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个人挺喜欢姒婴和妺女这对姐妹的,所以,想改写一下她们的结局。
姒婴的原型天女魃,是出现在远古神话故事中的人物。
《山海经》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
女魃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因在“涿鹿之战”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神力耗尽,再不能重返天宫,只能流落人间,后被发配到赤水之北。由于“所见之国大旱,赤地千里”,天女魃走哪里,哪里就会发生旱灾,导致人人避之如瘟疫,并进行祭祀和驱赶。
因为备受世人厌弃,女魃逐渐被妖魔化,后面“僵尸”死而不僵,原型其实同样来源于天女魃。
由人人敬仰的神变为避之如瘟的魃,书里“姒婴”的设定,和女性去名化、女性用词污名化似乎有着极为相似之处。
自古以来,著书立传的皆是男子,因为有着绝对话语权,对于女性形象他们往往肆意篡改。
在他们的笔下,男人往往是大展宏图,志在天下;而女性仿佛只剩下爱情的悲欢离合和绯闻轶事。甚至多冠以她们艳名。
西施背负史命入吴,施展美人计引诱吴王沉溺酒色、不问政事,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女性“间谍了。可以说,越国灭吴西施作出了很大贡献,可人们却只歌颂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和贤臣范蠡的深谋远虑。
至于西施,貌似只留下了和范蠡、吴王的风流轶事,最被人熟知的也是沉鱼落雁的“四大美人”之名。
并且这美还不能尽善尽美,因为“人无完人”,所以他们还要费尽心机搜刮野史,给她冠以一个“西施脚大”的恶俗缺点……
杨贵妃死在马嵬坡下,结局悲惨。人们只道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将这大部分原因都归咎于美色误国。却从不去苛责唐明皇的荒唐:强占儿媳、朝三暮四、骄奢淫逸……
再往前推,夏朝妺喜、殷商妲己、西周褒姒。单拎出来任意一个都是祸国殃民、被人唾弃的程度。她们好像是祸国殃民的代名词,家喻户晓。
可是比起这三位艳名远扬,却很少有人知道商朝妇好。明明她是历史上有据可查(甲骨文)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

妇好曾多次受命征战沙场,为商王朝拓展疆土立下汗马功劳。她还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类祭典,又任占卜之官……
这些事迹不仅不为人所熟知,更别说让人赞叹妇好了……
男性执笔挥毫泼墨,将女性去名化、女性污名化做到了极致。甚至连神话故事也不放过。
嫦娥奔月的几个版本:
一说是嫦娥自私自利,过不了人间苦日子,为了自己飞升成仙,所以偷吃了两粒仙丹。
另一说则是嫦娥被逼无奈,因为仆人趁后羿不在家,想要霸占她和仙丹,所以出于紧急情况才自己服下。
无论哪一说都摆脱不了嫦娥自己独吞灵药的结果。
而诗人的一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更像是将她定格在了偷吃灵药这一结局。
看过相关故事里改编最好的,是姚笛版本的电视剧《嫦娥》,里面的嫦娥,是为了人间大义,不得不和后羿分开,前去驻守月宫,掌管潮汐。
改编的这一形象非常好。
夸父可逐日,为何嫦娥不能奔月?
嫦娥奔月会不会本就不是为了自身?
夸父逐日被人赞叹感慨的是无私奉献经常,为何嫦娥奔月被人视作自私自利的存在?
归根到底,还是“男本位论”否定女子的功绩和贡献。
男冠女戴、男罪女替的事一直都不少。他们习惯把罪恶推向弱者,等到了行功论赏的时候,又第一个冒出来。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名扬世间,可对其画作主人的真实性别却缺少考究,而是一律默认为男。
有人对王希孟的性别提出合理质疑:王希孟为女子。理由有三。
一:史料中缺乏对王希孟的生平介绍。因为但凡是个男的,有此成就,历史上不会没有记载。
例如《滕王阁序》的作者王勃,虽英年早逝,留存作品不多。但是史书工笔却记载很多,且多为夸赞。而王希孟流出传世名作,却杳无音讯,甚至是只见其画不闻其人。
二、十八岁后杳无音讯。极有可能是闺中显露才情,而不久后嫁人,相夫教子、回归家庭。
三、就画作本身而言,大多画家作画以灰白为主、且注重笔法、写意。但《千里江山图》更为独特,她摒弃了灰白,而采取画作少有的渐变色,色彩丰富,重注错落的层次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