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片宁静的乡村之中,我们拥有一方小小的天地,名之为“和时园”。据闻,这座小院是婆家在1990年的春天亲手搭建起来的,每一砖每一瓦都承载着他们的汗水与希望。在那个年代,能建造起这样一座坚固而温馨的小屋实属不易。当时,为了这个家,公婆两人亲自推着沉重的板车,一趟又一趟地运送着建筑材料。可以想象,“和时园”在建成之时,必定是周围乡邻眼中令人羡慕的居所。 当孩子蹒跚学步至两三岁时,一家人的生活轨迹随之改变。婆婆携着孩子坐着绿皮火车去往公公工作的地方同住,期间孩子也在那里就近入了幼儿园。待到孩子需步入小学之年,全家又迁回老家,在那片熟悉的田野间度过了半载有余。为了给予孩子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与成长环境,最终他们决定移居城市,这也意味着他们未能长期定居于和时园。
起初,和时园并非此名。我与爱人新婚燕尔,一同返回乡间探望祖父母时方得见它真容。它坐落于祖父母居所不远处,故顺道拜访。红砖筑墙,青瓦覆顶,推开咿呀轻响的木门,眼前呈现一片荒芜之景,颇似陶渊明笔下的“草盛豆苗稀”。庭院内并无作物,唯有野草蔓生,几竿翠竹兀自生长,其根部散落着斑驳碎瓦。此外,数棵柿树与挺拔的泡桐树点缀其间。这是我初识和时园的模样。
我们在金秋十月的2022年,着手改造和时园,历时整整两个月。我们清除了泡桐、竹林与柿子树,这些曾经的绿荫如今成了改造路上的障碍。地下的竹根顽强地蔓延,迫使我们将整个庭院翻了个遍。在清理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许多破碎的瓦片,其中不乏完整且极具特色的瓦片,它们的古朴之美让我们眼前一亮。我们决定将这些瓦片变废为宝。
首先,我们在庭院中央铺设了一条约一米宽的小径,使用的是旧砖,这条小径将庭院分为了左右两个区域。接着,我们用那些瓦片铺满了地面,将空地划分成多个小格子。即便如此,仍有大量的瓦片剩余,如何妥善利用它们成了一个问题。这时,我的爱人知道我对花草鱼虫的喜爱,于是提议在院子里建造一个小鱼池。他是个行动派,又有了我的支持,说干就干。
我用石灰在地面上勾勒出了一个不规则的圆形轮廓,爱人则挥动铁铲开始挖掘。有趣的是,婆婆在一旁不停地唠叨着,而他却全神贯注地埋头苦干。挖出的泥土被堆放在院子较低的地方。当鱼池的雏形渐渐显现时,我们每个人都兴奋不已。婆婆也加入到了修整鱼池的工作中,依然是一边干活一边抱怨,她的担忧在于爱人竟然在她的院子里挖起了坑。这样一幅既温馨又略显滑稽的画面,让人忍俊不禁。
完成挖掘和夯实后,我们在鱼池底部简单铺设了一层土工布,防止有小石子将塑料膜戳破,在此基础上又铺了几层白色的透明塑料膜,然后沿着池边用黄土垒砌起一圈堤岸,堤岸上点缀着我们从河畔捡来的各种小石子。为了固定塑料膜,我们还特意用瓦片在边缘压上了一圈青色的装饰带,色彩斑斓,格外美观。最后,我们从网上购买了一些小鱼放入池中,给这座小院带来了勃勃生机。
由于整个改造过程充分利用了院子里原有的材料,一切都显得恰到好处,因此我们将这座庭院命名为“合适园”。公公是一位文化人,据说年轻时经常撰写文章,他认为“合适园”这个名字稍显平淡,于是建议改为“和时园”,寓意天时地利人和,我们都觉得这个名字非常贴切。“和时园”便这样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