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昶拿出他带了整整一个下午的羽毛球,轻轻地丢给月珂。
月珂抬起手,抬起手,用左手上的球拍稳稳地接住了飞来的羽毛球,顺势借着惯力又上下颠了两下。
说起来,这还是她以前打乒乓球的时候留下来的习惯。
那会儿年纪小,实打实的练了一年多,很多习惯一旦养成,便如同深深扎根一般,很难轻易改掉。
不知是不是心理作用,月珂总觉得这颗球发出的声音格外清脆悦耳。
羽毛球与拍网撞击的哪是弹簧声啊,简直就是money的声音。
别看这是一颗价值20块钱的高品级羽毛球,但实际上,以她和王昶两人的强度,怕是很难坚持完整局。
虽然月珂不觉得会打到散架的程度,但她还是特意嘱咐王昶说:“下手稍微轻一点,别给我打坏了。”
即便羽毛球只是球场上的消耗品,怎么说也是人家粉丝送的礼物。
就算打坏了,只要不四分五裂,简单整理一下还能当个装饰品。
等奥运会结束之后,她还能拿回家,和家里那些各式各样充满意义的废球放在一起,全当留个珍贵的纪念。
王昶站在球网对面,笑呵呵的回她说:“放心。”
月珂微微点头,转身向前场发球线走。
当她走到距离发球线只有半步之遥的时候,月珂猛地又回过头,补了一句:“你别想着偷偷给我上强度啊!”
王昶给自己辩解:“我很懂娱乐的!”
月珂无声地挑了挑眉。
对于王昶说的这句话,她是一个字都不相信。
心里揣着八百个心眼子,能这么安分?
*
喜欢打球的朋友都是知道,羽毛球单打和双打之间的区别,不光是人数、场地和规则的不同,在技术、战术和意识上也大相径庭,以至于经常被球友调侃是两种运动。
就单打而言,其核心要点在于拉开双方的距离,从而寻找进攻的绝佳空当。
在这种情况下,单打选手通常拉吊技术较多,运用更精湛。
而且,由于单打场地相对较大,选手需要时刻保持高度的机动性,全场范围内不断地跑斜线和大斜线,以扩大自己的控制范围,寻找对手的破绽。
反观双打则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态势。
双打节奏快,前三拍的发接发,往往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决定得分的走向。
并且,在双打比赛中,两个人共同使用一片场地,这就要求他们在防守范围上进行明确的分工。
跑位调动也不再是单打中的全场覆盖,而是主要集中在前后左右的有限空间内,需要更加精准的配合和默契。
由于打法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双打中所使用的技术、战术和意识,在单打中很少会被运用到。
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差异,无疑是意识层面的区别。
对于习惯了单打的人来说,他们在比赛时首先考虑的是打完当前这一拍后,下一拍应该如何应对,更加注重个人技术与时机的把握。
而对于那些长期打双打的人,一旦转换到单打模式,他们的脑海中下意识会思考如何快速过网,为队友创造有利的进攻机会,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
就如同月珂每次反驳月爸时所说的那样——一个打双打的,懂什么单打?
月珂在双打的经验几乎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然而,她的单打技术却可以说得上是炉火纯青。
再怎么荒废,她毕竟是单打童子功出身,虽然没拿过金牌,但是曾经也打进过全国前三强的水平。
再加上有月爸这个前职业男双教导,月珂在双打方面的知识面半点都不缺,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充其量只是纸上谈兵罢了,她所欠缺的正是双打的实际经验。
也正因如此,她仅有的两次在国羽队参加的双打对局,都能够以较快的速度适应场上的节奏。
王昶就不一样了。
虽说王昶在技术方面比月珂更为出色,而且以前也拥有一定的单打经验,但如今的他毕竟是一名职业男双选手。
如果让他迅速适应场上只有自己的单打局面,估计会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他们两人要是认真进行比赛的话,那场面绝对喜剧效果拉满。
不然,梁伟铿也不会极力建议王昶说,让他们去打单打。
月珂站在发球线后,先是用左手手腕上套着的小皮筋随手扎了下半长的头发,接着抬起手臂,起手发了个高球。
王昶见状,迅速扬起球拍,将月珂发出的高球原封不动地挑了回来。
两人你来我往地打着高球,就像在公园悠闲遛弯的大爷大妈似的。
打高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热身,让自己的肩膀和手腕活动开,同时也是可以更好适应球速,寻找打球的手感。
前前后后来回打了有二十几拍后,月珂便没再去接,任由飞过来的高球自由落地。
她仰头目测球的落点,后退到后方侧边场外。
*