹。
有一种感觉叫似曾相识。范闲对殿下一见如故。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
我是该恨你的。
在李承泽死了三年后,范闲还能从怀里掏出李承泽送给自己的前朝诗集,只舍得撕一页给李弘成,剩下的还要自己留着。
再后来范闲几次去李承泽的墓前找他说话,最后一次的时候范闲说等我有朝一日不再用羞羞笑了再来看你。
我以为我恨你,其实我爱你爱的太过痛苦。
李承泽自始至终都是最了解范闲的,他甚至算好了自己死了范闲最担心的是什么,是皇帝的怪罪,所以他留下来了“鳏、寡、孤、独”四个大字。
但李承泽没有算出来,即便两人已经闹到如此地步,范闲心里一直有他,不过代价是自己的死。
忘记一个人最先忘记的是他的缺点,范闲最先淡忘的,是对李承泽的恨。
在李承泽死后多年,也许范闲还会掉下眼泪,说。
“殿下,我想与你谈风月。”
共赏风月何时有,我自等君一酌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