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他们明明可以过得十分富裕,不要求和女儿一起天天上电视,赚的盆满钵满,几辈子都花不完。
起码走到哪里都会有人尊敬前呼后拥,人家提起来说那是吴姗姗的父亲母亲,住在宽敞的大别墅里每天睡到自然醒,有人给洗衣服做饭,他们的闲暇时光随便玩随便耍,什么都不用操心。
不用像现在这样每日里精打细算,怎么算也算不够,这里缺钱那里要钱,钱永远都不够花。
吴姗姗有任何好东西也要第一时间孝顺父亲母亲。
带着他们天南地北的旅游,去香港,去澳门,去马尔看大夫。
他们也可以便想山珍海味,美味珍羞,吃人参,海参,鲍鱼。
上述一切只存在美好的幻想中,现实是他们什么也得不到。
他们只能在电视上仰望,不停的仰望。
用虚弱到极致的幻觉给余生勾勒出些许欢乐时光。
后来的后来,有记者扒出吴姗姗的过往,自以为抓住重点,挥狼毫着笔墨将其大肆批判,斥责她不孝顺父母,见利忘义,忘恩忘本。
所有流于表面的慈善行业,也不过是遮掩她内心丑陋的工具,一个人若是忘了自己的来时路,做满口道义的背逆忠孝之徒,焉敢口称善人,焉敢享受赞誉。
很多时候文人骂人不带脏字,可字字戳心。
姗姗:“……”
文字功底是有的,但过于浮夸,还有很大进步空间。
以我的身份出手,会不会被人误解成欺负小辈,要不我先哭为敬?
总之,吴姗姗表现的很伤心,她一伤心就给各全国各地捐款,拿着大笔大笔的钱挥霍无度。
捐给全国上下失学的女孩,捐给全国各地艰苦地区,让他们用来给学生们增强营养。
激动了还要到处与当地政府合作后捐赠教学楼,政府出一半钱,姗姗出一半钱。
捐助电脑,越是贫困的地区越要捐,争取让信息社会推快的更广更猛。
姗姗的心愿很伟大,她想让每个失学女孩都能读书,成绩好固然可喜,成绩差也不必自卑。归根结底成绩只是参考,人品和成绩并不挂钩。读书明理,读书树立自信,能让她们在还未成人之前躲避嫁人、生娃、难产、甚至死亡的命运。
让她们在十八岁之前有依有靠,有百折不挠的人生观,格局宏大的世界观,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知是非,明道理,有选择的底气和智慧。
另外,积极发展东北轻工业,振兴那块逐渐失去生机的土地。
等吴建国和张阿妹老的迈不动腿时,有幸收到过棉纺厂的慰问。
他们恍惚间想起棉纺厂好像已经倒闭,后来被一个不知名的企业家收购。
原本被辞退的员工们都能回去上班,一直到正常退休。可是吴建国不能回去了,因为他提前选了买断,厂里不再收他。
吴建国和张阿妹老眼昏花,连连询问负责慰问的人员,他们到底是谁?从哪来的?
原来这群人是专门改善老年人生活的慈善机构成员。
他们的组织规划清晰,制度分明,一层一层往上推,最顶尖的领导是吴姗姗。
中国第一个走向国际的奢侈服装品牌创始人,文坛上有名的作家,影视界知名演员知名导演,九十年代最佳投资人,更是最爱搞慈善事业的女首富。
吴建国像是被抽干了力气,身形萎靡不振,再也不肯说一句话。
早知道……他作为亲爹,真该支持孩子一直读书。
若是姗姗没有离家出走,他们会得到多少好处?那么多那么多,数不清用不尽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